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络学界的巨子(doc125)-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个穴位扎上针注射药,针头还没拔出来的时候,祝总骧教授还在敲,他要把这条线的全过程都测出来。 每当他敲到经络线时,针就振动。 受到这偶然发现的启发,祝总骧教授在这条经络线上先扎上针,然后用小叩诊锤儿敲,出现振动 !但是不好精确记录,也不能同时扎好多针,祝总骧教授想出这么一个简单的办法把听诊器放到经络线上听,用小叩诊锤儿沿古典经络线的垂直线上叩 击,叩击到经络线时,从听诊器里传出了高昂洪亮的声调,如即击在空洞地方的那种‘空空’声。 祝总骧教授叫它高振动声点,这些高振动声点连成一条线后会发现这条线与低电阻点连成的线互相重合。 经济原来也会发声,经络是听得见的 ! 至此,祝总骧教授用生物物理方法,准确地测定出经络线的分布位置与走向。 经络原来是可以听到的,而且还可以摸到它的跳动,这难以辩驳的事实填补了人体科学的一项空白。 第一次证明出了人体 14 条经脉宽度仅 1 毫米,人人具有,位置终生不变,被西方视为神秘莫测的中华民族的经络学说,终于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测试出来,让人 们认识了。 从此,祝总骧教授的测试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与他的合作者用高电位、同位素、二氧化碳等手段在动、植物上、在断肢上同样测出了经脉线,以不容置疑的实例显示了经络不依赖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而独立存在。 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致信向祝总骧教授表示:‘祝贺您发现经络的存在,这一发现解决了我国二十多年来研究中的争论,并给国际科学界在研究、应用针灸进行临床治疗方面以科学的根据,使针灸的临床应用更容易普及到全世界所有国家,给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祝您获得更大成绩。 ’”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 ”(宋苏轼《赐太 师文彦博乞致仕不允断来章批答》)祝总骧以对经络研究事业的执著,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76 年,祝总骧和他的同事们首次发现了人类存在隐性循经感传线(祝氏命名而为国际公认称 LPSC线)。 这一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人体体表普遍(人群中 95%以上)存在十四条和古典经脉线相吻合的、连续而均一的、能够重复而确切定位的、高度敏感的线,其宽度仅为 1~3 毫米,其位置稳定不变。 这一发现首次发表于 1977 年《针刺研究》杂志上,该成果多次在国内外针灸经络大会上宣读,经专家签定,被北京市科委授予“三等科学技术成果”。 1978 年,祝总骧和 刘亦鸣、傅辛民高级工程师等首次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2 页 共 115 页 发现并证明了 LPSC 线的全程都具有连续的、均一的、较两侧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祝氏特命为循经低阻线( CLIP 线)。 这是人类第一次证明了人体的经脉线的全程不仅是高度敏感的线,而且是十四条低阻抗线。 LIP 线的宽度仅为 1 毫米,亦具有高度的定位线、连续性、重复性和普遍性。 LIP 线的发现首次发表于 1978 年的《中医药研究参考》,又多次发表于《针刺研究》和《美洲中医杂志》等国内外刊物。 经多次国内外针灸大会宣布,国内外许多单位重复验证,又经专家论证并鉴定,被卫生部授予“部(乙)部科学技术成果奖 ”。 此外,他的研究成果《截肢前后经络循行线低阻抗性的研究》于 1985 年荣获卫生部“部(乙)级科学成果奖”,此项成果于 1986 年荣获北京科委“学术奖”„„ 谢谢您的阅读 , 您是本文第 1039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 2 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收藏 作者 :武林散人 于 20201111 19:43: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第三章:雄关漫道真如铁 “ 1980 至 1985 年,我们经络课题组工作还是一帆风顺的,那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还支持我们干,全国针刺麻醉办公室每 年还给我们课题组拨一、二万元科研经费。 此后我们的经络科研事业就如同王小二过年 —— 一年不如一年了„„”一直矢志不移地跟随祝总骧的徐瑞民很努力地搜索了他尘封好久的记忆。 这些记忆的碎片经过他的链接和补充,风一般地变大,既变成一座巍峨、险峻的高山,也变成一条浊浪排空的大海,更多的是荆棘、坎坷和泥泞„„ 早在 1978 年,祝总骧由于他和北京中医院针灸科合作的经络研究成果荣获“科学大会奖”被北京市科委知道后,引起了北京市科委领导的重视。 这时祝总骧又给北京市委打了一个报告,在报告中既汇报了经络研究课题组所取得科研成果,也汇 报了经络课题组工作条件很差,恳求市委领导改善科研工作研究环境云云。 祝总骧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3 页 共 115 页 报告交给北京市委后,北京市委文体部部长谭壮便负责处理这份报告,并以北京市委的名义委派北京市科委去到地处北池子大街 2 号的经络组去了解一下祝总骧在报告中所反映的情况。 北京市科委派员到这里了解有关情况后,很快向北京市委汇报了调查情况,北京市委遂于 1980 年拨了 4 万元款用于建设经络课题组科研办公房。 当时祝总骧还亲自设计建筑图纸。 建筑单位为北京东城区景山房管所。 就这样,占地 200 平方米、大小 7 间的房子落成了。 有了房子,他原想自己的经络研究事业迎 来了灿烂的阳光,自己所走的是一条充满阳光、鲜花、掌声铺就的光明的路,但是人生老人却与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国际玩笑”,着实让他非常恼火。 