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能耐doc47-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玉律。 综合全部儒家学派的观念,它要求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 具体来说,管理者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为员工提供一份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主要目标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在此基础上,管理者要像孔老夫子那样诲人不倦,不断指导员工在工作中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员工有所提高后,再将其安排到更合适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以此循环往复,推动员工不断进步 ,并藉此 提升企业竞争力。 (2)确保员工得到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出色完成工作的信息。 在任何公司工作,员工都需要拥有充足的信息,才能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更好地奉献自身的才华。 拥有本行业最先进的工作条件,员工则会引以为豪,如果所有员工都能自豪地夸耀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种夸耀和创造性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当被管理者出色完成任务时,管理者应该当面公开地表彰员工,引起更多员工的关注和赞许。 这种表彰要及时,要说得具体,以使被管理者 “ 不隐其能 ” ,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多做贡献。 (3)制定一整套内部奖惩员工的标准 ,并以工作业绩为主适时晋升员工。 孔子曰, “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孟子也说, “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把正直能干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人们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人们就不会服从。 若仅凭资历而不以事功对员工进行提拔,不但不能鼓励员工争创佳绩,反而会养成他们坐等观望的态度。 员工一般来说在事业上都会有很多想做并能够做到的事,关键是要给他创造条件。 如果企业能适时晋升正直(能视企业目标为自身目标)、能干(能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拼搏多做贡献)的人,那么其他的员工才能服气,并以之为榜样,进而形成人人奋发向上,企业生气蓬勃的生动局面。 (4)“ 推己及人,察己知人 ” ,公司应了解员工的实际困难与个人需求并设法满足。 要尽量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利益,承诺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强调工作保障问题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公司总是愿意长期聘用愿与企业共图发展的员工。 对于被管理者的劳动报酬问题,管理者亦应 “ 推己及人,察己知人 ”。 首先,应该确保员工的薪水竞争性 ,即依据员工的价值来定报酬;其次 ,福利方面也应当做得尽量地好,如对员工家属小孩的照顾等;再次,不妨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 员工采用弹性作息制,努力使公司四处洋溢着积极的气氛等等。 这些无疑都会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此资料来自 东莞台商信息网,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第 5 节 道家哲学的启迪 (1) 儒家思想诚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但总体来看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多元的,一种儒道互补型的文化,因此我们也决不能忽视道家的影响。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他的代表作是《老子》 ,俗称《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堪称字字珠玑。 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其最高范畴是 “ 道 ”。 “ 道 ” 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意思。 “ 无为 ” 是《道德经》的宇宙法则。 作为老子管理思想最高原则的 “ 无为 ” ,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活动极 富指导意义。 它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绝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干,而是指人的行动及其指导思想必须顺应自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要求,而不是主观随意地蛮干和胡为。 作为管理方法, “ 无为 ” 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毋须事必躬亲。 今天 ,西方所谓的 “ 领导艺术 ” 和 “ 祛除管理 ” 等思想正试图回归到此种境界。 避免管理走向反面 道家认为,管理并不总是给社会带来利益,有时甚至会带来危害。 俗话说,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无论管理手段多么严密细致 ,法令规章多么冷酷无情 ,总不可能永远消除一切不法行为,有时还往往适得其反。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 “ 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 ” 的时代。 管理者把法令制定得明确具体、不胜其繁,而社会上的犯罪行为反而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屡见不鲜。 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如果法令制定太多,就会扰民不断;而有些人如果不接受这些规矩,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向对抗。 