人生写意:官场现形记(doc104)-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此资料来自 于是,他们采取惯用的伎俩,祭起“十八般武器”,向李君发起猛攻。 结果是,请吃饭,他通通谢绝;给衣物,他一概拒收;送钱财,他严辞痛斥。 在习惯了用不正当手段攫取好处的人们面前, 李君显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 因此,人们怀着敬畏又无奈的心情,送给李君一个雅号,叫“李铁板”。 在挺长一段时间里,李铁板仿佛高不可攀,坚不可摧,搞不正之风的人,对他望而却步,无计可施,甚至不敢接近他。 他变得森然可怖,办公室都无人问津,只有秘书处一位女士偶尔进去倒水。 不怕人算计,就怕人琢磨。 工程队的人最先发现这个秘密:就是秘书处这位女士,开始进去给李铁板倒水时,来去匆匆,时间很短。 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水进出间隔时间越来越长。 而且,这位女士开始倒水出来时 ,脸是绷着的,后来露出了笑容,再后来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绽成了一朵花。 工程队长当机立断,决定不惜以破格提拔和高薪录用为代价,将这位女士挖到工程队工作,然后派去专门给李铁板服务。 这位女士不假思索,欣然接受。 李铁板佯作不知,其实也已默许。 这以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该部门工程悉数留给了所属工程队,搞招标也是掩人耳目,做做样子。 采购办和维修组见状,也请那位女士当顾问,同样达到了目的。 至此,李铁板的神话被打破了。 工程队们由此又得出一条体会,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李铁板这把“锁” ,金钱打不开,物质也打不开,但女人能打开。 鉴定师的诚信 (更新时间: 20201227 9:38:00 本章字数: 1303)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浩如烟海,眼下古玩收藏热方兴未艾,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具有很高的收视率,当场鉴定的有些古玩的价格令人咋舌。 同时,受利益驱使,某些角落造假之风颇为盛行,古玩假货赝品充斥市场。 这两者加在一起,必然导致在文物市场上,呼唤有更多更好的鉴定高手。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文物市场越来越大,鉴定师可谓大有可为。 然 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物鉴定师良莠不齐,在鉴定文物之前,也需要首先对鉴定师鉴定一番,不仅鉴定其水平,也要特别鉴定其诚信。 下面的事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的朋友是位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最近搞到一幅当代书法名人的画作,喜不自胜,特意托人找到一位鉴定师鉴定。 这位鉴定师说他对该名家非常熟识,共过事,对他的作品特色更是烂熟于心,鉴定起来十拿九稳。 鉴定师边说边拿起放大镜细心观看,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然后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假画、赝品。 他还不容质疑地进一步解释说,这位名家专攻书法,也确实偶有画作,但线条比这幅 酣畅,运笔比这幅老道,着墨比这幅匀称,而这幅赝品十分稚嫩,比真品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第 8 页 共 88 页 此资料来自 我的朋友在鉴定师的鉴定面前十分沮丧,因为他的这幅画作是托人从文物鉴定机构花大价钱买来的。 他开始怀疑画作的真伪,抱怨鉴定机构的诚信,甚至怀疑中间人掉了包。 情急之下,他找到售出该画的鉴定机构要求退货。 鉴定机构问明原委后,找来同该机构具有签约关系的上述鉴定师。 于是,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开锣了。 这位鉴定师面对这幅画作,也许因为“日理万机”,早已忘记了上述情由,也许由于对该鉴定机构肃然起敬,不敢造次。 总之,佯装 不知,判若两人,态度迥异。 首先显出又惊又喜的样子,大喜过望的神态,连称好画好画,然后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赞不绝口,最后在机构负责人的要求下,写下了酣畅淋漓的鉴定评语。 评语中盛赞这幅画,是某某先生的呕心之作,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价值不菲,弥足宝贵,值得珍藏。 我的朋友亲历这位鉴定师对同一幅画,在不同场合,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果说这位鉴定师第一次鉴定说的是真话,那么他第二次鉴定时,就是碍于签约关系,顺情说了假话。 而如果第一次他鉴定得不准,则或者是他说了假话,其实他与这位作者并不熟 悉,对其画作毫无研究,或者他鉴定时不认真,草率应付,故意玩弄否定才能显出水平的把戏。 我的朋友觉得,这位鉴定师的表现不只是水平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诚信问题。 到底他的哪个评语是真的。 仍旧是个谜。 