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引发争鸣(doc51)-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病源),那是提升企业生产力的最基本保证。 产品的瑕疵往往不一定是发生在生产线上的问题,追本 172。 溯源之后,往往发现问题可能出在采购或是计划部门,甚至一些几乎常理觉得绝对不相关的因素上。 “ 头痛治 脚 ” 的千年中医智慧,终于在摩登的现代管理学中得回一个说法。 不过在治病的手段以及诊与疗的方法上,中西医还是有别的。 一个病人去看西医,西医要病人自己说出不舒服及有毛病的详情,然后进行测量、化验、培养菌体、 X光及内视镜检查等等之后,以服食抗菌素或以特效剂打针治疗,严重的要住院吊盐水或葡萄糖,甚至化疗开刀。 而同样的病人去看中医,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之后,基本可以说出病人身体的不调,然后以降火、养气、活血、化瘀、解毒等等不同的处方医疗。 病情严重的,有必要请出太医级的祖传秘方,方能见效。 我不懂中医的博大,也 无知于西医的深奥,但是我是一个好病人,中医西医我都看,中药西药我都吃。 其实治疗一个有病的企业,中西医术也都可以用上。 一个没病的企业,中西医学的保健原理及做法,也都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47 页 能协助那个企业青春长驻,健康快乐。 随着中国不断地开放及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的企业管理也不断地学习和吸收西方管理的经验与实用。 西方管理学者及大师们也正在潜心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断丰富西方的企业管理。 在企业的管理中,中国和西方同是地球村的村民,我们拥有和面对的是更多的相同,而存留的是某些相异。 然后经过尊重和融合,必能形成互助。 不同的文化应该协和共容 ,举案齐眉,相敬交融,互补短长。 这种健康的交配成长,多年后,必定会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但又能行之于世的 “ 中国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 中医把医生分为上工和下工。 在此且不谈下工,《金匮要医方论》说: “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 这是当然。 但是万一病了呢。 就中还是求西呢。 我们公司在上海有位元老级的员工,他叫小寿,我们都喜欢坐他开的车子,因为他敬业热心,永远不迟到,不误事。 最近他病了,不能开车,他患的是腰椎盘突出,再加上他一直有胃病,所以他总是忍痛工作。 我们去探病的时候许多人劝他应该开刀动手术,他死活都不干,坚持服中药调理。 两星期前他回来上班了,我问他是不是好了,他说:“ 有改善,可以对付一阵子。 ” 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开刀干脆解决腰椎盘突出的毛病,他回答: “ 开刀是要见血的,见血的事必有危险,而且,开刀是绝对 ‘ 伤元气 ’ 的,使不得。 ” 小寿的话让我联想到当下有多少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中沉浮挣扎;在新的工业革命中,因为不愿 “ 伤元气 ” 而日夜 “ 忍痛对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47 页 付 ” 着。 没错,变革是要见血的。 难道不变革,就能不见血吗。 能存活吗。 如果一个人患了慢性扩散的肿瘤或是急性的盲肠炎,是应该用中药调理,还是西医开刀呢。 你说呢。 管 理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 适合的,即便看上去不那么 “ 现代 ” ,也应该采取;不适合的,即便多么先进,也要视情况而定。 对西方好的东西要学习;对传统的东西要总结继承,要有创新;在企业管理中要立足实际,不要被任何成型的模式套牢 —— 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种管理方式。 大家对汉代刘邦与韩信关于将帅的对话一定耳熟能详。 这个故事说明, “ 善将将 ” 者才是帅才。 正泰成长于温州这块中国民营经济的繁荣区域,自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当正泰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又对现代管理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东西值得后人去认识、去总结和提高。 许多学者有许多思想,提出了一些做事的办法,都非常好。 像我们这一代正在实践中的企业,如何把传统的、实际的东西拿来用,的确是一个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47 页 重大的问题。 当我们的企业很小的时候,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根本没有什么理论来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发展,那时民营经济还不被社会所承认。 在日常管理中,只要能够有机会看到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就拿来试试看。 再者,我们有传统的行为规则,比如中国的诚信美德在温州 乡间尤其突出。 我们的想法是,依靠中国的优良传统,再加上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先干了再说,错了可以再来。 世界上没有任何成型的管理模式可以直接拿来运用,管理一旦成为模式就成为了过去,只是经验之谈,企业每天都处在变化的市场中,作为管理者要与企业自身结合,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在管理中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够推动发展才是对的。 管理中没有固定的所谓的好模式。 在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定环境下,在管理中都要牢牢把握住三点:一是听党和国家的。 在全球的视 野下,中央提出了许多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这是我们党集中了许多学者的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 二是看欧美的。 他们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企业的明天,他们的制度、规定的订立相当于给中国的企业在探路。 对于西方优秀企业发射出的先进管理理念的信号积极地接收。 有分析有结合地在自己的企业中尝试,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 三是干自己的。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上不能够东拼西凑,更不能崇洋媚外,对于企业出现的新问题,用新方法,靠自己的思路去解决。 