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总-石油化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形成氢键与膜的内、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 膜蛋白一旦从膜上释放出来,通常都是水溶性的。 流体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针对生物膜的结构提出的一种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生物膜被描述成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 有的蛋白质 镶 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 另外脂和膜蛋白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 通透系数(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 是离子或小分子扩散过脂双层膜能力的一种量度。 通道 蛋白( channel proteins) : 是一种带有中央水相通道的内在膜蛋白,它可以使大小合适的离子和分子从膜的任一方向穿过膜。 (膜)孔蛋白( pore proteins) :其含义与通道蛋白类似,只是该术语常用于细菌。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也称之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是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然后被转运过膜,但转运是沿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所以被动转运不需要能量支持。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 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然后被转运过膜,但与被动转运方式相反转运是逆着浓度梯度方向进行的,所以主动转运需要能量来驱动。 在原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能源可以是光、 ATP 或电子传递。 而第二级主动转运是在离子浓度梯度驱动下进行的。 协同运送 (cotransport): 两种不同溶质跨膜的耦联转运。 可以通过一个转运蛋白进行同一方向(同向转运)或反方向(反向转运)转运。 胞吞(作用)( endocytosis): 物质被质膜吞入并以膜衍生出的脂囊泡形式(物质在囊泡内)并被带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胞吐(作用)( exocytosis): 确定要分泌的物质被包裹在脂囊泡内,该囊泡与质膜融合,然后将物质释放到细胞外空间的过程。 核苷( nucleoside) : 是由嘌呤或嘧啶碱基通过共价键与戊糖连接组成的化合物。 核糖与碱基一般都是由糖的异头碳与嘧啶的 N1 或嘌呤的 N9 之间形成的β N糖苷键连接的。 核苷酸( nucleotide):核苷的戊糖成分中的羟基磷酸化形成的化合物。 cAMP( cyclic AMP) : 3ˊ ,5ˊ 环腺苷酸,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由于某些激素或其它分子信号刺激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 ATP 环化形成的。 磷酸二酯键( phosphodiester linkage): 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 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 例如一个核苷的 3ˊ羟基与另一个核苷的 5ˊ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成了一个磷酸二酯键。 脱氧核糖核酸( DNA , deoxyribonucleic acid) : 含有特殊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之间是通过 3ˊ ,5ˊ 磷酸二酯键连接的。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糖核酸( RNA , ribonucleic acid) : 通过 3ˊ ,5ˊ 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特殊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核糖核苷酸。 核糖体核糖核酸( rRNA, ribosomal robonucleic acid): 作为核糖体组成成分的一类 RNA, rRNA 是细胞内最丰富的 RNA。 信使核糖核酸( mRNA,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用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 RNA。 转移核糖核酸( tRNA, 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 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的 RNA。 tRNA 含有能识别模板 mRNA 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 转化(作用)( transformation) : 一个外源 DNA 通过某种途径导入一个宿主菌,引起该细菌的遗传特性改变的作用。 转导(作用)( transduction) : 借助于病毒载体,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转移 到另一个细胞。 碱基对( base pair): 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苷酸,例如 A 与 T 或 U,以及 G与 C 配对。 查格夫法则( Chargaffs rules): 所有 DNA 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 A= T),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 G= C),即嘌呤的总含量与嘧啶的总含量相等( A+ G= T+ C)。 DNA 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 另外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态和环境的改变都不影响 DNA 的碱基组成。 DNA 双螺旋 (DNA double helix): 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彼此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 ,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形成核酸的骨架。 碱基平面与假想的中心轴垂直 ,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 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 双螺旋的直径为 2nm,碱基堆积距离为 ,两核苷酸之间的夹角是 36176。 ,每对螺旋由 10 对碱基组成,碱基按 AT, GC 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 维持 DNA 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 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 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大沟 (major groove)和小沟 (minor groove): 绕 BDNA 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之大沟,窄沟称之小沟。 