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奶业与中国市场发展状况研究(doc24)-食品饮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对进口乳制品实行收取捐助费的政策。 从乳品进口商所征收到的这些捐助费,一律用作奶业发展基金。 以此同时,为了保护和刺激岛内的奶业发展,政府还采取了对加糖炼乳和液态奶实行禁止进口之措施。 为了加快奶牛业的发展,台湾岛自上世纪 60年代至 80年代,台湾政府曾 3次向奶农施予援手施行借款,同时也允许从新西兰、美国等国外引入荷斯坦奶牛。 除了上述这些政策措施外,台湾政府还出面组织或邀请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奶牛专 家、学者编写了《台湾酪农手册》、《乳牛平衡日粮手册》等专业指导教村,人手一册免费发放,甚至组织这些奶牛饲养者进行技术培训。 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台湾岛的谷物粮食已实现了自供自给还有剩余的水平,这一社会基本物质供应状况的变化,对刺激和促进奶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至 1999 年时,台湾的牛奶自给率已达到了 %,至 2020年时自给率大约已上升至 30%左右,全岛的存栏奶牛已超过 15万头,其中产乳母牛占 55%,成母牛的年均单产水平已超过 5500 公斤,全岛的年总产奶量已达到45 万吨。 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起, 台湾已不准从国外直接引进奶牛,但由于台湾岛自己不饲养种公牛,故只能每年从美国直接引入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来解决繁殖育种的问题。 实行十多 中国最大的管理 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20 页 年不准从国外引进奶牛的禁令,直至 2020年 2月已被破界。 据台湾的同行告知,今年 2月 20日,地处台中漳化的华仁牧场场厂长董德仁先生,已获准并已从美国引入了 400头的娟姗奶牛。 现今台湾的每户奶农平均饲养奶牛头数已达到 130 多头,在奶源质量控制方面,从 1997 年起,台湾便已将体细胞数纳入生鲜奶的计价项目,并制定了体细胞数的含量指标。 此外,为实行对本岛奶牛业实行保护, 1986年台湾就 对本岛生产的鲜牛奶实行鲜奶标识制管理。 为了弥补台湾牛奶的供应不足,台湾政府另积极开劈羊奶产品,目前全岛的奶羊饲养与发展也具一定的规模。 在乳品加工方面,全岛的乳品加工厂共有 25家,但大比例约占全岛乳品加工总量 80%的产品,均高度集中在味全、光全和统一这 3家企业所生产。 台湾的 6大类产品齐全,其中以鲜奶生产为主,其次是发酵奶和调味奶。 至 2020 年时,台湾的人年均牛奶消费量为 ,时至 2020年人年均牛奶消费已超 80 公斤。 不论是人均消费量,或是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和乳品生产加工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 展,至今显得已比较成熟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二、发展中的中国奶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畜牧业生产大国。 2020 年中国的畜牧业总产值已超过,约占农业总产值的 34%,但奶业在农业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足 2%,即使在畜牧业的单项总产值中也只占 5%的比例。 奶业,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农牧业发达程度,美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他们的奶业总产值往往占农业总产值中的 35%以上,德国、英国也占 25%以上,法国约占 19%,即使连日本这个注重工业发展和国土那么小的国家, 它的奶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也占有 8%。 从上述几组数字的对比情况看,足可以说明了中国奶业仍处于一个发展时期。 虽然 2020年中国的奶类总产量已经达到了 3294万吨,已经成为了全球的第三个最大的产奶国家,但中国绝对不是一个奶业强国。 中国奶业虽然走过了一段很漫长的发展之路,然而,无论是它的总量、发展规模、生产水平、人均占奶量、消费水平或产品质量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等,与发达国家仍存较大的差距。 中国奶业历史悠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世界奶业界及其投资者的关注。 从中国政府在上世纪末开始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 及前几年制定了《全国奶业发展“十五”计划》、《 2020年远景规划》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20~2020》等相关政策与措施的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地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政府仍然会把奶业视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加于重视发展,中国人的奶牛饲养水平及其人年均消费量将会逐年 中国最大的管理 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20 页 得到提高,并与世界发达国家奶业的距离越来越接近。 (一)中国奶业走过一段漫长的发展路 中国人从牛的身上挤取牛奶用于人食用的历史,已经很长很长。 从有文字记录开始,我们可以在许多的中国史记中找到关于牛奶的记载。 早在 5000 年前,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就存在着人们从黄牛、水牛、牦牛身上挤奶供人类饮用的史实记载。 在秦代即公元前 206年的《大智度论》这一史录中就有牛奶的记载;在公元前 170 年的西汉文帝时代的《唐书地理志》和公元 1123年的《金史》等这些史记中,同样收录有牛奶的记载。 