事情是这样的: 1985 年,中科院在当时的改革开放搞活的社会大背景下,也雷厉风行地进行内部机构改革,各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 祝总骧所在的生理物理所的领导认为经络为中医研究领域的范畴,便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祝总骧和徐瑞民郑重其事地谈话,给祝徐两人下“最后通牒” —— 停止经络研究科研课题项目,冻结经络研究科研经费,参加其他科研课题组工作。 这时候,祝总骧刚在经络研究事业取得一些成绩, 他又怎么去面对停止这项科研课题被中止的残酷现实呢。 于是他费尽一番口舌与所领导去讨个说法,所领导理屈词穷,一时被搞得没辙,只好作出让步,答应祝总骧对于经络研究科研课题项目可以收尾一年。 一年怎么行呢。 一年能一下子把博大精深的经络研究搞清楚吗。 祝总骧为所领导对祖国传统中医的无知和草率感到痛心疾首。 从此他走上了漫长的上访之路。 祝总骧是九三学社的社员,他遂向九三学社、统战部和中国科学院反映经络研究科研课题组被解散的情况。 然而事以愿违的是皆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时任中科院院长卢家锡召集生物物理领导班子成员研究祝总骧等科研人 员的去留问题时,卢家锡要求所领导集体当场表态。 一位所长说:“卢院长,我所积极响应领导的号召,对生物物理所实行所长负责制,如今您又不支持我们的工作,如果您让祝总骧继续从事经络研究,我们五人就集体辞职,您还是另选他人吧。 ”卢家锡见生物物理所这般态度,一时也找不出更加妥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好暂时默许了生物物理所这一决定。 生物物理所为了达到解散经络研究科研课题组的目的,首先让祝总骧退休。 当老先生得知所领导让他办理退休手续时,肺都要气炸了,他脖子一硬,振振有词道:“我不办退休手续,我的课题还没有搞完。 ”所里见祝 总骧“一根筋”思维,感觉他是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115 页 一个难缠的主儿。 办退休证得需要照片,然而祝总骧执拗地就是不交,所里情急之下,从他的档案里找到一张一寸黑白照片,“唰”地就贴在了退休证上了,也就是这么“唰”地一贴,就把祝总骧打入了“人生另册”里了,意味着祝总骧便成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如果再从事经络研究科研课题项目就“师出无名”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祝总骧拒绝领取退休证,他压根儿也不承任自己退休。 既然是退休了,工资待遇自然也就按退休人员对待。 当时祝总骧每月工资100 多元。 老先生由于不承认自己退休,愣是以一年多拒 绝领取工资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抗议和不满。 所里只好到银行给其办了个存折,每月把他的工资存起来。 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境遇中,祝总骧从头脑中迸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到党、想到政府。 多年来,祝总骧为了争得继续工作的权利,一方面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稿费近万元,用来维持正常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挤出一些时间不断地写申诉材料,至今已经给中央及科学界的各级领导陆陆续续地写过几千封公开信,各方专家、学者写给他们的表示支持和同情的信也是计达一千多封。 这些材料曾经引起了党中央有关部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的重视,有的中央领导还 亲自作了批示。 不料这些信皆又被批转到生物物理所处理。 让祝总骧感到寒心的是所领导竟然使用了“文革”中惯用的卑鄙的伎俩,煞有介是地印刷了一本题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改革的绊脚石”的小册子,所里科研人员人手一册,并向社会广为散发。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生物物理所部份科研工人员对于祝总骧面临的不公正的遭遇很是同情,有一位科研人员还背着所里领导私下里和徐瑞民说了。 当我在对徐瑞民采访时得知这个故事后,向其索要这本小册子,徐瑞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摊开双手说:“遗憾的是我也没见到过这个小册子。 如果我们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要 建一幢纪念馆的话,再有这个小册子陈列其间那该多好呀。 这个珍贵的‘文物’什么时候才能重见天日呀。 ”我也为此事唏嘘不已,为祝总骧的人生命运的沉浮和坎坷,也为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上这一桩冤案,更是为了作为祖国瑰宝的经络研究事业。 得知祝总骧和他的经络研究课题组遇到的这么大的坎坷,远在冰城的哈尔滨老中医张晋坐不下了,他为老朋友祝总骧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鸣不平。 他有位姓刘的老乡在《人民日报》工作,这位刘记者很有正义感,他立马请群工部的金记者作一次记者调查。 金记者在地处中关村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暗访了一个月,得到了较为翔实、可 靠的有关经络研究课题组解散及祝总骧本人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的一系列内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115 页 幕。 金记者出于一位记者的正义和良知愤笔疾书。 