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去解决别人没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47 页 有遇到过的问题。 企业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都 没有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目的都离不开通过适当的机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战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进一步说,管理的创新并不在于模式,每一种模式的区别都不大,关键是要有适应性,灵活性。 正泰对管理模式的要求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把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把绩效考核体系做到最好。 成长型企业已占据经济总量的主流,这些成长型企业非常需要适合他们快速灵活的业务管理变化的信息化管理工具,而且这些企业应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快速、高效、低成本地解决他们的灵活多变的业务管理需求。 一个成长型企业不能停下 来搞信息化,他们需要在发展中解决管理上的各种问题 ——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 徐少春 在我们的业绩当中, 70%左右是来自中小型企业客户的收入, 30%左右来自于中大型企业。 我们的定位也是将中小企业市场视为 “ 主战场 ” ,同时以高端产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中的成长型企业。 有的国外软件厂商认为 “ 国内的中小型企业,不了解自己的需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47 页 求 ”。 其实,我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的领导人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清楚地知道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不了解怎样去解决,也不了解 “ 什么样的 IT 解决方案 能够对他有所帮助 ”。 ERP 供应商应该能够理解客户的管理模式的独特性。 根据这种独特性,再向客户提供咨询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做决策还是企业,因为他是总经理,掌握了很多企业内部的信息,能够做出合适的决定。 所以我们不能去替客户做他擅长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发展迅速。 所以他们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 ERP 产品。 很少有中小型企业一次全部 “ 埋单 ” ,因为中小型企业 CEO 知道如何节约投资,会循序渐进地实现配套应用。 这就要求 ERP 厂商能够为客户提供整体规划,并站在更高的角度替客户设计他的 管理体系。 某些国外软件厂商表示 “ 要把全球最佳业务实践提交给国内的中小型企业 ”。 其实 “ 管理没有最佳的,在复杂多变的当前时代,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 变是世界的本质,管理本质上就是于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彰显应变能力,动态多变的商业世界没有所谓最佳的管理,特定情况下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 无论从商业模式、资金积累还是管理基础等各个方面,国内外的中小型企业都存在着天壤之别。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2 页 共 47 页 首先,商业环境不一样。 国外的中小型企业很多都是为大企业做配套,形成一个供应链,是一个产业生态链上的一环。 但是在 国内中小型企业更多是孤立的公司,业务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大超过国外同类企业。 比如,在中国独特商业环境下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问题,国外的企业依赖于国外的银行资金管理系统来解决,其软件产品设计中就没有这样的功能,而置身于中国独特商业环境下的企业,尤其是集团化企业,其资金管理不能依靠银行资金管理系统来解决,这是它们实实在在的业务管理需求。 中国软件厂商的优势就是了解这样一个环境下的企业需要什么。 其次,将国外那些管理实践的应用简单复制到国内事实上不可能成功。 应该把中国中小型企业当中最佳的业务实践总结一下,因为在这 个市场里面这个环境里面产生成功的企业,把他们的需求整理以后,比提炼国外客户需求产生的管理经验更适合中国本地的企业。 我认为本土市场取得成功的企业更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当然我们要借鉴或者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但是我们要学他们的精髓,而不是说去学他的“ 形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大规模增长,成长型企业占据经济总量的主流,而中小型企业市场又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成长型企业的特点是没有很长的历史,但业务增长非常快,经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3 页 共 47 页 营策略与业务管理灵活性相当强,这也是它们相对于大型企业,尤其是相对 于背着历史包袱的成熟型大企业(业务规模与模式已定型、很难改变)的竞争优势,这些成长型企业非常需要适合他们快速灵活的业务管理变化的信息化管理工具,而且这些企业应用的最大特点就是 “ 快速、高效、低成本地解决他们的灵活多变的业务管理需求。 ” 一个成长型企业不能停下来搞信息化,他们需要在发展中解决管理上的各种问题。 所以我们常常讲, “ 快速配置,快速实施,快速应用和快速见效 ”。 现在已经成为客户选择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也是未来竞争优势的体现。 快速配置的关键在于中间件。 这也是未来厂商竞争的关键。 从整个软件产 业来说, “ 有效共享,突破效率是产业的命脉 ”。 我们希望中国的管理软件产业在帮助中国企业成功的同时有更大发展。 中国企业要真正面向世界,就不能停留在 “Made in china” 的阶段,而是要达到 “Brand in china” 和 “Creative in china”, 中国品牌和创新体现的原创力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特色的 “ 特 ” 其实也是一种创新,中国企业要有自己的个性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