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要-续(ppt67)-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气都是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 扶弱 ——用于五脏中某一脏虚弱不足而可能引起的其所不胜之 “ 乘 ” 或所胜之 “ 侮 ” 的病理传变。 如脾气虚弱 , 其所不胜肝 (木 )及所胜肾 (水 )会相对偏亢 , 因而可出现 “ 土虚木乘 ” 或 “ 土虚水侮 ”的病理传变。 治疗时应以健脾为主 , 脾气得健则精气充满 , 抵御肝肾的乘侮的能力增强 , 故能阻断传变而使病得愈。 抑强与扶弱兼用 ——用于五脏之中一脏亢盛有余而其所胜或所不胜虚弱不足 , 或一脏虚弱不足而其所不胜或所胜偏盛有余而导致两脏以上的病理传变。 如肝气亢盛 , 同时又有脾气虚弱或肺气不足 ,而产生的肝乘脾或侮肺 , 治应抑强与扶弱兼用 , 即疏肝或平肝与健脾或补肺同时并用。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具体治法 , 概括起来主要有抑木扶土 、 培土制 、 佐金平木 、 泻南补北( 即泻火滋水 ) 、 补南泻北 ( 即通阳利水 ) 、 补火泻金 、 泻火润金法等治法。 ③ 五行相克理论指导情志疗法 根据情志之间的相胜之理 , 临床上可激发病人产生有利的情志活动 , 以矫治其有害的情志变化。 这即是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 张子和将情志的五行相胜理论应用到临床实际中 , 开 “ 以情胜情 ” 以矫治不良情志之先河。 他在 《 儒门事亲 》 中说: “ 悲可以治怒 , 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 , 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 , 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 , 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 三、 中医脏象理论 脏象理论即中医学的“生理学”,主要包括经络与脏腑等理论。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 、 沟通表里上下 、 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一个系统 , 它作为人体的一种组织结构 ,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 经络理论是研究经络系统的组成 、 循行分布 、 生理功能 、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 对中药而言 , 经络的意义在于形成了 “ 归经 ” 理论。 用以指导临床组方遣药。 ㈠ 心 心居于上焦 , 坐于纵膈之上 , 两肺之间而偏左。 具有主宰一身上下 , 统管五脏六腑的特殊职能 , 称 “ 君主之官 ”。 其经脉为手少阴心经 ,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五行属火 , 主时于夏;其在体为脉 , 在志为喜 , 在液为汗 , 在窍为舌 , 在味为苦 , 其华在面。 病理特征为火热。 其主要生理功能: ——脉为血之府 , 人体的血液依靠心气的推动而在血脉中流行 , 输送至全身 , 心脏 、 血和脉管构成全身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 ,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 , 就会导致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障碍。 ——即 “ 心主神明 ” , 又称 “ 心藏神 ”。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由心所主持。 , 其华在面 —— 舌是心的外候 , 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 这与心经之别络于舌本 、 心主神明 、心的气血充盛与否直接相关。 舌红 、 舌紫 、 舌淡 、舌卷 、 舌强等 , 反映了心主血脉 、 主神明的功能状态。 4. 心志为喜 ——心情舒畅 , 有助于气血的和畅;喜乐过度则心气涣散 , 耗伤心神 , 故有 “ 喜伤心 ” 之说。 5. 心液为汗 ——“ 汗为心之液 ” , 言其由阳气蒸腾津液 , 经玄府而排出体外;而津液与心血同源 , 所以有 “ 夺血者无汗 ” 之说。 ㈡ 肝 肝位于腹部 , 右胁之内 , 横膈之下 , 胆附于肝 ,旧称 “ 将军之官 ”。 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 , 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 经脉布于两胁。 五行配属为木 , 主时于春。 其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 , 喜畅达而恶抑郁;其在体合筋 , 在志为怒 , 在液为泪 , 在窍为目 ,在味为酸。 病理特征为风。 其主要生理功能: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 , 故有“ 肝主血海 ” 之说。 肝不藏血 , 则血溢于脉外 , 可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 —— 全身筋腱及关节运动功能 , 须赖肝的精气滋养 , 故有 “ 罢极之本 ” 之称。 肝气衰则筋不能动 , 肝风内动则抽搐震颤。 —— 肝 能助脾胃消食运化。 其气升发 , 能舒畅气机。 肝气郁结 , 则气郁易怒 , 不思饮食。 