《人民日报》在 1986 年 3 月 16日“来信与调查”栏目中,全文刊登了《八十七位专家者的呼吁:千万不要解散经络组》,同时还附有专访记者写的题为:《祝总骧的经络课题研究还要中断多久。 》的调查报告。 当祝总骧看到《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后,不由得欣喜万分,然而他这种喜悦之情仅在心里保留几分钟,而万分愁云又堆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他眉头紧锁起来,焦躁不安地在办公室里来回镀步,烦燥不已地思忖着:“问题见报了,是否能 够解决问题呢。 ”他遂又把刊登有这两篇文章的《人民日报》寄给中央领导,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王兆国作出批示,中央统战部领导也作了批示,说是经络研究科研课题组不能停止工作,但需自筹资金,工作地点仍在原地。 但是,经络组的困境仍未改变。 接下来我还要叙述一下徐瑞民的人生命运的沉浮: 1987 年 8 月份,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人事处处长找徐瑞民谈话,很严肃地对他说:“徐瑞民,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你离开所里调到别的单位去工作;二是离开那个倔老头子祝总骧,你爱到哪个组就到哪个组去工作。 ”徐瑞民由于长期跟随祝总骧工作,耳濡 目染的受到祝总骧的影响,他倔巴巴地说:“我不离开经络课题组,我不离开祝教授。 ”“你真的不后悔吗。 ”人事处处长逼问道。 “我不后悔。 ”徐瑞民斩钉截铁地说。 人事处处长气呼呼地说:“有你后悔的那一天。 ”所里见徐瑞民这般态度,便把他的人事档案移交给街道。 有一次,徐瑞民找到中科院办公厅主任柳怀祖,柳说:“关于你的人事档案问题,我认为不能移交给街道,如果移交给街道的话,那你就是委屈了。 这样吧,我们院干部局成立一个人才中心,我看你把人事档案放在那里面吧„„”徐瑞民便听从了柳怀祖的建议把自己的人事档案放在了人才中心。 之后, 祝总骧带着徐瑞民去找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反映徐的工资待遇问题,周光召说,你继续干吧,你的工资待遇参照生物物理所的工资标准发放就行了。 —— 著名生理学专家、经络学专家 祝总骧的科学人生 文 /陈家忠 张培林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115 页。中国经络学界的巨子(doc125)-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作年限(岗位工龄),设定岗位工龄系数。 (一) 对新进工人(已转正),岗位工龄从零开始计算; (二) 岗位工龄每增加一年,技能工资系数将增加 ,若被分配从事其他工种工作,则新的岗位工龄系数从零开始重新计算; (三) 为鼓励工人不断 提高技能水平,根据不同职层工作的技术难度不同和积累相应的经验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各职层允许增加的最大工龄(最大有效工龄)系数规定如下: 职层 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果也偏低,但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大增。 另外,中国人的体力 活动也在减少。 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 Colin Bell 教授等人曾对中国社会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交通方式的改变对肥胖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拥有汽车的家庭,肥胖的比例要比没有汽车的家庭高 80%。 从 1989到 1997 年, 14%的调查人口买了机动车
外茶商全球化采购与全球化经营特色日益显现。 (四)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全球化经营主体急待形成。 主要表现在:( 1)出口配额管理体制的长期使用。 ( 2)以传统的国营 茶叶 进出口公司为主体。 ( 3)以原料出口为主。 ( 4)被动出口等商进门为主,主动出口走出国门主动营销很少。 ( 5)传统产品为主,创新产品很少。 ( 6)单个企业出口为主,联合进军海外很少。 我国 茶叶
Distribution of Ine L o r e n z C u r v e s : Eq u a l a n d U n i fo r m D i s tr i b u ti o n s .0204060801001200 20 40 60 80 100 120% P o p u l a t i o n% IncomeE q u a lU n i f o r mC u m u l a t
的失利 来源于其运营机制的失败,但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则是政治家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政治现实,他们必然会向国有部门这个压力集团让步,设法多保护国有部门。 中国的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常常低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复杂性,刚承担了几年为外商出口加工的任务,就自以为是地提出要自创国际名牌、打进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 “一决雌雄 ”,这类想法过于忽视全球化商品链组织协调过程的难度。
以他赶快去把它做好。 这个人是可造之材。 他本来是急急忙忙想去把工作做好,结果你把他叫来骂,耽误谁的事情。 耽误公司的事情。 一个老总只是为了摆自己的架子,只是为了显自己的威风,然后不顾公司的业务,你对吗。 是不对的。 所以奉劝各位老总,从现在开始,你的干部迟到,你明明看到,你要假装没有看到。 这套本领中国人最行。 这个中国人根本不用人家教,我们看到假装没有看到,我们很自然的 .外国人装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