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发展报告(doc16)-食品饮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外茶商全球化采购与全球化经营特色日益显现。 (四)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全球化经营主体急待形成。 主要表现在:( 1)出口配额管理体制的长期使用。 ( 2)以传统的国营 茶叶 进出口公司为主体。 ( 3)以原料出口为主。 ( 4)被动出口等商进门为主,主动出口走出国门主动营销很少。 ( 5)传统产品为主,创新产品很少。 ( 6)单个企业出口为主,联合进军海外很少。 我国 茶叶 全球化正处于起始阶段。 (五)出口 茶叶 卫生质量问题较突出,技术壁垒倾向明显。 茶叶 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不产茶,对进口茶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 MRL)标准,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倾向。 如欧盟2020年7月1日起实施的 茶叶 中农药残留新标准,受检农药品种 从6种增加到108种,农药残留最高允许限量标准值普遍降低,仅为原标准值的1/100~1/10。 这对我国 茶叶 出口造成很大威胁。 茶叶 的卫生质量是影响我国 茶叶 出口的主要障碍因子,其中农药残留更为突出。 欧洲 茶叶 委员会检测了1997 ~1998年度出口欧盟 茶叶 的农药残留,我国 茶叶 检出率居各产茶国之首。 根据农业部 茶叶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20年检测结果,我国 茶叶 中有14种农药检出,如按欧盟标准判定,超标率氰戊菊酯( MRL ≤ 0.1mg/kg)为22%、甲氰菊酯(MRL ≤ 0.02mg/kg)为16%。 四、茶业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茶业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有:( 1)传统基础上改造过来的服务机构。 主要是各级 茶叶 协会、学会、各类 茶叶 研究咨询机构。 大都是改革时期延续下来的,具有准政府性质。 ( 2)其他民营企业性服务组织。 主要是适应我国茶业市场化需要发展起来的。 如中茶网、《茶周刊》及各类茶艺学校、咨询服务机构等。 ( 3)活跃在茶区的各类技术、信息、流通服务组织等。 ( 4)各类政策、质检等方面的中介服务组织。 (二)传统茶业协会有名无实,新型茶业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从名义上看,中国茶业是有自己的协会的,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无专门人才;二无服务项目;三无创新机制;四无服务平台和服务手段。 实际上有名无实。 有的茶业协会成了 “ 挂名协会 ”。 目前我国茶业协会职能、功能、服务不能满足茶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茶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社会化的中介组织提供报务。 中茶网就是适应中国茶业市场化和全球化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一有明确定位,以服务中国茶业全球化,促进全球茶业一体化为宗旨;二有专门人才,有 茶叶 、经济、网络人才。 三有服务平台、服务项目和服务手段。 以 平台,实现信息流,物流与服务体系的统一,效果很好。 (三)人才队伍、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茶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健全。 由于 茶叶 全行业亏损,专业人员纷纷改行下岗。 在岗的或者在政府机关,或者在效益较好的大企业,或者自立门户经商卖茶,而种植业、企业市场一线人才严重短缺。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 七五 ” 、“ 八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 茶叶 机械、 茶叶 加工的研究课题是零。 据有关人员介绍,湖南省 茶叶 研究所有 70多年的历史, 70 多名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最少的一年仅几万元。 (四)服务体系有待产业化。 从服务体系的主体来看,没有专门部门和企业从事茶业服务工作。 兼职服务多,专业化服务机构少。 服务活动多,有效服务少。 准政府协会多,企业化实体少,政府支持的少。 我国茶业服务体系建设 正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茶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小规模生产、小农家庭化经营方式、传统的 茶叶 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全球化经营的矛盾。 茶业现代化及其全球化应以如下条件为基础:( 1)茶业的产、供、销及服务的产业链实现社会化分工与协作;( 2)生产规模化与标准化。 ( 3)建立在全球市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及营销、服务体系的 创新。 ( 4)全球化经营主体龙头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职相当长时期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进程。 (二)传统而原始的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茶业发展。 我国 茶叶 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经营。 茶叶 交易方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 以北京马连道为例,销售量最大的,一年也最多不过 200万元,最少的只有 5万。 茶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要求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来推动。 我国茶业现存的原始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存在,致使我国茶业流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难以实现。 (三)由于缺乏全球化经营主体与龙头企业,我国茶业全球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应对全球化经营挑战与实现我国茶业全球化。 要应对全球化经营挑战推动我国茶业全球化经营,必须要以全球化经营主体为依托,按全球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 我国茶 业全球化竞争力最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经营主体的规模及其对全球的市场占有率。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全球化经营主体并不存在。 有能力从事出口的大都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没有相应政策,不具备实力。 全球化经营的人才缺乏。 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全球化。 (四)中国茶业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我国茶业产业化、现代化及全球化经营的需要。 我国茶业全球化缺乏平台。 主要表现在:( 1)无通道。 ( 2)无平台。 ( 3)无服务产业。 ( 4)无人才。 ( 6)无政策。 国外茶商不知道中国有什么,国内茶商不知道海外需要什么。 有订 单的没有货源,有货源的没有订单。 想出口又不知道如何办理具体手续。 在国内从事经营的茶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企业发展找不到权威性服务机构提供有效咨询;目前低水平服务不能满足茶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不能经常化专业化。 要推动中国茶业的全球化,必须搭建全球化经营平台,通过建立现代信息流,物流和服务体系,实现茶业产业化与现代化。 原因分析: (一)以小农为基础的组织方式是决定我国茶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 ( 1)难以形成规模。 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是一家一户经营的,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 全国有茶厂6.7万家,产量小,市场规模也小,又是手工作 业,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某一个或某几个茶品种要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是非常困难的。 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 茶叶 仅10t。 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导致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小生产规模阻碍着科技的引进和创新。 ( 2)低集约化程度影响我国茶业综合竞争力。 如印度,全国60个茶树种植场的 茶叶 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 60%,因而产品质量易于控制,市场容易开拓。 ( 3)低社会化程度制约了我国茶业的产业化进程。 日本虽以农户经营为主,但组织化程度高,由农协统一购置农业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 我国 茶叶 经营是一个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管理方式的主体是“家庭经营”,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 生产规模是根据其自身的销售规模来确定,根本无需要通过现代经营方式来经营。 这就是中国茶业产、供、销没有明确分工或分工不细,或者 根本没有大的行业分工的根本原因。 (二)服务体系产业化水平低是我国服务体系不健全,全球化经营平台缺乏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服务组织少。 现有服务组织有效服务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