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 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 DNA 超螺旋( DNA supercoiling) : DNA 本身的卷曲,一般是 DNA 双螺旋的弯曲、欠旋(负超螺旋)或过旋(正超螺旋)的结果。 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 : 通过切断 DNA 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改变 DNA 连环数的酶。 拓扑异构酶 I通过切断 DNA 中的一条链减少负超螺旋,增加一个连环数;而拓扑异构酶 II 切断 DNA 的两条链增加负超螺旋,减少 2 个连环数。 某些拓扑异构酶 II 也称之 DNA 促旋酶。 核小体( nucleosome):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 DNA 链绕一个组蛋白核缠绕构成的。 染色质 (chromatin): 是存在于真核生物间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 染色质中含有作为骨架的完整的双链 DNA,以及组蛋白、 非组蛋白和少量的 RNA。 染色体 (chromosome): 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和精细包装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简言之,染色体是一个大的单一的双链 DNA分子与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DNA 中含有许多基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 变性 (DNA denaturation): DNA 双链解链分离成两条单链的现象。 退火( annealing) : 即 DNA 由单链复性变成双链结构的过程。 来源相同的 DNA 单链经退火后完全恢复双链结构,同源 DNA 之间、 DNA 和 RNA 之间退火后形成杂交分子。 融解温度 (melting temperature, Tm): 双链 DNA 融解彻底变成单链 DNA 的温度范围的中点温度。 增色效应( hyperchromic effect): 当双螺旋 DNA 融解(解链)时, 260nm 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 减色效应( hypochromic effect):随着核酸复性,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 核酸内切酶 (endonuclease): 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中能够水解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键的酶。 核酸外切酶 (exonuclease):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酶。 限制性内切酶(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 一种在特殊核苷酸序列处水解双链 DNA 的内切酶。 I 型限制性内切酶既催化宿主 DNA 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 DNA 的水解;而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 DNA 的水解。 限制酶图谱 (restriction map): 同一 DNA 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各种 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由此建立的位点图谱有助于对 DNA 的结构进行分析。 反向重复序列 (inverted repeat sequence): 在同一多核苷酸链内的相反方向上存在的重复的核苷酸序列。 在双链 DNA中反向重复可能引起十字形结构的形成。 重组 DNA 技术( rebination DNA technology) : 也称之基因工程 (genomic engineering)。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载体,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将一种生物的某种目的基因和载体 DNA 重组后转人另一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的技术。 基因( gene) : 也称之顺反子( cistron)。 泛指被转录的一个 DNA 片段。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常用来指编码一个功能蛋白或 RNA 分子的 DNA 片段。 分解代谢反应( catabolic reaction) : 降解复杂分子为生物体提供小的构件分子和能量的代谢反应。 合成代谢反应( anabolic reaction): 合成用于细胞维持和生长所需要的分子的代谢反应。 反馈抑制( feedback inhibition) : 催化一个代谢途径中前面反应的酶受到同一途径的终产物抑制的现象。 前馈激活( feedforward activation): 代谢途径中一个酶被该途径中前面产生的代谢物激活的现象。 标准自由能变化(Δ G176。 )( standard freeenergy change) : 在一系列标准条件(温度: 298K;压力: 1 个大气压;所有溶质的浓度都是1M)下发生的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Δ G176。 ˊ表示 条件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标准还原电位( E176。 ˊ) ( standard reduction potential): 25℃和 1M浓度下表现出的电动势。 酵解 (glycolysis): 一个由 10 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换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 ATP 和两分子 NADH。 发酵 (fermentation): 营养分子(例如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 CO2。 巴斯德效应 (Pas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 速度放慢的现象。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 ADP 或某些其它的核苷 5ˊ 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 这种磷酸化与电子传递链无关。 柠檬酸循环( citric acid cycle) : 也称之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Krebs 循环( Krebs cycle)。 是用于乙酰 CoA 中的乙酰基氧化生成 CO2 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反应是由乙酰 CoA 和草酰乙酸缩 合形成柠檬酸。 回补反应( anaplerotic reaction): 酶催化的补充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供给的反应,例如由丙酮酸羧化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乙醛酸循环( glyoxylate cycle) : 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通过该循环可以由乙酰CoA 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 乙醛酸循环绕过了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两个 CO2的步骤。 戊糖磷酸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也称之磷酸己糖支路( hexose monophosphate shunt)。 是一个葡萄糖 6磷酸经代谢产生 NADPH 和核糖 5磷酸的途径。 该途径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