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落实诠释落实的真谛doc70-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57 页 落实出创造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决策的过程,落实工作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的过程。 这是因为: 首先,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和管理层的工作部署,主要是从全局考虑的,着眼于事物的共性,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因此,有效落实,就需要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结合起来。 把 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结合起来,就需要创造,而不能简单地机械照搬。 其次,从决策到落实总是有时间距离的。 不仅如此,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还必然会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遇到一些影响落实的干扰因素,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换句话讲,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就要创造出新的方法,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关键在于落实》 探寻落实不力的根源 做事要抓住根本。 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国内有一家制药厂,准备引进外资,扩大生产规模。 为此,他们邀请德国拜尔公司派代表来药厂进行考察。 在会客室,药厂的厂长同拜尔公司的代表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但在参观考察了制药车间之后,拜尔公司的代表却提出中止正在进行的谈判。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57 页 原来,这家药厂的厂长在陪同拜尔公司的代表考察制药车间时,随地吐了一口痰。 这个场景被拜尔公司的代表看到了。 他认为,制药车间对卫生有严格的要求,作为一厂之主的厂长尚且随意不遵守规定要求,其它的员工可想而知。 与这样的制 药厂合作,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 于是,他果断地停止了与这家药厂的合作谈判。 这个故事能引起我们许多思考。 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落实,必须从领导做起。 领导者必须成为落实型的领导,带头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带头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春秋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为之风靡。 结果导致了紫布价格的上涨,五匹白布竟然换不到一匹紫布。 桓公见社会风气与物价已有不正常的波动,就对管仲说: “ 我喜欢穿紫色衣服,如今紫布变得特别的昂贵,可是,全国的老百姓却不愿意 改变这种风气,你看,我应该怎幺办。 ” 管仲说,您为什幺不试着不穿紫色衣服,并对身边的人讲,您近来非常讨厌紫衣的味道。 如果刚好有人穿着紫衣来晋见,您一定要说,稍微往后退一点,我讨厌紫衣服的难闻气味。 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 当天,宫中的侍从就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第二天,都城之内的人没有人穿紫色衣服;第三天,全国境内也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 领导心理学研究证明,群众易于接受领导者的示范或暗示。 领导者如果要想建立落实型的组织,使本组织的工作和任务落实到位,就必须以身作则。 1799年,法军从叙利亚向埃及撤退时,由于鼠疫猖獗,部队中患病的人较多,其它伤病员也不少。 因此,拿破仑在撤退的命令中规定,把所有的骡马和车辆全部用来载运伤病员,全体高级将领都要徒步行军,不准有任何特殊。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57 页 当时,管理马匹的军官认为总司令应当例外,便去请示拿破仑留下哪一匹马。 拿破仑很生气,大声喊到: “ 全体步行,我第一个先走。 难道你不知道命令吗。 ” 这个举动,迅速传遍全军,极大地激励了士气。 以身作则,能使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朝着领导目标的方向转变并发展,能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从而激发他们落实的 力量。 为什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度过 “ 三年经济困难 ” 的难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大家同心同德的结果。 从 1959年到 1961年,由于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 左 ” 倾错误的一再发展,加上全国连续三年普遍遭灾,我国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这段时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被称为“ 三年严重困难 ” 时期。 三年的自然灾害是非常严重的。 仅 1960 年秋,全国受旱面积就达到 6 亿多亩,水 灾面积有 1 亿多亩,再加上虫、风、雹等灾害共约 9 亿多亩,占全国 16 亿亩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 1960年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 1951年的水平,油料跌落到建国时的水平,轻工业生产也急剧下降。 同 1957年相比, 1960年全国城乡人民平均粮食消费量减少了 %,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 %。 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减少 23%,猪肉人均消费量减少 70%。 许多地区因食物严重缺乏而相当普遍地发生了浮肿病和其它疾病。 如有个叫 “ 武店 ” 的公社, “ 竟有 1034人浮肿, 929人子宫下垂, 3047人闭经, 1016人 干瘦。 ” 许多省份农村人口因饥饿而死亡增加,出生人口大幅度降低。 据统计, 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 1000多万。 在 “ 三年严重困难 ” 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生存危机,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57 页 因为粮食奇缺,所以,首要的措施,就是要求全国人民节约粮食。 1959年 4 月 29日,毛泽东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和小队级的各级同志写了一封信。 信中谈了六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就是节 约粮食问题。 