拍卖师的玄机 (更新时间: 20201227 9:38:00 本章字数: 1341) 民营企业林老板大字不识几个,本来对书画作品,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却有疯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收藏癖,经常参加拍卖会,踊跃竞拍。 而且,凡是有他参加的竞拍会,总能成交,往往满载而归。 按 照现场成交价格,有时这位老板需要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收购一幅名画,出手阔绰,令人咋舌。 起初,我一直以为,这只不过是胸无点墨的企业老板,财大气粗,附庸风雅而已。 后来从知情人处得知,这其中大有奥妙,颇为复杂,远非善良人所能想象。 从中可以看出如今无孔不入、令人发指的鬼蜮行径,国有资产流失的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个孔道。 事情要从拍卖行从民间收购名画时开始,这里边名堂很多,此时老板已悄悄提前介入,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手段,尽量压低收购价格,因为这个价格将是老板最后购买此画的实际价格。 接下来,是请拍卖行组织规格高、声势大、像模像样的拍卖会,尽量聘请高水平的拍卖师。 在这里,拍卖师的水平非常关键,他很像合唱团、大乐队的指挥,也像戏剧舞台和电影、电视剧的导演,水平高低关系到拍卖会成败,因此要舍得花高价聘请。 拍卖会前后,老板继续紧密介入,而且提出明确要求,竞拍会要搞得热火朝天,价格拍得越高越好,最后名画要万无一失地落在老板自己手里。 拍卖师为此做了精心准备,安排了“托”儿,跟着起哄。 “托”们心里有底,知道抬得再高, 第 9 页 共 88 页 此资料来自 也不会被“套”住,不会“窝”在自己手里,所以憋足劲举牌子,放心大胆 往上抬,可以把 10万元收购的画作,哄抬到 50 万乃至 100 万。 竞拍会开得十分火爆,老板总能达到预期目的。 竞拍闹剧结束后,迫不及待的是要将竞拍最终价格堂而皇之地写进证书,作为永久的证明。 这是拍卖会的成果,也是拍卖师的杰作。 最后一招出人意外,可谓奇思妙想,让人始料不及。 原来,这位老板不是要做收藏家,不是想把画作珍藏起来,束之高阁,自己把玩,或者将来择机卖高价,而是转手送给银行,用来抵顶自己欠银行的贷款,抵顶数额自然是画作已经炒起来的并已写进证书的价格。 而老板实际购买这幅画 作的画款,仍是从民间收购时的价格,只是按着拍卖时炒起来的幅度,老板又分别向拍卖行和拍卖师支付了一定的提成。 至此,这位老板同银行和拍卖行互相勾结,侵吞国家资财的闹剧才算完全收场。 在这场闹剧中,老板获益最大,拍卖行和拍卖师也有斩获,银行有关人员肯定也大有猫腻,唯一吃亏的是银行,而银行的出资者是国家,因此可以说,真正被算计、受损失的是国家。 贾汇报心得 (更新时间: 20201227 9:38:00 本章字数: 1291) 我的一位朋友,多年从事文字综合工作,尤其擅长起草 汇报材料,深得领导青睐。 有一次,上级机关来检查某项工作,本来这项工作这里尚未贯彻,领导和办公部门同事对此都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 关键时刻,我的这位朋友主动请缨,自告奋勇,挥动生花妙笔,草就了汇报材料。 汇报之后,效果颇佳,不仅完全掩饰了真实情况,而且获得好评。 我的朋友姓贾名子虚,从此人送外号 —— 贾汇报,意思是他最善于撰写汇报稿。 由于同“贾汇报”私交甚好,使我有机会经常接触并向他请教。 老贾城府很深,不轻易向人袒露心曲,总想留给别人最完美的形象,颇像他起草汇报材料时的心态和追求的目标。 但接触多了时间长了,还是不免透漏一二,特别是在他刚刚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会得意忘形,情不自禁地自我表白一番,然后不由自主地泄露点天机。 到了这个时候,说话听声,锣鼓听音,你会多少悟出些他的窍门。 “贾汇报”的窍门,首先是看人下菜碟,给谁写材料要符合谁的口味,同样,向谁汇报也要特别注意对准那人的喜好。 他有句行话,叫对准“簧”。 比如,有的领导喜欢观点新颖,特别是喜欢新观点新概念,他就绞尽脑汁,在归纳、整理、提炼、拔高上下功夫,使听汇报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至于该单位在实践中,提没提到这些观点,是否做过这种 概括,这些概括能否经得起推敲,大可不去管他。 也有的领导喜欢听生动的事例,他就挖地三尺,广泛收集,然后添油加醋,进行加工升华,务必做到具体、形象、感人,使人听后打上永难忘怀的烙印。 至于这些事例有没有水份,有没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可不必顾及。 还有的领导喜欢用数字说话,数字越多越好,越具体越佳,遇有这样的领导前来检查工作,他就挖空心思,上下催要,没有的现凑,凑不全硬编,除了主汇报材料充满数字外,还要附上若干张数字图表,设计几个指标体系,务必给上级造成该单位业绩突出,汇报者心中有“数”的感觉。 至于那些数字是否真实、 准确、有用,也不用 第 10 页 共 88 页 此资料来自 考虑。 “贾汇报”对付这三类领导的绝招,屡试不爽。 他杜撰的“观点”极有新意,编的“故事”非常精彩,凑的“数字”严实合缝,无懈可击,让人拍案叫绝。 “贾汇报”的再一个窍门,是善于移花接木,避实就虚。 汇报甲项工作情况,他可以把乙项、丙项、丁项工作情况罗列其中;汇报今年工作,他可以把前几年工作杂陈其间;汇报领导机关情况,他可以把基层情况掺合进去。 而且做到天衣无缝,不露痕迹,不留破绽。 所以他起草的材料都显得厚实、丰满,值得咀嚼,耐得品味。 至于“穿衣戴帽”、“上挂下联”,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这里不用赘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