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 , 亦与肝气疏泄有关系。 —— 与精神活动有关 , 肝病多急躁善怒 ,急躁善怒则谋虑不周。 —— 眼睛功用正常与否,与肝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故名。 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至额,与督脉会于巅。 肝火上炎,可见两目肿赤;肝虚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 ——泪出于目 , 肝主目 , 泪为肝液所化 ,主滋润目睛而瞬动 , 故称 “ 泪为肝之液 ”。 —— 肝为将军之官 , 其气刚强 , 不平则鸣 , 郁勃而怒 , 有助于肝气疏泄;怒而失制 , 气血上逆 , 则可发为吐血 、 厥逆 、 中风等病。 ㈢ 脾 脾位居中焦 , 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 , 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 , 分主四时 ( 一说主长夏 )。 具有宣发与肃降 、 升清降浊的生理特性;其在体合肉 , 在志为思 , 在液为涎 , 在窍为口 , 在味为甘 , 病理特征为湿。 其主要功能: —— 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 , 为营血化生之源 , 人体营养皆赖此得以补给 , 故称脾为 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 素问 灵兰秘典论 》 : “ 脾胃者 , 仓廪之官 ,变化出焉。 ” —— 指脾气能统摄血液 , 使之正常循行于经脉 , 不使血溢于脉外。 因脾虚而致出血者多归咎于脾虚。 —— 指因脾胃的正常运化而使四肢肌肉得以濡养 , 并能正常活动。 脾气虚弱 , 则见四肢消瘦 , 痿废不用 , 或浮肿;脾受湿困 , 则见四肢倦怠。 —— 口主摄食 , 脾主消化 , 故口为脾之上窍。 脾健则知饥欲食 , 食能知味;脾病则食欲不振 ,口味反常。 —— 涎出于口 , 口为脾窍 , 故涎为脾主。 、 主思 —— 指意念 、 思维等精神活动以五脏精气为本 , 与营血相关 , 以心主血脉而脾藏营 , 营舍意 , 故称。 《 灵枢 本神 》 :“ 心有所忆谓之意 …… 脾藏营 , 营舍意。 ”劳心用神 , 则茶饭不思 , 影响消化 , 遂有是说。 ㈣ 肺 肺为华盖 , 位居胸中 , 左右各一;肺朝百脉 , 上通喉咙 , 开窍于鼻 , 主一身之气 , 故称为 “ 相傅之官 ” ;其经脉为手太阴肺经 ,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五行属金 , 主时于秋;其在体合皮毛 , 在志为忧 、 为悲 , 在液为涕 , 在窍为鼻 , 在味为辛。 病理特征为燥。 其主要生理功能: ——指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 并与脾运化的水谷之精相结合于膻中 , 贯心脉以行气血 ,输布 、 供养全身脏腑器官组织 , 同时吐出代谢后的浊气 , 生生不息 , 故称肺主一身之气 , 为诸气之本。 ——指全身的经脉相会于膻中 ,通过肺的治理 、 调节气血津液的功能 , 使全身组织器官有序运作的功能。 《 素问 灵兰秘典论 》 : “ 肺者 , 相傅之官 , 治节出焉。 ” , 通调水道 ——肺为华盖 , 通过其宣发 、肃降的生理特性升清降浊 , 以保持三焦的通畅和正常的水液代谢。 《 素问 经脉别论 》 : “ „„ 经气归于肺 , 肺朝百脉 , 输精于皮毛 „„ 脾气散精 , 上归于肺 ,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 ” ——营卫之气行于皮毛而充养腠理 、 御卫外侮 , 有赖于肺气宣发才能实现 , 故称。 又 《 五藏生成 》 : “ 肺之合皮也 , 其荣毛也 …… 诸气者皆属于肺。 ” 5. 肺主声 ——指声音由肺气鼓动声带而发生。 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 风寒外感,肺气不宜壅塞,声音嘶哑,称为 “ 金实不鸣 ”; 内伤肺痨,肺气严重亏损,声音嘶哑,称为 “ 金破不鸣 ”。 6. 开窍于鼻 ——指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 , 都是肺气所主持。 肺司呼吸 , 鼻为呼吸出入门户。 肺气调和 ,则呼吸畅利 , 嗅觉灵敏。 《 灵枢 脉度 》 : “ 肺气通于鼻 ,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 —— 涕出于鼻 , 由肺主持 , 肺气和则津液上承 , 鼻窍得润而知香臭。 肺气燥热 , 则鼻窍干涩;外邪袭肺 , 则鼻塞流涕。 、 为悲 —— 忧为肺之志 , 其情绪变化与肺有关。 肺气虚可出现情绪忧愁低落 , 而过度忧虑也可损伤肺气。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 肺 „„ 在志为忧。 ” —— 魄属人体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 , 为五脏精气所化生 , 古人认为属肺所藏。 出 《 素问 宣明五气 》。 如果精气充足 , 则体魄健全 , 感觉灵敏 , 动作正确。 ㈤ 肾 肾居下焦 , 其经脉为足少阴肾经 , 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五行属水 , 主时于冬。 具有肾性潜藏 、 集阴阳水火于一脏 、 喜润恶燥等生理特性。 其在体合骨 , 在志为恐 , 在液为唾 ,在窍为耳 , 在味为咸。 病理特征为寒。 其主要功能: ——《 素问 六节藏象论 》 说: “ 肾者主蛰 ,封藏之本 , 精之处也。 ” 指肾闭藏精气 , 并使之不断充盈 , 成为其在体内充分发挥正常生理效应的功能。 广义之精: 泛指一切精微物质。 包括气血 精 津液及饮食水谷精微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