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体规划(doc41)-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安亭和松江等卫星城。 70 年代,根据国家关于上海发展石油化工工业的指示,规划选址杭州湾北岸围海造地建立了石油化工企业,按照生产和生活同时并举的思路,规划建设了金山卫卫星城;国家决定在上海建设宝山钢铁总厂后,选址在宝山月浦,同时又规划建设了宝山卫星城。 因此,从 50年代末至 70年代,根据上海 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先后开辟、建设了 7个卫星城。 根据 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上海积极地并有计划地推进了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和农村集镇的建设,加快了金山卫和吴淞两翼的发展,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进一步带动了上海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 二、关于城市总体布局原则 充分体现上海市“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总体布局必须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构筑布局 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上海对 长江 三角洲地区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 (1)随着上海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和功能的逐步完善,上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已超出了城市行政范围,上海市与周围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城市群的 发展是互为条件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存在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标志, 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又不能脱离城市群的发展。 上海在向“三个中 心”发展的同时,必须把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城市群 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 (3)尽快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通过发挥上海 的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也是全国经济 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为建设与上海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郊区,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这次的城市总体布局,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了研究。 为改变现有中心城过大,郊区城镇分散、规模偏小的状况,必须进一步控制中心城发展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散,城市建设的重点将转向郊区,并同步推进郊区企业 ()中国最庞大的管理资料库下载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以产业 发展为动力,依托市域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切实贯彻执行郊区“三个集中”的原则,发挥集聚、规模和乘数效应,高起点地规划建设相对独立、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各级城镇。 郊区 城镇要形成较完整的服务体系,增强其对村镇居民和农业人口生产、生活的吸引力。 三、关于城市布局的发展方向 1986 年总体规划的实施,经过 90 年代的大规模建设,沿江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次规划提出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宝山新城、外高桥港区 (保税区 )、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学 工业 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沿江沿海地带集空港、海港和规划新城、外高桥保税区、星火工业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等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重要城镇及大型工业园区于一体,凭借其对外交通的优势将成为城镇和产业最重要的拓展空间。 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完善是以郊区中等规模城市兴起为标志的,同时郊区城镇的发展也是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 因此必须高起点、高 标准地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郊区城镇,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重点建设新城,经过有序引导,加快其集聚功能以达到中等城 市的规模,对上海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在 21世纪将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 间。 崇明岛将依托自身的区位条件和土地、环境、岸线资源,以及规划兴建的越江隧道和沿海铁路等综合优势,积极提高对外开放度,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具有海岛特点的优势产业,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新的战略空间。 崇明岛的开发还需要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逐步推进。 本次规划把它作为 21 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抓紧作好崇明岛发展战略的政策研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近期要加强陆岛交通 联系 实现崇明岛和中心城 90分钟可达的目标。 四、关于城市布局中的城市发展轴线 沪宁发展轴:以沪嘉、沪宁高速公路和沪宁铁路为主要联系,以嘉定新城、南翔、安亭的建设为重点,把嘉定、南翔、安亭等与中心城联系起来。 沪杭发展轴线:以沪杭高速公路和沪杭铁路为主要联系,以松江新城、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建设重点,把莘庄、松江、枫泾等与中心城联系起来。 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以长江、东海为依托,以郊区环线、轨道交通为主要联系,形成宝山新城、外高桥港区 (保税区 )、空港新城、海港新城 、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轴线。 五、关于市域城镇体系 上海市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 上海城镇体系在城市化发展水平、城镇等级规模、城镇空间分布及职能分工等方面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如下: (1)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 1998 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为 130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 953万人,占总人口的 72. 9%,虽高于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 (29% ),但郊区城市化水平偏低,为 34%。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普遍的规律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推进,上海 郊区工业化水平 1996 年已达 68. 7%,郊区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而且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极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宝山区 (50% )与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崇明县 (21. 2% )相差近 28. 8个百分点。 企业 ()中国最庞大的管理资料库下载 (2)城镇规模级差悬殊,没有形成合理的网络体系。 