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现代史(doc39)-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病治则的一定意义的突破和创新。 他认为治疗温病不能拘泥于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 “到气才可清气 ”的顺应疗法,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截断扭转的原则,即重用清热解毒,抑制病原,使病程阻断或缩短;早用苦寒攻下,迅速排出邪热瘟毒,及时凉血化瘀。 此理论经各地验证,证明对中医温病的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在某些治则的提法上现代仍存在争议。 如谓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 ”也属治则。 又谓在 “三因制宜 ”之应外加一 “因势制宜 ”的治则等。 治法研究在现代一般中医基础理论书中很少提及,但治法却是研究治则的基础和落脚点。 因而在建国后的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医学》中,将治则与治法并列。 治则的实验研究不多,但治法的实验研究却不少。 现代中医治则、治法实验研究多集中在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方面。 其中研究最多的莫过于活血祛瘀法。 五十年代末以来,临床运用活血祛瘀法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如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血管病、广泛性弥漫性微循环障碍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增生性病变、妇科病、各 种炎症、各种疼痛,以及某些癌症等。 与活血祛瘀法机理相关的实验研究报道也很多。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9 页 共 32 页 (七) “虚瘀痰毒水 ”病机理论 九十年代中期,李积敏先生提出 “虚瘀痰毒水 ”病机理论学术思想。 [1]“虚瘀痰毒水 ”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虚瘀痰毒水 ”病机理论学术思想,是李积敏在中医疑难病诊疗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的。 参阅李积敏先生手稿《 “虚瘀痰毒水 ”病机论》及大量论著的内容,并搜集整理了李积敏的有关论述,归纳起来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疑难病主要与 “虚、瘀、痰、毒、水 ”相关。 李积敏根据古今医家所积累的经验,加之自己长期从事 疑难病的临床实践,认为疑难病的病机主要与 “虚 ”、 “瘀 ”、 “痰 ”、 “毒 ”、 “水 ”有关。 ⑴ 久病则虚,虚可致瘀。 李积敏认为疑难病大多是经多方辗转治疗无效,病程日久,机体受损,脏腑气血虚弱,即久病则虚。 久病机体、脏腑、气血、经络虚弱,则气血运行无力而不畅,则可产生瘀滞,即虚可致瘀。 ⑵ 久病多瘀,瘀生怪病。 李积敏认为疑难病病程日久,脏腑气血虚弱,气血运行无力而瘀滞产生,瘀滞产生则怪病、难病乃成。 疑难病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瘀的存在。 ⑶ 怪病多痰,变幻百端。 李积敏认为疑难病大多与痰有关,由于病程日久,机体气机阻滞或阳气衰微, 不能正常地运化津液,使 体液停留积聚,逐步蕴结而成痰。 又临床上许多疑难病从痰入手,进行辨证治疗,也多有效验。 因此而知,疑难病病机与痰有密切关系。 ⑷ 急重责毒,辨治坚难。 李积敏认为毒邪为病多为急重危候,在临床辨治方面也多有困难,属疑难病的范畴,非学验不丰之医而能为之。 ⑸ 水淤为病,大多难治。 李积敏认为水淤为病,大多治疗坚难,血瘀于脉道,影响于水液的流畅,使脉外渗透加强,而致水蓄脉外,又可压抑脉道,而致血行不畅更甚,继而水停血瘀交结淤积于体内或某一局部。 水淤为病,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但临床治疗上都比较 困难。 ② “虚瘀痰毒水 ”诸因相兼,病机错杂。 李积敏认为临床上疑难病多为虚瘀痰毒水诸因相兼,病机错综复杂。 临床上可单独致病,但常以诸因相互兼夹交结多见。 如痰瘀互结、毒瘀交夹、水瘀交结等等。 辨证治疗多难掌握,因此治疗疑难病应广集思路、精辨准确、借鉴经验、探索新路,择方精妙、守方徐图,这样治疗疑难病才能有所效果,有所进步。 [2]“虚瘀痰毒水 ”病机理论的研究进展。 李积敏的 “虚瘀痰毒水 ”病机理论,是从 “虚 ”、 “瘀 ”、 “痰 ”、 “毒 ”、 “水 ”着手来研究揭示中医疑难病的一般病机规律。 “虚瘀痰毒水 ”病机理论是在总结前人治疗疑难 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时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而逐步形成的,它有其坚实的临床基础。 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及认可,特别是“虚 ”、 “瘀 ”、 “痰 ”已被学术界公认为与疑难病有关。 “虚瘀痰毒水 ”病机理论广泛地被临床医师所接受,且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二章 中医学的发展 (2) (八)运气学说 建国后的 17 年( 1949- 1966),五运六气的研究还属于比较深奥的问题。 某些医史学者将运气学说作为历史加以探讨,追溯其源起和演变。 其中以范行准先生《五运六气说的来源》一文影响较大。 此后范先生又在 1961 年印行的《 中国医学史略》一书中再次重申他对运气学说的贬抑态度。 尽管范先生把运气学说称之为 “近于宿命论 ”的 “式占 ”之术,但在建国后 17 年间,并不妨碍其他学者介绍或运用运气学说。 当时对运气学说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可以自由地在报刊上撰文或出版专著来介绍五运六气的基本知识。 1959 年,任应秋先生出版了《五运六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为现代第一本运气学说的入门之书。 