甚至,关于中国的牛奶,还可向前追溯至一万年前,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中国的奶业,在远古时代,呈零星分散型,不成规模,也不流行,牛奶更加谈不上为大众化食品,这一时期我们将它称之为中国奶业的原始起点时期。 直至到上一世纪中叶时期,中国的奶业才多少显示出一 点近代奶业的特征。 例如已开始出现小规模生产和采用较先进的现代加工工艺进行专业生产,以及还出现了奶品的市场流通等。 在 18世纪中叶至 19世纪初这一时期,随着国外的传教士和商人的进入,一些奶牛品种也随他们进入了中国。 在 1906 年时的上海租界,曾以发布过中国最早的牛奶质量标准; 1907年,广东省揭西县棉湖镇的村民曾广全自养奶牛自办乳品厂,生产“长雁牌”炼乳十分畅销香港和东南亚市场,结果还遭来了英国波顿公司品牌的打压,而最后终被压垮; 1913年上海的专业乳品厂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冷冻机冷却牛奶的技术工艺; 1920年,上海 的乳品厂已开始安装和利用巴氏消毒的设备进行低温杀菌生产巴氏奶。 这一时期,在北京、天津、温州、昆明等地已陆续开办起小型的乳品加工厂进行专业乳制品生产。 广州市早在 1865年就成立了广东第一家专业牛奶公司胜记牛奶公司,专门生产瓶装鲜牛奶。 1926年,广东的第二家专业牛奶公司又在广州市怡乐村又相继挂牌开业。 到了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给中国捐赠了 4000多头的奶牛(当中有一部份是肉牛)。 上述这些外进的奶牛,都对发展中国奶业起到促进作用,发展至 1949 年未时,中国的奶牛总存栏已拥有 12万头,年总产奶量为 20 万吨,按 当时中国全国人口 5亿计算,人年均占奶量只有。 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奶业发展的幼稚时期或者叫萌芽时期。 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末这一时期(即从 1949~2020 年)称之为中国奶业的成长时期。 中国最大的管理 资源中心 第 11 页 共 20 页 这一时期,中国奶业的发展指数并不高,全国的奶牛存栏年递增长率只有 %。 至 2020年末时,全国的奶牛总存栏数为 万头,牛奶总产量为 ,年均递增率为 %。 中国奶业在这一时期曾出现过几次奶业发展的高潮和低潮,由于受到 1958~1962 年的自然灾害以及1966~1978 年的文化 大革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奶业从总体上评价,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增量,但发展速度缓慢。 中国奶业春天的到来,是在进入 21 世纪之后才迎来了署光。 其实,从上世纪末的 1998年开始,中国的奶业便开始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从 1998年至 2020年这 5年时间段的发展速度,便可了解到在世纪之交之时中国奶业发展已出现了转折点。 1998年中国的奶牛存栏为 426万头,至 2020年已增长至 892万头,这 5年间的年均递增长率达到了 %; 1998年的牛奶总产量为 , 2020年增至 万吨,其年均递增长率 为 %; 1998 年的人年均牛奶占奶量只有 ,至 2020年时已增长至 ,年均递增率达 %,这阶段 5年中的这几大项的每年综合递增长指数为 %。 我们再拿 2020年至 2020年这 5年时间段的统计数字进行对照分析,我们发现,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奶业的发展速度更为快速,年均递增长率提速惊人。 2020年的奶牛存栏数、总产奶量、奶类总量和人均年占奶量这几项硬指标分别是 万头、 万吨、 万吨和 ;而 2020 年全中国的奶牛存栏数约 1335万头,牛奶总 产量约为 3180万吨,奶类总产量为 3294万吨,人年均占奶量约为。 这 5年的时间段,上述几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奶牛存栏增长率为 %,牛奶总产奶量年均递增长率为 %,奶类总量年均递增长率为 24%,人年均占奶量年均递增长率为 %,上述几大项指标的综合年均递增长率为 23%。 进入 21世纪后这 5年的综合年均递增长指数,比上一世纪中叶至世纪末那 50 年这一段时期的年均递增长率增加了 2 倍。 中国奶业,从上古社会发展至今,走过了漫长的路,现已初具规模并开始朝向转型期发展。 (二)中国牛奶 消费及市场特点 牛奶在中国的消费市场刚形成不久,且至今算不上太成熟。 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购买力不强。 由于中国人的人年均可支配经济收入仍未冲破或达到 3000 美元大关,他们的购买力因此而受到影响。 从 1990年 至 2020年这 10年中的中国人牛奶人均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只有%就足以说明了这一问题;二是人们对牛奶的购买欲不是很强。 在中国的饮品市场中,人们更多的是乐于选购矿泉水、冰凉茶、可口可乐、啤酒、碳酸饮料乃至是酒类;三是饮用者的比例小,不广泛。 大多数的中国人不饮用或少饮用牛奶,目前在 13 亿 的中国人当中,大约只有 3 亿 中国最大的管理 资源中心 第 12 页 共 20 页 的人口在坚持每天饮用或者经常饮用牛奶。 因此造成在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整个中国的牛奶市场完全成为买方市场;四是市场秩序混乱无序。 一些奶品生产厂家随意使用添加剂,随意对产品命名,甚至是生产一些劣质产品、假牛奶来欺骗消费者(多为无证生产者),抢奶源、抢市场、价格战连绵不断搞不公平竞争;五是政府所制定的标准、法规和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漏洞和不到位。 牛奶在中国,它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是随着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的转变而改变。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牛奶在上一世纪 80 年代之前是 一种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