所以按照道家的观点,管理措施越是发达,对人性的摧残就越是厉害。 今天的许多管理方法就像是给马和牛带上缰绳,使这些驯服的动物也感觉羁绊无穷。 对人而言 ,其遗憾更甚。 要知道 ,现代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 “ 以人为本 ” —— 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主动性 ,如果管理过度 ,必定劳民伤财 ,如果制度太多 ,员工就会不堪其扰 ,长此以往 ,管理就会走向其反面 ,还谈何创新变革和发挥潜力呢 ?正因为道家的创立者看到了上面这些弊端,便渐渐产生了 “ 无为而治 ” 的思想。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 道家管理的策略,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 通俗地讲 ,就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管理和以退为进的策略。 它们都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 一切事物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 ,而且事物的好坏也随时可以转化 ,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因此在管理中不能单向思维,要有多向思维,不能简单地一味求进、以取求取,有时要以弃求取。 此资料来自 东莞台商信息网,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向反面,正所谓 “ 物极必反 ”。 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样呢。 是天地 ,即宇宙间的规律使然。 作为管理者来说,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情都应从正反两方面衡量和思考。 就像要达到一个目标,有时不妨背道而驰一下 ,兴许你会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 ,往往并非直线为最短。 在这里,老子的大智慧无疑值得我们激赏: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 春秋时代,郑国的国君郑庄公 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 他的弟弟共叔段却十分桀骜不驯,既不听从兄长的号令,也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并且时常有谋逆之心。 庄公的臣僚们都劝说郑庄公及早除掉共叔段,免得将来迟早成为祸患。 庄公非但不听,反而更加优抚自己的弟弟,更加纵容共叔段的恣意妄为。 直到后来共叔段以为有机可乘,终于起兵谋反了,庄公才名正言顺地兴师问罪,在 “ 鄢 ” 这个地方,一举荡平了共叔段的势力。 其实,庄公不是不想除掉段,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最初共叔段虽然怙恶不悛,但他的作为并没有坏到该死的地步,如果当时就杀他,难免师出无名。 因此不妨先纵容他一下,等他更多 的恶行暴露出来以后,再收拾不迟,那时他也就无话可说了。 可见,这一招杀手锏,体现了典型的传统思维和冷峻的智慧。 把这种欲抑先扬、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用在当今商界 ,同样是首屈一指的大智慧 ,中国古代就不乏成功的先例。 战国时的白圭 ,就是一位商界奇才。 他白手起家 ,短短几年就身家巨万。 秘诀何在 ?其实很简单 ,就在于他的八字箴言 :“ 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 别人都不屑一顾的 ,我趁机大肆囤积 ,等到市场上需求旺季到来 ,自己就奇货可居了。 相反 ,大家都趋之若鹜的行情 ,白圭却连正眼都不看一下。 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潮流、有悖常理的举动 ,帮白圭聚敛了大量财富。 后世人不得不佩服白圭眼光独到、算度准确。 今日股市上风云激荡 ,众炒家奉行 “ 买跌不买涨 ”, 恐怕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 无为 ” 与 “ 有为 ” 在道家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这才是最好的管理状态。 因此,管理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使人返朴归真。 对管理者而言,制定政策时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应该 “ 政简刑轻 ” 才对。 在这里,道家哲学强调的是 “ 君人南面之术 ” ,即要有一点领导方法。 管理应该是指挥下属而不是替代下属,高明的管理者从来不代替下属做事,不会越 俎代庖。 管理者当然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于己有利 ,同时对社会有益。 然而道家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即管理也可能走向它的反面。 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只有有所作为才是有此资料来自 东莞台商信息网,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效的,因此管理者为了体现自己的奋发有为,总是喜欢发号施令,时常对下属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生怕旁人会忽视他的存在。 但是他们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要忘了,在很多时候 “ 无为 ” 状态往往是更有效的。 正所谓 “ 一动不如一静 ”。 中国的俗语里,有 “ 一朝天子一朝臣 ” 、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 这样的说法,这就是因管理者的变动 而导致制度更迭的真实写照。 一旦领导层发生变动,为了体现 “ 新官上任三把火 ” ,新任领导者总要把前任的既定措施都推倒重来,使得政策严重缺乏延续性;更有甚者,许多领导者仅凭自己一时心血来潮,拿制度当儿戏,朝令夕改,使下属无所适从,这些都是管理者应当避免的。 我国汉朝的时候有 “ 萧规曹随 ” 的佳话,足以使力图 “ 奋发有为 ” 的管理者引以为鉴。 汉朝的第一位丞相萧何奉行道家的黄老之术,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萧何死后,他的继任者曹参几乎全盘沿袭了萧何在世时推行的所有政策 ,未加任何变动,他这个丞相当得倒 也清闲。 这样的举动很快招来不少同僚的非议,但曹参说, “ 论才干我比不上萧相国,他的那一套办法既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况且时局也未曾变动,这些法令规章我沿袭照用就是了,何必一定要为了彰显个人的政绩而大动干戈呢。 ” 看来一代名相曹参的气度和风范,值得后世管理者学习仿效。 很多人只要一朝权柄在手 ,就开始恣意妄为 ,生怕 “ 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 ”, 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这样的人若当上领导 ,为了显示自己 “ 有为 ”, 肯定会以折腾下属为乐事。 他们处处作威作福 ,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政绩。 这样的管理 ,看似 “ 有为 ”, 实则 “ 有害 ”, 望读者诸君引以为戒。 管理的最高境界 其实,管理是崇尚简约的。 什么时候 ,如果事情是越管越少而不是越管越多,那才算步入了管理的良性循环和最高境界。 有一句名言说道, “ 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 如果一切都能按部就班自然运转,每一位下属都能恪尽职守、发挥专长,那管理者还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操什么心呢。 所以按照《老子》的看法,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未必是好的管理者,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下属未必能体会到他的存在。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诚然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但却未必是一 个卓越的管理者。 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在知人善任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分权。 在他的治理下,蜀中虽然呈现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人才凋敝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根源在于他在位期间,无论军事政事、大事小事,一律事必躬亲,对下属多持不信任态度,例如对魏延这样有主见、有能力但多少有些桀骜不驯的将领,常常采取压制政策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偶尔对下属信任一次,还错用了马谡,导致失了街亭。 像孔此资料来自 东莞台商信息网,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明这样鞠躬尽瘁、事必躬亲,不累死才怪。 而他死后 ,由于其生前并没有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 ,蜀国再无可倚重的将佐之才 ,居然形成了 “ 蜀中无大将 ,廖化充先锋 ” 的难堪局面 ,最终导致覆亡。 第 6 节 道家哲学的启迪 (2) 《山海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的是远古的中国,在尧帝的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 这天尧帝出巡来到一个村落,只见两位老人在玩 “ 击壤 ” 之戏(古代一种类似于今天 “ 保龄球 ”的游戏)。 当时恰逢农闲季节,围观者还真不少,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这时人群中有人感慨道, “ 尧的功德真是伟大,在他的治理下,人们都能过上如此富足而悠闲的生活 ”。 谁知这话被其中一位正在玩游戏的老者听到了,于是老人唱道,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 哉 ”。 尧听了以后,就默默地走开了。 这首歌就是著名的《击壤歌》。 难道尧真的一点作用也没有吗。 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正是尧作为领导者的高明之处:他从不居高临下擅作威福,也从不对百姓的日常生活横加干预,他的管理风格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几乎让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我们说,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老子》里有这么一句名言, “ 太上,民知有之,其下,亲而誉之,其下,惧之,其下,侮之。 ” 就是说,最高明的统治者,人民仅仅知道他的存在罢了(甚至有可能还不知道)。 次一等的,下属会尊敬他、赞誉他;再次,会使人民因慑于他 的威势而畏惧他;最差的,毫无威信可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能使得下属瞧不起他、轻侮他。 可见,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被管理者几乎察觉不到管理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到现在的一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几乎没有管理者的功劳。 不过 ,这种 “ 太上 ” 的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 身为管理者,不能事事面面俱到、越具体越好,也不是力求管理的规章制度越精细越好,而应注意一切都要留有余地。 但同时也要懂得细微之处 ,这样凡事才能掌握好恰当的火候,做到不温不火。 所以,《老子》里面 有一句话说得相当精妙: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这条名言,曾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当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过。 它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一定要谨慎小心 ,切忌大肆炒作 ,政纲也不要频繁更迭。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 ,在煎鱼的时候,不要随便翻动,如果翻得太勤,鱼就容易碎;当然如果一动也不动,则难免把鱼煎糊。 因此,只能将调料、火候掌握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切,不燥动;这样煮出的东西,才会色鲜味美;如果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加之心烦气燥,下锅后急于翻此资料来自 东莞台商信息网,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动,东一下,西一下(看似 “ 有为 ” ),最后煮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