该书以《素问》七大论为本,系统讨论了运气学说的各有关问题。 至 1962年,该书已印刷了 4 次。 1962年,胡海天先生于《广东中医》发表连载文章,作 “五运六气 ”的讲座, 在中医界亦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0 页 共 32 页 在当时对运气学说有存、废两种意见的情况下,中医学院的教材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争议。 最后折中的意见是将运气学说以附篇的形式列于书末,由学员据自己的兴趣加以取舍。 对运气七篇是否是《素问》原文也采取回避方式。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以后,教材中连五行学说也遭到严厉的批判,更不用说运气学说了。 它连上教材接受批判的资格也没有。 “文革 ”结束以后,运气学说才又重新登大雅之堂。 但这次运气学说的命运非同昔比,它不仅在中医界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而且也引起了某些其他学科人士的浓厚 兴趣和重视。 研究运气学说在七十年代末以来异乎寻常地成为热门,研究专著也陆续问世。 八十年代以来,对运气说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从理论文献和实际验证两方面来进行确立自己的观点。 任应秋先生认为运气学说 “是中医学在古代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即中医气象学。 方药中先生认为,运气推算的 “干支格局 ”,是古人对天象、气候、物候、病候长期观测的总结。 它吸取了当时天文、地理、历算、哲学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和干支的排列组合形式来加以表述。 但是,运气推算只是的部分内容,因此不能以现代气象验证的符合率来评价运气学说的价值。 (九 )体质学说 现代中医体质研究最有意义工作是进行了中国人的体质群体调查。 薛崇成以中医气质阴阳学说为依据,把人的性格分成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阴阳和平 5大类,再根据心理测试原理制成了阴阳分型的问卷,在全国进行调查。 他制定的 DY性格测验表已通过国家级鉴定。 疾病与体质的关系是体质学说与临床紧密相关的具体体现。 有关某些疾病的产生与体质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异常体质和异常情志较正常体质人更容易患胃病。 肺癌病人中,初步发现气虚质的比例较大,这与中医传统的 “肺主气 ”是相吻合的。 体质与体型、季节发病也有直接关系。 体质 学说的实验研究开展得还不多,但随着研究向纵深发展,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研究者开始注意用实验手段来探寻不同体质人群的生物学基础。 从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的人其新陈代谢一般比较低下,脂肪代谢缓慢,而且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将多余的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上,从而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还有的研究从体质遗传学角度,研究了广东汉族健康人的中医体质类型与 HLA基因频率分布的关系,获得了不同体质类型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传统中医体质类型的遗传及基本特征,证实中医体质类型的客观性。 ( 十)中医时间医学 五十年代初,中国大陆的中医发展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 在理论上,随着《内经》研究的深入,时间医学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1955年,四川名医吴擢仙在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向中央首长献出了子午流注环周图,引起了世人对时间针刺疗法的关注。 承淡安的《子午流注针法》、任应秋的《五运六气》等著作相继问世,时间医学的研究已经开始露出端倪。 然而六十年代中期 “文革 ”的掀起,使刚露头角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又沉寂下去。 子午流注在 “文革 ”中也被作为封建的、迷信的东西而无人敢问津。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1 页 共 32 页 七十年代末期, “文革 ”结束后迎来的 科学的春天,是为发展这一古老的中医理论的契机。 现代时间生物学的兴起,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再度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八十年代是中医时间医学研究达到了一个的高峰,以 “中医时间医学 ”为名的一门新的学科已基本形成。 周铭心等的《中医时间医学》、胡剑北等的《中医时间医学》、刘炳权等的《古今时间医学》、张年顺等的《实用中医时间医学》相继出版。 运用文献整理、临床观察、调查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手段对中医时间医学进行的研究,为阐明这一学科的科学性作了大量的工作。 大量的实验或观察用于揭示脏腑、经络活动的节律。 从四时死亡病种来看,肺 心病多死于冬季,肝经病多死亡于春季,心经的病多死于夏季。 诊断方面,对常人脉象的观察,结论是与 “人气 ”一日四时的变化规律相合。 在疾病状况下,正常节律则被破坏。 四季变化与脉象的关系是:脉率是冬快夏慢,脉位是冬偏沉、夏显浮,脉波幅是夏最高、冬最低,春秋处于过渡状。 时间治疗学方面,中医则讲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根据这一原则,有的研究者在 “夏至 ”开始给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服加味右归丸,取得良好的效果。 