上海郊区户籍人口约 188 万人,其中区 (县 )府所在地的 10 个城镇,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 其他集镇中,一半以上人口在 5000 人以下。 郊区城镇人口规模偏小,缺少中等规模城镇,同时由于交通联系、产业构成、文化设施等制约,影响 了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向郊区的有序疏解。 (3)城镇空间分布密集,规模偏小。 1998年上海市郊区共有 204个乡镇,平均镇域面积约为 25平方公里,城镇密度偏高,平均规模为 5000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郊区城镇职能分工趋同。 随着郊区的全面发展,乡镇工业发展迅 速,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郊区城镇应根据自身条件形成地域特色。 2.国外特大城市城镇体系的发展情况 充实郊区、发展郊区、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特大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 “大城市、大郊区”已成为国外特大城市城镇体 系的发展战略:把城市发展重点放在郊区,大力推进郊区城市化水平,使特大城市拥有一个地域宽广、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大郊区,郊区城镇建设以中等规模城市为主,以充实大城市城镇体系内涵。 (1)纽约 纽约的郊区城市化发展是以新城建设为主的。 从市区往外,分为核心圈、内圈、中圈、外圈四个不同层次。 在“都市统计区”范围内,城市规模级差较小。 在郊区发展中小城镇,包括 3座 20万人口以上中等城镇, 6座 10~ 20万人口、 17座 5~ 10万人口、 11 座 2~ 5万人口小城镇。 (2)东京 东京以卫星 城和工业区的形成推进城市化地域的外延。 大东京由中心城、东京都、东京区、首都圈四个层次组成。 大东京发展战略以郊区建设为重点,在距中心城 50~ 100公里的环带,布局和建设了 16 个卫星城,在郊区 7 个县设置工业区。 东京建设卫星城的主要途径是:城镇结合铁路或高速公路干线;城镇距中心城 20— 50公里;一般利用原有城镇作为建设基础。 (3)巴黎 巴黎的新城建设,紧密结合交通干线,均匀分布在巴黎四周,距巴黎市中心 15~ 35 公里,规模在 15~ 30万人,并注意发展新城特色。 为了打破巴黎原来同心圆向外发展 的弊病,巴黎先后规划建设了 5座新城,新城采用东南向西北、沿塞纳河平行的两条轴线发展模式,这两条轴线既是工业轴,也是城市发展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调整重点 1986 年总体规划的上海城镇体系是由中心城、卫星城、县城、集镇等四级层次组成。 卫星城对中心城的疏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为规模过小、功能单一和隶属方面的问题,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次城镇体系规划,根据特大型城市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要求进行调整,重点是: (1)将原总体规划的县城和部分卫星城调整为新城。 一方面,根据国外大都市 的发展实践和经验,在区域经济、交通一体化的基础上,建设距中心城一定距离并具有产业、居住、服务、文化设施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而不是功能单一的卫星城,以达到中心城向外疏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新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建设新城的积极性和优势。 (2)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 (3)积极发展相当于小城市规模的中心镇。 六、关于中央商务区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 (CBD)是上海迈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 现代的企业 ()中国最庞大的管理资料库下载 中央商务区是以金融、贸易、信息和商 务办公等为主要职能,并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程度,这些功能在土地上的反映首先是建设规模和用地结构。 根据上海的用地状况和发展需求,上海中央商务区用地规模约为 3平方公里,力图在规划上赋予整体、合理布局,形成浦东、浦西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格局,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CBD名称 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 纽约 下曼哈顿 2. 1 纽约中城区 1. 2 东京 新宿 1. 6 临海部副中心 1. 5 幕张 1. 45 伦敦 IFC+Westend 2. 6 道克兰堪纳瑞 1. 05 巴黎 IFC+格朗瓦尔 2 德方斯商务区 1. 6 芝加哥中心 1. 8 休斯顿中心 1. 5 悉尼金融区 1 新加坡 1. 5 北京 1. 5 上海 3 企业 ()中国最庞大的管理资料库下载 七、关于中心村建设 中心村是非城市化地区基本居民点,承担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人口的居住生活服务功能。 上海郊区自然村现大都基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散无序、规模 小、配套设施差、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资源浪费、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针对上海自然村存在的问题,从规划、建设 、管理人手,加强中心村的建设是实现郊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第四章 产业发展规划 一、关于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按照“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以城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三大战略重点,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 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工业向高度化、深加工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加速产业化;城市基础设施长足进步;第一产业稳步推进,城市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但是,目前上海的产业结构与发展布局仍然存在 一些问题和不足,第三产业行业结构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传统工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一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够,这与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见表 4— 4— 2)。 为尽快建成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发挥上海国际国 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规划确定上海的产业发展原则: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发展中调整,保持结构调整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开拓性。 围绕增强上海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提高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来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构筑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上海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二、关于第三产业 近二十年来,随着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中心城功能的转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相应的城市建设也迅速展开。 浦西外滩地区逐步恢复金融贸易功能,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正在形成,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园、上海站不夜城、浦东张杨路等商业街区的改造与完善,逐步形成了规模大、功能全、环境舒 适的现代商业购物场所,徐家汇城市副中心已初具规模,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在逐步强化与完善。 企业 ()中国最庞大的管理资料库下载 表 4— 1:上海三次产业比重及从业人员构成 (1998年 ) 单位:万人、亿元 一产 二产 三产 总计 从业人员 104. 05 12. 5% 384. 88 46. 0%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