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研究报告(doc38)-医药保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年系列报告》资料 1999 年 5 行业研究 中国现代生物制药业研究报告 表四:第三次工业普查全国 24 大类化学原 料药产能、产量汇总表(节选) ⑩ 产品种类 生产能力 实际产量 产能利用率 % 占总产量的比重 % 占总产量比重 %* 原料药合计 662561 361674 抗感染药 95383 59416 接热镇痛药 61219 33169 维生素类药 55569 28749 激素类药 5527 314 抗肿瘤药 110 41 学 液系统药 2084 1377 生化药 8340 3899 诊断用药 1826 934 *指不包括葡萄糖的统计结果 *未注明单位均为:吨 可见,二十年来,我国生化制药产值和利润都有很大的增长,产值从 1978 年的 长至 1998 年的 万元 ,增加了 47 倍;利润从 1978 年 万元增长至 1998 年的 万元 ,增加了 倍。 但还存在生产能力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从 第三次工业普查全国 24 大类化学原料药产能、产量汇总表显示,生化药的产能利用率仅为 %,尚未达到 50%(见表四)。 尽管生化制药不同于现代生物制药,但是,由于统计方面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内在关系,至少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我国生化制药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的发展趋势基本是上升性的,特别是“八五”以后,其“新经济增长点”作用日现;我国的现代生物制药业得益于生化制药良好的产业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 1990 年我国生物技术药品的产值约 18 亿元人民币,利润约 5 亿元人民币 6。 1997年产值达 30 亿元。 预计到 2020 年,生物技术药品的产值将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 ④ 以上数字再一次证明 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后劲足,支撑能力强。 同时也表明:现代生物制药业,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初创期,不仅需要细心培育、扶持和系统化的管理,更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密切配合,才能形成规模效益。 2. 3 技术特点与产品结构 2. 3. 1 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 由于生物制药研发前期投入资金多、时间长,仿制则相对时间短、资金投入少。 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当前以仿制技术、跟踪技术、仿创结合技术为主,自主开发、创新技术少。 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起步晚,成功开发的品种不够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的产品少:从我国的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过程可见,现代生物制药在我国真正兴起于 90 年代,目前已批准上市的产品只有 15个,约为国外上市品种的 1/3。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的产品只有基因工程干扰素、基因工程人胰岛素、“人血液代用品”、链激酶、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部分诊断试剂等产品。 二是上、下游技术发展不协调。 主要是下游技术 7的发展尚不能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化要求。 产业化的支撑产业极其薄弱,所用发酵罐、各种纯 化设备和介质、分析仪器装备等主要靠进口。 目前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物技术产品的比例不超过 %,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生物技术产品工业生产的需要。 据估计,我国的生物技术的上游技术与世界水平相差大约 35 年,而下游技术则至少相差 15 年,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生物医药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另外,产品的副作用较大、剂型难以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需求、纯度不够。 6陈宪“上海医药进军生物医药”《上海证券报》 7生物医药产业的上游技术即基础研究;下游技术即生产 技术,主要指新型生物反应器、高效分离纯化装置、新型萃取机等。 6 行业研究 中国现代生物制药业研究报告 2. 3. 2 行业产品结构与分布 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产品的优势是诊断试剂、人血代用品、保健品、中药现代化产品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与应用。 而治疗药物中特色药较少。 (参见附录五、附录六) 技术特点以及资金的有限性导致了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的产品品种分布集中,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如目前我国生产干扰素的企业 20 多家;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 10 多家;生产白介素的有9 家(待投入厂家不计);生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有 18 家,而生产 与其疗效相似的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还有 16 家;等等 ①④。 现行的《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规定》(国家医药管理局令第4 号)中规定:首先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可以有偿转让证书副本供其它企业试生产,受让企业不得对此再行转让。 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重复建设问题,但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开发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主要依靠“仿制”生存的现状还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 2. 4 行业进入壁垒 虽然现代生物制药行业被称之为“新经济增长点”,属高科技行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巨大魅力。 但是,由于其产 业化环节多、要求严格、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多,投入高、风险大,故行业进入壁垒较高,诸多业外“势力”可望而难及。 同时也说明一旦进入“壁垒”则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2. 4. 1 技术性壁垒: 为了说明问题,首先让我们了解“生物制药产品业化流程”(见图三): 图三:生物制药产品产业化流程图 ④⑤⑦ 7 行业研究 中国现代生物制药业研究报告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复杂、难度高,因此产业化过程具有根高的风险:一般来讲,生物工程药品从研究开发到最终产业化的成功率仅有 5— 10%④ ;有时产品的副作用是在使用相当长时间后才出现的,从而导致在研发投入已相当大时还有 失败的可能。 例如美国的 SYNERGEN 公司的白介素 1 受体拮抗剂“ Antril”三期临床试验死亡率高,被要求重新试验; XOMA 公司开发的治疗脓毒性休克的“ XomaE5”因临床数据表明效果不佳而未被批准等等。 而技术更新快,产品的生命半衰期短,每个环节的待批“静候期”、技术或工艺是否具有明显优势以及新产品的可替代性等又使风险进一步加大。 由于生物药品从技术开发到成果产业化要经过很多环节(见图三),而在其中的每个环节又有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因此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药需 810年时间,世界上数得看的大制药公司,年 均推出新药仅 ,我国仿制或仿创结合品的开发,审批下来也要 35年。 