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doc61)-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献就有二 千多种。 建军官是上林苑中最重要的宫城,而建章宫北太液池是组景很好的园林景区,池中有蓬莱、瀛洲、方丈,像海中神山。 《两京杂记》中还记载: “ 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杉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彩盖,故取为名 ”。 又有彩蛾池 “ 武帝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鹊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 ”。 这都说明太液池水景区的水面划分与空间处理,以及水面的意境都是很有奇趣的。 在汉代的宫室建筑中,长乐宫和未央宫规模都较大,另外还有长杨宫,甘泉宫等。 但在汉代众多的宫殿建筑中,上林苑应该 是汉代皇家禁苑的代表作。 从以上对上林宛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园林布局中,栽树移花、凿池引泉不仅已普遍运用,并且也非常注意到如何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而且也开始注重石构的艺术,进行叠石造山,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造园手法,自然山水,人工为之。 苑内除动植物景色外,还充分注意了以动为主的水景处理,学习了自然山水的形式,以期达到坐观静赏、动中有静的景观目的。 这种人为的园林山水造景的出现,为以后的山水园林艺术设计与发展开创了先例。 而园林艺术的基本组成,无非是由山、水、建筑等要素来表达造园的意境,或 者说主题。 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我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0 页 共 62 页 国的造园家们就已经注意和探索这一问题,不能不说明我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是多么悠久了。 当时的园林,尽管其艺术水平相当的高,但只是为帝王贵族所独享,为少数人所占有。 汉初商业发达,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不下王侯。 地主、大商为此也经营园囿,来满足他们寻欢作乐的需要。 据《酉京杂记》记载: “ 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童八九百人。 于北氓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 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等奇兽珍禽,委积其间。 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海鹤孕 雏产彀,延馒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培植。 屋皆徘徊连属,重阁移扉,行之移晷不能偏也。 袁广汉的私家园今天虽已不复存在,因此也无从考证,但从记载的情况来看,早在汉朝,我国不仅已有相当规模的帝王宫苑,而且有了私人园林建筑。 其造园的规模与皇家禁苑有大小的差别,但造园的手法以及园的形式、内容等,都极其相似。 总之,从汉朝上林苑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上林宛基本是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发展而来的。 古代的囿,虽然已经初具园林艺术的某些特征,但它基本上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一般只是稍加人工的成分,造园的意境与构思 还是极为初级的。 而秦汉的宫苑是在圈定的一个广大地区中的囿和宫室的综合体。 苑中有苑、有宫城、有宫观,所谓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属、宫室建筑群成为苑的主体,无论从内容、形式、构思立意,以及造园手法、技术、材料等各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应该说是真正具有了我国园林艺术的性质。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1 页 共 62 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园林艺术 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长期的混乱时代。 这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派,一是以 “ 玄学 ” 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一是以 “ 无君 论 ” 和 “ 神灭论 ” 为代表的唯物主义。 这一时期的宗教相当发展,也主要有两种,一为佛教,一为道教。 东晋统治阶级提倡信仰佛教,西域的许多僧侣东来,中国人西去求教的也不少。 名僧法显曾到古印度求法,带回大量经典。 他所著的《佛国记》,汉名《法显传》一书,是极重要的历史文献。 当时的名僧还有佛图澄、释道安、慧远等。 随着佛教勃兴,佛寺建筑大为发展,木塔、砖塔也就在南北朝时代兴建。 伴随佛教而来的信奉宗教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出现了繁荣的新面目,雕刻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北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 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 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都有极高的成就,现有顾恺之的摹本《女史箴》,是我国文化的珍品。 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以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都有很大的成就。 二、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六法其一是 “ 气韵生动 ” , “ 气韵 ” 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和它的艺术感染力。 所谓 “ 气韵生动 ” ,就是要求一幅绘画作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 二是 “ 骨法用笔 ” ,即绘画的造型技巧。 “ 骨法 ” 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征; “ 用笔 ” 指技法,用墨 “ 分其阴阳 ” ,更好地表现大自然的阴阳明晦、远近疏密、朝幕阴晴,以及山石的体积感、质量感等。 下笔之前要充分 “ 立意 ” ,作到 “ 意在笔先 ” ,下笔后 “ 不滞于手,不凝于心 ” ,一气呵成,画完后又能作到 “ 画尽意在 ”。 其三是 “ 应物象形 ” ,即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形象、颜色等。 其四是 “ 随类赋彩 ” ,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 我国古代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 “ 浑化 ” ,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看到的是 “ 秾纤得中 ” , “ 灵气惝恍 ” 的形象。 我国山水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 “ 浑化 ” 的境界,与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绿化、山水等色彩处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画,画的色彩是不变的,而园林艺术的色彩却可以随着一年四季,或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园林与绘画的不同特点,也是绘画达不到的。 其五是 “ 经营位置 ” ,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 我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 是造园的理论根据。 