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常见病害及其药用管理手册(67页)-医药保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脱落受伤,致使霉菌侵入伤口而感染。 鱼卵孵化季节水温 (18℃左右 )最适于水霉菌的生长繁殖,常造成大批鱼卵被寄生而死亡。 【防治方法】 ①鱼池和孵化设施彻底消毒。 ②操作时尽量勿使鱼体受伤,越冬鱼种池密度不宜过高。 ③发病时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合剂 (1: 1),使池水浓 度成 8 毫克/升。 ④用 3%~ 4%的食盐水浸浴病鱼 5分钟或 0. 5%~ 0. 6%食盐水浸浴 1小时。 ⑤亲鱼繁殖时,受伤后用磺胺软膏或 10%高锰酸钾溶液涂抹伤处,严重的注射链霉素 5 万~ 10万单位/千克。 ⑥鱼卵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病发生。 ⑦鳗鱼池用亚甲基蓝泼洒,使池水浓度成 2~ 3 毫克/升。 ⑧水深 1 米每亩水面用 5 千克菖蒲、 0. 5~ 1 干克食盐和 15~ 20 千克人尿全池泼洒。 鳃霉病 【本病特点】由水霉目鳃霉属一些种类寄生引起。 我国鱼类上寄生的鳃霉从菌丝的形态和奇生的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寄生于草鱼鳃上的血鳃霉,菌丝 体比较粗直而少而弯曲,菌丝直径 20~ 25微米;另一类为寄生在青鱼、鲢鱼、鳙鱼、鲮鱼、黄颡鱼鳃上的穿移鳃霉,菌丝常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菌丝直径 6. 6~ 21. 6 微米。 被鳃霉寄生的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粘液增多,菌丝穿透鱼鳃的【 llL 管和软骨,破坏组织,阻塞微血管,使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并常出现点状充血或失血现象,严重时病鱼高度贫血。 此病在高温季节 (5~ 7 月 )流行.危害我国多种淡水养殖鱼类,以鱼苗阶段为甚,在广东、广西最为流行,长江中下游发生也较严重。 鲮鱼苗对该霉菌最为敏感 ,发病率达 70%~ 80%,死亡率高达 90%以上当水质恶化、水中有机质多时,容易暴发此病,几天内可引起鱼大批死亡。 用显做镜检查鳃,可发现大量鳃霉寄生时可确诊。 【防治方法】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①以预防为主,彻底清塘,发病季节定期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类或季铵盐类消毒剂。 ②经常向池中注入新水,改善鱼池水质,可减少此病发生。 ③全池泼洒硫酸铜或硫酸钢与硫酸亚铁合剂 (5: 2)0. 7毫克 /升,有一定防治效果。 卵甲藻病 (卵鞭虫病、打粉病 ) 【本病特点】痫原体嗜酸卵甲藻。 发病初期,被寄生的病鱼在池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形 成多个环游小圈,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并逐步蔓延扩大举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和鳃上,随着病情发展.体表白点扩展阵接一一片,鱼体像包裹一层白粉,病鱼行动缓慢.呆浮水面。 “粉块”脱落后.皮肤发炎溃烂,常继发水霉病,不久成批死亡。 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龟、鲢鱼、鳙鱼的鱼种,以夏花和刚入越冬池的鱼种最易感染,流行于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的酸性土壤地区,池水 pH 值 5~ 6. 水温 22~ 32℃、水深 0. 8米以下、放养密度大又缺氧的池塘最易暴发此病。 根据症状可初诊,镜检鱼体上粉状物.发现卵甲藻可确诊。 【 防治方法】 ①发过病的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②流行季节定期遍洒生石灰,调节 pH 值为 8左右,或将病鱼转到水质为微碱性的鱼池内饲养。 ③注意本病不能用硫酸铜治疗,否则会加重病情。 隐鞭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危害较大的有鳃隐鞭虫和颤动隐鞭虫。 隐鞭虫寄主广泛,没有严格选择性,被寄生的病鱼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病情严重时,游动缓慢,进食减少,直至停食 ,鱼体发黑消瘦,鳃或皮肤上有大量粘液,不久死亡。 鳃隐鞭虫主要寄生在家鱼的鳃、皮肤和鼻腔,大量寄生时,鳃表皮细胞被破坏,鳃小管发炎,刺激鳃组织分泌大量粘液,使寄主呼吸困难,窒 息而死。 该病主要危害夏花草鱼,流行于 5~ 10 月,以 7~ 9月为甚,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 颤动隐鞭虫主要寄生在家鱼的皮肤和鳃上,影响鱼的生长和发育,日渐消瘦死亡。 主要危害 3 厘米以下的鱼种,特别是鲮鱼和鲤鱼的鱼苗,大量寄生时也可引起大批死亡。 国外有因血液中隐鞭虫大量寄生引起鱼类死亡的报道。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鱼种放养前,用 8 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浴 15~ 30 分钟 (注意不同鱼对硫酸铜的耐药性有差异 )。 ③流行季节在食场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挂袋预防,发病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5: 2)全池泼洒,使池 水浓度成 0. 7 毫克/升。 ④用 2%食盐水或 O. 05%福尔马林溶液浸浴病鱼 15 分钟以上。 ⑤全池泼洒龙胆紫.使池水浓度成 0. 3毫克/升。 ⑥水深 1 米,每 500 平方米用苦楝树叶 15 千克浸泡, 7~ 10天换 1 次,连用 3~4 次。 鱼波豆虫病 (口丝虫病 ) 【本病特点】由飘游鱼波豆虫寄生于鱼皮肤和鳃上引起。 被大量寄生的鱼体产生过多的粘液,形成灰白色或淡蓝色粘液层。 还可见一些暗淡小斑点,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鳍条折叠,呼吸困难,寄生区充血、出血,鱼体消瘦贫血。 病鱼皮肤和鳃细胞由于寄生引起坏死,常可导致真菌和细菌的继发性侵 染。 发病后 2~ 3 天内出现大批死亡。 2 龄以上鲤鱼患病严重时,可引起鳞囊内积水.出现“竖鳞”症状。 该病全国都有流行,危害各种淡水鱼,当养殖密度过大、饵料不足、鱼体消瘦时更易引起鱼苗、鱼种的大量死亡。 该寄生虫适宜的繁殖温度为 12~ 20~℃,流行于冬末和春季。 镜检可见虫体聚集在鳃丝边缘原地打转,一段时间后作曲折游动前进。 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同鳃隐鞭虫病。 锥体虫病 【本病特点】由锥体虫寄生于鱼类血液中引起。 虫体后部长出的一根鞭毛沿身体形成波动膜,至前端游离为前鞭毛。 通过寄生于鱼体体表或鳃上的水蛭传播。 少量寄生时 对鱼体影响不大,严重感染时,可使鱼体虚弱,消瘦,出现贫血,但不会引起大批死亡。 锥体虫病流行甚广,无论是饲养鱼类或是野生鱼类均有寄生,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夏、秋两季较普遍。 镜检鳃动脉血液可发现虫体。 【防治方法】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彻底清塘,杀灭水蛭进行预防。 六鞭毛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常见的有中华六鞭毛虫和鲴六鞭毛虫。 可在肠内形成胞囊,寄主吞食胞囊而感染。 中华六鞭毛虫寄生于鲤鱼、鲫鱼、草鱼、青鱼、鲂鱼、鲢鱼、鳙鱼等鱼的肠、胆囊、膀胱内,鲴六鞭毛虫寄生在银鲴、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的肠、胆囊、膀胱内。 这些鞭毛虫在肝、肾、心脏、血液中也可找到。 被寄生的病鱼失去食欲,消瘦,行动迟缓,可引起死亡。 全国各养鱼区都有发现,以草鱼为常见。 