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20)-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及装备等协调发展的海洋渔业产业链。 海洋事业发展目标 海洋资源调查、海域管理和海上执法等工作迈上新台阶 ,海洋科技和海洋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全国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人才和海事服务的重要基地。 ——海域使用管理和海上执法。 加强新增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权证管理,完成已用海项目调查登记。 建立较为完善的海域使用管理体系,海域使用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逐步实现本市各涉海部门之间海洋信息资源和海上执法重要装备共享。 ——海洋科技和教育。 增加对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优化配置全市的海洋科技资源,搭建本市海洋科技资源公共平台,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形成由海洋高等院校、海洋科研机构、相关高校涉海专业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海洋科技开发和海洋人才培养格局。 市民海洋意识明显增强。 ——海洋信息化建设。 初步建成海洋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和业务应用支持体系,海洋管理与开发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海洋信息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19 页 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地位,重点应用领域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上海海域和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海域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到 2020 年,陆源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 2020 年减少 15%。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初见成效,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得到完善。 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主要任务 (一)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 海洋工程 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 发挥现有造船企业的能力,吸引各类投资主体,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工程船舶、 30 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 FPSO)、水上承载装置、海洋勘测与海底布缆船舶、全集成生产钻井储存平台等,形成海洋石油采、储、运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提高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研制大深度潜水器、海底管线电缆检测及维修装置、深海潜网设备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 优 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布局,形成北部以长兴岛为依托、南部以临港新城为依托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 实施海洋工程。 重点建设钻井平台、采油平台等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深海拖曳式观察系统、海底通讯光缆和电缆埋设系统等海底施工项目,形成承接国际大中型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能力。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开发平湖油气田。 抓好日常生产管理,协调好海上与陆上、供需双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19 页 方的关系,保障供气安全。 推进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八角亭平台,铺设八角亭至综合平台集输管线。 加强东海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技术研究。 对平湖主断裂以东,首期开发和扩建工 程开发区以外的地区,加大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地质储量,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海洋生物医药 增强产业研发能力。 建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心、样品库,开展大规模的生物活性筛选以寻找和发现新药或新药先导化合物,解决海洋生物药源以及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利用问题,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培育。 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 综合开发利用海藻保健品和活性物质。 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联手加大开发海洋药物的资金投入,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实力的海洋 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二)培育扶持新兴海洋产业 滨海旅游业 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南汇滨海度假旅游区、杭州湾北岸旅游区等滨海旅游区。 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 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户外运动、 “农家乐 ”等为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 加快崇明岛东、中、西、北部旅游景区开发,重点建设东部湿地、中部森林、西部滨湖等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依托长兴岛船舶工业基地,配套建设工业旅游服务设施,开辟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以特色度假、健康养生为主题,积极推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1 页 共 19 页 进横沙岛生态旅游 度假区建设。 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 结合浦东新区的功能开发和空港建设,发展会议商务、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特色餐饮等旅游产业。 南汇滨海度假旅游区。 重点建设南汇滨海森林公园、滨海桃园、疗养康复、体育娱乐、度假旅游等生态型旅游设施,形成集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区。 加快临港新城、洋山深水港区和东海大桥旅游功能配套建设,积极开发航运专项旅游产品。 杭州湾北岸旅游区。 奉贤以保滩工程为重点区域,以回归自然生态与感受海滩景观为主题,以海湾海上世纪森林为开发重点,发展游艇旅游经济、海上娱乐活动, 把海湾旅游区建设成上海杭州湾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景区。 金山发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地摩托车、帆船、攀岩等休闲体育项目。 海洋新能源业 建设 “三岛 ”(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 “三区 ”(南汇区、奉贤区、金山区)海洋风力发电基地,形成 20—30 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发电场的建设。 开展海洋风力发电的技术研发,研究制定海上风力发电场建设施工技术规范,降低海洋风力发电成本。 发挥上海在金融方面的优势,拓展海洋风力发电的多元融资渠道和投资主体。 加强对潮汐能等海洋新型能源的研究。 海洋信息服务业 推进电子、计算机网络、导航定位和制图、遥感遥测等技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研发应用和推广。 加快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经济和统计、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20)-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