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2 页 共 62 页 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 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 “ 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 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其六是 “ 传移模写 ” ,即向传统学习。 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 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 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 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 山上要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 叠石构山要有石洞,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 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 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 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 如西晋石祟的 “ 金 谷园 ” ,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 石祟,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他聚敛了大量财富广造宅园,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 “ 河阳别业 ” ,即金谷园。 据他自著《金谷诗》: “ 余有别庐在金谷涧中,或高或下。 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田四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 又有水礁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 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说明石祟经营的金谷国,是为老年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并作为吟咏作乐的场所。 地形既有起伏,又是临河而建,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 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养鸡鸭等,真是游玩、吃喝皆具了。 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 据《洛阳伽兰记》记载: “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 „„。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 “ 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 朱荷出池,绿萍浮水。 飞梁跨阁,高树出云。 ”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洛阳造园之风极盛。 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 园也有分工,“ 后园 ” 是专供游憩的地方。 石蹬碓尧,说明有了叠假山。 朱荷出池,绿萍浮水。 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绿化布置,不仅说明绿化的树木品种多,而且多讲究造园的意境,也即是注意写意了。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 例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了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 “ 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 ,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佛教与佛寺丛林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3 页 共 62 页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寺建筑兴起,佛寺特多。 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的佛寺多达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人。 较大的寺院都拥有大量田地和其他财产,奴役一般为 “ 僧尼 ” 、 “ 白徒 ” 、 “ 养女 ”或贫苦农民,为他们耕种田地。 他们还经营商业,放高利贷,这就是寺院经济。 东晋释道恒曰: “ 憎尼或垦植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 „„ ,或聚蓄委积,颐养有余,或指空谈,坐食百姓。 ”( 《弘明集》第六释道桓《释驳沦》 )。 自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更是大建佛寺。 《洛阳伽兰记》记载,从汉末到西晋时只有佛寺四十二座,到北魏时,洛阳 城内外就有一千多座,其他州县也建佛寺。 到了北齐时全国佛寺约有三万多所,可见当时佛寺的盛况。 在佛教兴盛时代,因为魏朝提倡和宣传与信仰的关系,帝王贵族豪华宫殿建筑也大量地用在佛寺建筑上,因此佛寺建筑都装饰得华丽和金碧辉煌,与帝王的宫城一样豪华和大气派。 佛教建筑在总的布局上,有供奉佛像的殿宇和附属的园林部分,这和私家园林居住与园林部分类似,因此构成佛寺园林。 佛寺园林的建造,都需要选择山林水畔作为参禅修炼的洁净场所。 因此,他们选址的原则是:一是近水源,以便于获取生活用水;二是要靠树林, 既是景观的需要,又可就地获得木材;三是地势凉爽、背风向阳和良好的小气候。 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往往都是风景幽美的地方, “ 深山藏古寺 ” 就是寺院园林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这种佛寺园林建筑即使在城市中心地段,也多采用树木绿化来点缀,创造幽静的环境,而在近郊的佛寺建筑总是丛林培植,花木取胜。 如今保存完好的佛寺建筑,如泉州的开元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千年古刹,它是由佛教建筑与塔组成的寺院丛林。 当时最大的寺院,应推建康 (今南京 )的同泰寺 (今鸡鸣寺 ),杭州的灵隐寺和苏州的虎丘云岩寺、苏州北寺塔等,皆在此时陆续兴建。 佛寺园林不同于一般帝王贵族的苑囿。 寺院丛林已经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 帝王臣贵各造范囿宅园,独享其乐,而穷苦的庶民百姓,只有到寺院园林中去进香游览。 由于游人多,求神拜佛者都愿施合,这又从经济上大大促进了我国不少名山大川,如庐山、九华山、雁荡山、泰山、杭州的西湖等的开发。 四、皇家园林 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的首都,城址在今洛阳市区东面约十五公里。 东汉末年,在洛阳已有皇家园林十余所之多,魏、晋时期在汉旧有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建,如芸林苑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魏明帝时加以扩建的。 芸林苑在 洛阳城内北偏东,汉之旧苑: “ 景初元年 (公元 237 年 )„„ 帝愈增祟宫殿,雕饰楼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子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芸林之园。 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于是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下莫不居力 ”( 《魏春秋》 )。 扩建芸林苑时皇帝也亲自率百官参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