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重点,难点]40题(doc41)-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37 页 ②作为小私有者,农民阶级私有观念比较强,这正是历史上农民领袖往往争权夺利的思想根源。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所有重大失误、错误和不足,从根本上,都是由于上述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农民阶级上述阶级局限性自身是无法克服的,只有在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经过斗争的实践锻炼,才 有可能克服。 所以说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 1)鸦片战争后,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分化出了地主阶级改革派。 他们敢于正视现实问题,要求改革弊政,抵抗侵略,反对投降卖国,主张学习西方,敢于睁眼看世界,注重开发边疆,试图改变中国贫困面貌。 林则徐注重整顿吏治、防范侵略,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龚自珍和魏源则侧重于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揭露,提出变法主张;魏源在对待西方问题上,比林则徐还进步,提出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思想。 ( 2)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成为近 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 但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着深刻的时代局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37 页 限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 “ 经世致用 ” 封建思想体系。 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持封建统治。 17.“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分析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 ?叙》中指出 :“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所谓 “ 师夷 ”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长处。 魏 源说 :“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 “ 制夷 ” ,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 “ 长技 ” 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18.《资政新篇》的分析 ( 1)社会根源 第一,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 第二, 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 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 第三,洪仁 ?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37 页 ( 2)主要内容及实质 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的作用,这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文教上提倡办新式学校和学习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 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 3)历史地位 第一,革命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方案。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第二,进步性 :它主张从经济到政治、文教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天朝田亩制度》相反)。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37 页 第三,局限性 :从理论上看,它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当时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 级的基础。 从实践上看,它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 这是《资政新篇》不能实施的根本原因。 ( 4)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 第一,《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第二,《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第三,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其特点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 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这类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所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37 页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 运用“两点论”正确加以认识。 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 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37 页 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 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至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 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这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搞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法,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2 页 共 37 页 ( 1)从目的来看 ①二者都通过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洋务派侧重于对国内人民的镇压。 ②二者在学习西方的目的上有本质的区别。 林、魏学习西方的目的是要抵抗侵略(即制夷),并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践。 洋务派之中虽也不乏抵抗侵略的爱国志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夷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 ( 2)从内容和实践效果来看 : ①鸦片战争中的抵杭派和洋务派都主 张学习西方,学习西方的基本内容也极为相似。 但林则徐、魏源等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则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践,在中国掀起了长达 30 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②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出发点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 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改变社会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