毛泽东指示,粮食问题, “ 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 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 ” 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将每个国民的口粮定量减到最低限度。 中共中央紧急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带头,国家干部带头。 中南海首先勒紧了裤带。 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吃粮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斤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 毛泽东自报的粮食定量是每月 26斤。 刘少奇报得最低,只有 18斤。 周恩来报了 24 斤。 朱德和毛泽东一样,也是 26斤。 在领袖们的带动下,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们都把自己的粮食定量降了下来。 粮食少了,但胃口却没有缩小,人的身体仍然需要营养。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中南海里的炊事员们和广大干部们便采集一切可食的植物,和粮食掺和在一起吃。 俗称 “ 瓜菜代 ”。 中南海里,特别是沿着中南海的外墙,有不少榆树。 在榆树长出嫩叶时,他们就把它采摘下来,和在面里蒸馒头。 除了采摘榆树叶,他们还到地里挖野菜。 只要是能吃的野菜,都上了他们的餐桌。 在困难时期,毛泽东曾 有过一餐只吃一盘马齿苋、7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 周恩来担心毛泽东的身体,曾关切地劝他吃一点肉。 毛泽东知道,其它几位领袖也跟他一样几个月没沾荤了,就反问周恩来: “ 你吃了吗。 ” 周恩来沉默了。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57 页 一天,毛泽东女儿李讷从学校回来,对父亲说: “ 我的定量老不够吃。 菜少,全是盐水煮的,上课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叫。 ” 听了女儿的话,看着女儿因缺少营养而黄瘦的脸,毛泽东对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 要带头,要做宣传,形势一定会好转,要相信共产党。 给自己定量缩减到26斤的朱德,也和 中南海其它领导一样,靠瓜豆蔬菜来度过了困难时期。 他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开荒,种上了一些瓜豆蔬菜和杂粮,并到院子里寻找野菜来吃。 他还鼓励孙辈们自己挖洞,饲养了一些兔子,依靠自家的力量,解决粮菜不足的问题。 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不搞任何特殊。 1961年春节前,青海省委知道党中央机关生活艰苦,从青海湖打了 2020 多斤鳇鱼,送到国务院,说是给周总理送鱼,并请周总理转送党中央。 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指示:第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困难时期党中央 应该和人民同甘共苦,不能接受这样的馈赠;第二、既然鱼已经送到北京,再返回耽搁可能腐烂,就由北京工商局按市场价格收购,随即在市场上出售。 结果,中共中央机关和国务院,一斤也没有留。 在领袖们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度过了 “ 三年经济困难 ” 的难关。 看来,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领导者自己要先做到。 领导者做到了,群众不会不做。 大家同心同德,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落实不了的工作任务。 善于发掘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1)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57 页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美国总统麦金莱把一封有关战争的 信交给了一位名叫安德鲁 ?罗文的中尉,要求他 “ 必须把信送给加西亚 „„ 并且要独立完成任务。 ” 安德鲁 ?罗文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并且为麦金莱总统带回了宝贵的情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送信的途中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安德鲁 ?罗文却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只是忠诚地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这个故事随着作家阿尔伯特 ?哈伯德的名篇《把信送给加西亚》而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阿尔伯特 ?哈伯德认为,文明,就是充满渴望地寻找这种人才的漫长过程。 在这位百年前的出版家眼中,一个组织要想成功,就是要寻找到把信送给加 西亚的人,即具有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的人。 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不仅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落实的榜样。 还要知人善任,寻找到具有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的员工,并授权给他们,把他们凝聚在组织中,让他们尽职尽责地完成组织的任务,成为落实的骨干。 寻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说过: “ 人之难知,海洋不足比其深,山谷不足喻其险,浮云不足拟其变。 ” 正因为 “ 知人之难 ” ,所以三国的人才学家刘邵在《人物志》里把 “ 知人 ” 归为最难得的才能。 他说: “ 夫圣贤之所以美, 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以贵,莫贵乎知人。 ” 并提出 “ 知人者智 ” 的论断,即知人是最大的聪明。 领导者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 “ 最大的聪明 ” ,寻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呢。 ( 1)深刻认识知人善任对落实的重要性 古人云: “ 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 古人还说: “ 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 不祥 ” ,就是不吉利,有衰亡的征兆。 一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0 页 共 57 页 个国家有人才而不识,识了人才又不用,虽然用了却不让他担当重任,有此 “ 三不祥 ” ,肯定不会兴旺。 事实上,不仅国家这样,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都莫 不如此。 实践证明,事业的兴衰,政权的兴亡,落实的与否,与人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正像诸葛亮所总结的: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对于领导者来说,仅仅确立决策目标是不够的,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