2. 4. 2资金壁垒 “现代生物制药”是技术含量极高的“集约型”产业,对人才、设备、技术水平等要求高,非一般基础就可进入。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开发研究一种新药平均耗资 3 亿美元左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见表五:世界不同时期单个新药研究开发费用一览表)。 表五:世界不同时期新药研究开发费用一览表 ④ 年代 费用(亿美元 /种) 60 1 70 80 90 2. 4. 3政 策壁垒: 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消费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 且生物制药审批程序严格:政府的政策法规、 GMP9标准认证、产品的专利权以及知识产权、某些产品的行政保护、“新药证书”等使 企业进入难度加大。 如在我国,仅 1999 年就颁布了《新药审批办法》、《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仿制药品审批办法》、《进口药品管理办法》和《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规定》等新办法,通过控制新药申报企业数、技术转让次数以及实行新药审批进入临床研究即不再受理同品种申报的制 度等,从源头下手控制行业内的重复建设;通过适当延长新药保护期,引导企业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通过严格新药审批时限和程序,实行审批公告制度,避免重复研究 ③④⑦。 2. 4. 4 文化壁垒: 现代医学伦理学纷争,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等可能会使一些投资很大的技术成果难以或不被社会接受而最终难以产业化。 例如:众所周知的“克隆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具体运用引发的一系列有关“克隆人”纷争,使得“克隆”“多利”(第一次克隆成功的羊的名字)的技术直到今年( 2020 年)才被授予“专利权”,而该项技术的有关应用的范围仍 在争议。 我国卫生部已经于 1998 年 11 月正式成立了“卫生部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简称:“卫生部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规定了“伦理学审查”是我国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必须程序 10。 8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 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Ⅲ 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 Ⅳ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 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9GMP(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for Druges):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管理制度。 包括产品制造和质量控制方法两个方面。 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实行。 10 刘俊立,“伦理学审查成为我国人体医学研究的必须程序 ”《医学与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同济医科大学 8 行业研究 中国现代生物制药业研究报告 2. 4. 5 市场壁垒 由于技术问题造成目前现代生物制药产品的成本高,总的看来产品价格仍然昂贵,一般每支成百乃至上千元人民币,一个普通疗程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致使消费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2. 5 弹性分析 “生物制药”属于医药行业的一个“子行业”,是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行业,是国家予以重点扶持和直接干预的行业。 它是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的行业,其产品的特殊性使需求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人们一般不会因为其价格的下降而大量增加消费;也不会因为价格的提高而拒绝治疗。 同时, 由于现代生物制药属知识密集、资本密集行业,投资收益具有长周期、技术生命周期短,因此属于供给弹性较小的行业,但是我国该行业的技术特点主要属于“跟踪技术”、仿制技术,又决定了其“相对的易进入”,因此,重复建设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价格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又较大。 可见,在我国,价格的变动对供给的影响远远大于对需求的影响。 2. 6 上市公司中生物制药板块效益评析 2. 6. 1 我国上市公司生物制药板块简析  截止到 1999 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 10,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先后以不同方式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生物制药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 的企业有 50 家,占现有 825 家上市公司的 %。 其中隶属医药行业(沪深两市上市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共计 40 家,其中沪市 22 家、深市 18 家)的有 25 家。 由此可知跨行业从事生物制药的上市公司多达 25 余家,占生物制药行业板块的 50%(详细附录四:我国涉及生物制药的上市公司一览表)。 50 家中有 3 家主营生物制药的是复星实业、天坛生物、海王生物。 这些上市公司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基本情况均列于附录五;(目前常见生物制药产品的主要作用以及在部分上市公司中的开发情况见附录六)。 可以看出,通过“主业变更”进入生物制药领域的上市 公司占生物制药板块总数的绝大部分。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生物制药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经济”的显著特点,符合经济发展的主流,“题材好”。 因此,生物制药上市公司在“市场”中也颇有“人缘”,与计算机、通信等“热点”“并驾齐驱”(见图四: 98 中每股收益对照图)。 而且现代生物制药的高附加值、高收益也对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企业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图四 ④⑩ : 98 中期行业每股收益对照图 “主业变更”是企业培育新增长点以谋求发展的一种战略和行为,当行业内部分制药企业原有产品失去竞争力或已进入技术成熟期时便转向 生物制药领域;另有部分行业外企业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和结构调整等,通过资本运营进入生物制药领域(不排除个别企业为了增加投资题材以及借机炒作等目的)。 0大盘平均计算机通信生物制药冶金 纺织 商业 机械 化纤9 8 中每股收益9 行业研究 中国现代生物制药业研究报告 跨行业投资生物制药企业的具体运作方式主要是与生物技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或购并重组。 最终实现以下类型:①以基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为主,如张江高科、新黄浦、烟台发展、亚泰集团、江苏吴中、大连国际等。 这类企业多数目前尚未开发出成熟的产品投放市场,但其研究开发的成果一旦产业化,将会带动企业甚至全行业的高速发展,前瞻性好、投资风险也大;②为了调整结构、实现 多元化以收购或控股成熟技术成果进入生物技术领域,如长春高新、浙江天然、联合实业、上海医药、双鹤药业等,这类公司一般“见效”较前者快,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