用药的效果的确与时辰或季节有一定的关系。 现代时间药理学非常重视体内药物酶的活性节律,因为所有的药物包括中药在内 ,进入体内后都要受到药酶系的作用,从而影响其药效和毒副作用。 这说明中医讲究时间用药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在近十几年中已有大量的研究。 子午流注针法被认为是最明确的时间治疗学内容。 现子午流注针法已广泛用于治疗痛症、高血压、瘫痪等 40 余种疾病,大多数收到较好的疗效。 子午流注针法对心输出量和心排出量的影响试验中,运用肢体血流图为指标,发现按时开穴施刺较随机取穴组能显著使舒张期延长,心率减慢。 灵龟八法也是一种按时取穴法,用此法治疗头痛,其效果优于循经取穴组。 (十一)中医疑难病学科 八十年代初是 一个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的年代,尤其在学术研究上更是如此。 李积敏先生在此时提出了创建 “中医疑难病学科 ”的学术思想,但当时未被学术界重视。 到了九十年代才被学术界逐渐认识、理解和重视。 李积敏对 “中医疑难病学科 ”的建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中医疑难病、中医疑难病学科的概念及范畴,以及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的意义等均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李积敏认为疑难病是中医学术常用的一个比较古老传统的概念,具有中医辨治两方面的特点,范围颇广,概念比较笼统,临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难病,但均是指中医范围内的疾病而言,因此,中医疑难 病常可简称为疑难病,疑难病也即指中医疑难病。 关于疑难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论述颇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统一认识或意见。 从 “疑难病 ”字面意义上讲, “疑 ”主要是指辨证方面而言,症状纷杂或罕奇,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 “难 ”主要是指治疗方面而言,或诊断不明,无法治疗;或诊断已定,疗效不佳,甚至治疗无效。 在古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一些医家困惑不解,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的疾病,多用 “难治 ”、 “难已 ”、 “不可治 ”、 “不治 ”、 “死不治 ”、 “逆证 ”、 “死证 ”等概念来描述,这 些均有 “疑难病 ”的类似概念。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2 页 共 32 页 李积敏认为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临床表现繁多纷杂、罕奇。 病人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或症状体征奇特罕见,因而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 [2]病因病机错综复杂。 病人临床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外感内伤、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织等。 [3]证型难分难辨。 患者症状纷杂,或病机复杂,或症状奇特、少见,证候疑惑,认识不清,犹豫不决,诊断上难以定论。 [4]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 临床上病程漫长,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疗效不佳;或病情复杂,治疗难收预期效果,其 预后不良;或诊断易定,辨证易明,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或方药,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 [5]与西医难治病范围不尽相同。 疑难病除难治外,还有辨证诊断不易方面的含意;难治病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多指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疾病,诊断不难,难在医学界公认没有好疗法或疗效不佳,以难治为主要特点。 中医 “疑难病 ”与西医 “难治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疾病,中医、西医专家均认为属于 “疑难病 ”或 “难治病 ”;有些疾病西医认为是 “难治病 ”,但对中医来说正是其专长;而有些疾病属中医的 “疑难病 ”,西医却不认为难治,有的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李积敏 给 “疑难病 ”这样一个描述: “疑难病是指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诊断辨证难、临床治疗难等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总称。 ” 中医疑难病的范围很广,临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属于疑难病范畴。 但对疑难病的范围,古今尚无统一认识,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的看法也不统一,因此要准确划分疑难病的范围,目前是比较困难的,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研究。 李积敏给 “中医疑难病学 ”下了一个定义: “中医疑难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疑难病的发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