四季都可找到,但以春夏、夏秋之际为普遍。 【防治方法】目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内变形虫病 【本病特点】国内常见的为鲩内变形虫,寄生于 2龄以上草鱼的直肠肠粘膜 (也有发现 10 厘米左右的草鱼被寄生 )。 虫体聚集在距肛门 6— 10 厘米的直肠附近,分泌溶解酶溶解组织和靠伪足的机械运动穿入肠粘膜组织。 严重时后肠出现卡他性肠炎和溃疡,流出乳黄色粘液,与细菌性肠炎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的其他症状。 并常 与六鞭毛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形成并发症。 该病在长江中下游和西江流域养鱼区都有发现,但广东、广西较为流行。 流行季节 6~ 9 月,常与细菌性肠炎一起暴发流行病。 诊断时可剖开鱼腹,观察鱼肠病变情况,如发现病鱼后肠形成溃疡,肠粘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但肛门不红肿,即可疗诊。 取后肠粘液,在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鲩内变形虫。 【防治方法】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虫病 (球虫病 ) 【本病特点】我国淡水鱼体内寄生的 ***虫有 30 余种,常见的有青鱼 ***虫、鲤鱼 ***虫等。 青鱼 ***虫寄生在青鱼的肠粘膜或胆管的上 皮细胞内,少量感染时,症状不明 显,严重寄生时,病鱼鳃瓣苍白,腹部膨大,肠道前段肠壁 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肠管的粗度是正常的 2~ 3 倍,白色结节是卵囊聚集而成的,严重时肠壁溃烂穿孔,鱼体发黑, 失去食欲,游动缓慢。 青鱼 ***虫病主要流行于江浙一 带。 对 2 龄青鱼可造成严重损失,其繁殖水温 24~ 30%. 4~ 7月是流行季节。 其他淡水鱼也可感染 ***虫,但少有暴发流行,危害较小。 【防治方法】 ①池塘进行轮养有预防作用。 ②每 100千克鱼用 100克硫黄粉或碘 (或市售 2%碘酊 120毫升 )制成颗粒药饵投喂, 连用 4 天,有一定治疗作用。 ③用硫黄粉拌豆饼喂鱼,每 50 千克鱼用药 50克或按干豆粉 千克加药 20 克,每天 1 次,连喂 4 天。 粘孢子虫病 【本病特点】为鱼类最常见的一大类寄生虫,我国报道有 100 余种: (1)碘泡虫病 由碘泡虫属一些种类寄生引起,我国已发现 260 余种。 我国危害较大的种类有:①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鲢鱼脑颅腔内.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内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胞囊,严重感染时,病鱼极度虚弱,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又称“疯狂病”,最后完全失去感觉衰竭而死。 全国各地都有流行,以江浙发生严重 ,秋季发病,对 2 龄鲢鱼危害严重,可引起大批死亡 .②饼形碘泡虫:寄生于草鱼鱼种肠道内,形成许多白色小胞囊,数量多时,严重破坏肠道的消化和唆收功能,可造成大批鱼苗死亡。 病鱼消瘦发黑,腹部略嘭大,鳃呈淡红色,肠内无食,有的鱼体弯曲。 全国都有发现,以福建、广东、广西发生严重,主要危害 5 厘米以下草鱼鱼种,死亡率可达 90%以上。 ③鲫碘泡虫:寄生于鲫鱼背部肌肉内,引起瘤状突起。 严重时组织和肌肉溃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较为常见. 8— 9 月是主要流行季节,一般不引 起大批死亡,但使鱼失去商品价值。 ④野鲤碘泡虫:寄生于鲤鱼、鲫鱼、鲮鱼的皮肤或鳃上,形成可见的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随着病情发展,胞囊越来越多,鱼体失去平衡,影响正常的游动和摄食,最后消瘦死亡,长江流域和广东、广西都有发现,主要危害 1 龄鱼种。 ⑤异形碘泡虫:寄生于鲢鱼、鳙鱼鱼苗和鱼种的鳃丝或鳃小片之间,形成针头大小的白色胞囊,严重感染时鳃丝红肿,呈紫红色,牯液增多,鳃盖难以闭合,呼吸困难,鱼体消瘦,当水中溶氧低时易引起死亡。 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都有发生。 (2)四极虫病 孢子有 4 个极囊,紧位于前端,腔寄生或 组织寄生,寄生我国淡水鱼类的有 20 余种。 鲢四极虫寄生于鲢鱼的胆囊和胆管内,影响对脂肪的吸收和消化,严重时引起病鱼消瘦,体色发黑.眼圈出现点状充血或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变为黄色,肝淡黄色或苍白色。 胆囊极大,充满黄色或黄褐色胆汁,有的称“黄疸病”,呖内充满黄色粘状物,个别出现体腔积水。 寄生虫大量消耗寄主养分,对越冬后的鲢鱼种,可造成严重死亡。 流行于我国东北。 (3)单极虫病单极虫孢子一般较大,有 1 个极囊和 1 个嗜碘泡。 我国已发现 40余种。 鲮单极虫:寄生在鲤鱼和鲫鱼的皮肤上,形成白色或蜡黄色肉眼可见的胞囊,有的使鳞片竖起,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起水的病鱼由于鱼体与网具的摩擦引起出血,体表状似大面积腐烂,失去商品价值。 该病长江流域有发生,流行季节 5~8 月。 我国发现引起危害的还有鲫单极虫、吉陶单极虫、鳅单极虫等。 ( 4)两极虫病 两极虫孢子纺锤形,极囊 2 个,位于相对两极,极丝细长,分布广泛,寄主种类多。 我国常见的有鲤两极虫、多态两极虫、鳢两极虫等,主要寄生在肾、胆囊、膀胱等器官,危害多种鱼类,但极少引起死亡。 (5)粘体虫病 粘体虫属孢子壳面扁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前端极囊 2 个。 我国发现的近 60种,危害较大的有: ①变 异粘体虫:寄生鲢鱼的各器官组织,主要在鲢鱼的腹腔内,严重时病鱼腹部明显膨大,鱼体变形,内脏间充满块状胞囊,肠、肝等粘连成团,内脏萎缩,腹腔积水,失去平衡,腹部朝上,鱼体发黑,体表少粘液,又称“水膨病”.流行于广东,可引起死亡。 该寄生虫在东北可引起性腺疾病。 ②中华粘体虫:主要寄生 2 龄以上鲤鱼的肠内外壁,形成许多乳白色芝麻状胞囊,又称“肠道白点病”,严重时影响鲤鱼的生长发育,全国都有发生。 ③脑粘体虫:寄生在鱼的头骨和脊椎骨的软骨组织内,破坏听觉平衡器及交感神经,使鱼做旋转运动,尾部发黑,鱼极度消瘦而死,又称 “黑尾病”、“晕眩瘸”。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 我国也有报道。 球孢虫病 【本病特点】孢子球形,缝线较平直,壳上有条纹,极囊 2 个,无嗜碘泡。 寄生我国淡水鱼类的有 10 余种。 鳃丝球孢虫:寄生在鳙鱼、鲤鱼、金鱼、草鱼、青鱼的鳃或体表,在金鱼体表形成像芝麻大小的白色点状胞囊,但寄生鳃丝上的不形成胞囊,呈弥散性分布,还可侵袭肝、肾等器官,电不形成胞囊。 鳃丝受虫体陧袭,影响其呼吸功能,导致死亡。 以南方各省区鱼苗鱼种饲养阶段发病较普遍。 【防治方法】粘孢子虫由于孢子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加之许多是体内组织寄生,防治该类寄生虫较为 困难。 ①用 5 毫克/升的磷酸氯喹浸浴,可杀灭粘孢子虫的营养体,预防鲢碘泡虫效果好。 ②寄生肠道的粘孢子虫可口服盐酸环氯胍,每万尾鱼苗 0. 2~ 0. 4 克,治疗 3~4 厘米的鱼苗,每万尾 1. 5~ 2 克,连用 7 天,或每千克鱼口服左旋咪唑 4~ 8毫克或槟榔 20~ 40 克,连用 20 天。 ③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浓度成 1. 5 毫克/升,可治疗单极虫病。 ④据报道.用丙硫眯唑、吡喹酮等组成的灭孢药物,有一定疗效。 ⑤多次全池泼洒敌百虫晶体,使池水浓度为 l 毫克/升,发现病鱼及时深埋处理。 肤子虫病 (单孢虫病 ) 【本病特点】常见的有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分别寄生在花鲈、青鱼、鲢鱼、鳙鱼和斑鳢的鳃上,野鲤肤孢虫寄生在鲤鱼、青鱼、草鱼的的体表、全国都有发现。 但前两者危害不大,后者可引起鱼种。水产动物常见病害及其药用管理手册(67页)-医药保健(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