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书(47页)-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生动物如藏羚羊等种群和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 主攻方向:在这一区域范围内实施藏羚羊、普氏原羚、马麝和雪豹拯救工程,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对喜马拉雅麝的拯救,实施白唇鹿保护工程,在长江、黄河源头和高原湖泊地区实施进行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完善高原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80 处,面积 8100万公顷。 西南高山峡谷区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包括横断山区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面积约 65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 %。 本区气候主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及高原西风环流的交替影响,干湿季较为明显。 夏季形成丰富的降水,冬季是干燥寒冷、风大的旱季。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打乱了热量条件的水平分布地带性规律,本区纬度虽然处于亚热带,但从河谷到高同的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如东部川西狭谷地区,一般海拔 1800米以下为干热河谷普遍分布着多刺和肉质灌丛; 1800—2400 米为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400—3200米阳坡为高山松和栎类灌丛, 3200—4000米为山地寒温性针叶林, 4000 米以上为灌丛草甸。 喜马拉雅山南翼的门旺达、墨脱、察隅一带海拔 1800 米以下水热条件丰富,发育着热带森林;在 600米以下的山麓河谷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本区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古老和孓遗的科属种很多,珍稀树种特别丰富,主要有珙桐、秃杉、香果树、鹅掌楸。 这里曾是第四纪冰川期动物的避难所,动物区系组成的垂直变化明显,南北动物混杂,系 12 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汇地带。 东洋界主要代表是小熊猫、血雉、虹雉。 藏鸟鸡、红腹角雉、绿尾虹雉、锦 鸡等是我国雉鸡种类最多、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的地区。 兽类中的大熊猫、羚牛是残存的种类。 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60处,总面积为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 建设目标:建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印支虎等野生种群;建立特殊森林植被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我国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和栖息环境。 主攻方向:本区安排主要项目有:在长江上游各山系实施大熊猫拯救工程;藏东南实施孟加拉虎和黑麝拯救工程;云南西部实施长臂猿拯救工程;四川西部高原地区实施雪豹拯救工程和黑颈鹤保护工 程;在川、滇完成金丝猴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工程;虹雉等特有雉类栖息地保护工程;在云南澜沧江流域进行湿地保护示范建设。 扩大和完善 60 处已建保护区,新建 120 处保护区和生物走廊带,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200处,面积 600万公顷。 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 本区位于秦岭以南,包括贵州省全部,四川、重庆、云南大部和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湖北省部分地区,面积 91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 %。 本区是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上游丘陵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地势向东倾斜,除四川盆地外, 95%的面积是山地、丘陵和高原。 本 区水系分属长江、珠江、澜沧江与沅江水系。 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多数地区超过15。 C,年降雨量一般高于 1000毫米,最高可达 3000毫米。 本区植物群落组成复杂,物种丰富。 北部秦巴山地的植被是以青冈、润楠、栎属为优势组成的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中部地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东部是以喜湿的栲、青冈、樟、石栎、楠木为优势的湿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云南高原以栲、栎类为主组成的干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是以栲、青冈、琼楠、樟、石栎属为优势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类型。 区内动 物组成比较复杂,种类丰富是我国特有古老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大熊猫分布在岷山和秦岭南坡。 金丝猴分布于秦岭以南,种群较大。 梵净山是灰金丝猴唯一分布区。 兽类有林麝、青羊、毛冠鹿、苏门羚、金猫、猕猴、豹、大小灵猫等。 华南虎数量已十分稀少, 世界上最大的两栖 类大鲵分布于山溪中。 水域湿地有越冬的天鹅、鸳鸯等候鸟。 喀斯特地貌及其生长栖息的动植物也是保护对象。 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192处,总面积为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 建设目标:建立典型 亚热带 山地森林生态系 统自然保护区;保护我国独特的亚热带自然植被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 主攻方向:在陕西秦岭山系和甘肃南部实施大熊猫拯救工程;陕西洋县周边及其他适宜地 13 区进行朱鹮拯救工程;在整个地区实施特有雉类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完成野生梅花鹿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苏铁保护项目; 在武陵山脉 进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长江中游开展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 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260处,面积 450万公顷。 华东丘陵平原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部,包括江西、浙江、上海的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苏、 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 109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面积的 11。 4%。 全区地貌为平原、丘陵、低山交错分布,平原面积较大。 海拨最低处在 10 米左右,边缘的丘陵岗地海拨不超过 200米,长江下游横贯本区北部入海,沿江两岸湖泊星布,水网交织。 全国五大淡水湖就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布于本区。 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于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寒暑变化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本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大城镇多、工业发达、交通方便。 由于人为的长期开发,除少数山区外,天然植被存留很少。 本区在世界植被变 迁中,处于古北极和古热带相交接地带,是亚洲东部温带 —亚热带植物区系的中心区。 在局部破坏不严重的地方存留一些古老的珍贵植物,如水杉、金钱松、银杉、白豆杉、杜仲、伯乐树、珙桐等。 其它珍贵植物有罗汉松、长苞铁杉、黄杉、香果树、观光木、白克木及各种樟、楠。 本区的动物属东洋界。 动物区系比较贫乏,华北、华南动物在本区多有分布。 常见的动物有黑麂、毛冠鹿、苏门羚、水鹿、猕猴、短尾猴、熊猴、白颈长尾雉等。 华南虎过去各省都有分布,很多地方已经绝迹,但还有一些山区零星分布。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淡水鳄,仅在安徽、浙江部分地方才 能看到,数量十分稀少。 产于广西大瑶山的爬行动物鳄蜥也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古老物种。 江西彭泽、九江、德安、浙江的临安、富春江等地发现野生梅花鹿种群,十分宝贵。 本区的长江中下游河道地区是白暨豚的唯一分布区,湖泊及沿海滩涂是天鹅、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白鹳、黑鹳、鸳鸯及各种雁、鸭水禽候鸟的越冬区或栖息地。 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229处,总面积为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 建设目标:尽可能多建立一些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以抢救和保护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栖息环境。 主 攻方向:在湘南、闽西、赣南、粤北实施华南虎拯救工程;在安徽皖南和浙西实施扬子鳄拯救工程;完成野生梅花鹿、麇鹿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丹顶鹤、白鹤越冬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特有雉类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长江下游和沿海进行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 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320处,面积达 290万公顷。 14 华南低山丘陵区 本区地处我国最南部,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和广西、云南南部丘陵山地及海南岛、台湾岛的全部,总面积约 34万平方公 里。 占国土面积的 3。 5%。 本区属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是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比较明显。 本区是我国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区域,其特点是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起源古老,珍贵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热带雨林分布于台湾南部,海南岛中南部 [北纬 19 度以南 ],云南南部地区。 热带雨林是高温、高湿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为两大类型: 湿润雨林,分布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中部和云南东南部。 树种各地有所差异,主要树种有青梅、坡垒、云南龙脑香、台湾肉豆蔻、蝴蝶树等。 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双版纳及盈江县低丘、沟谷地区,这些 地区热量高,雨水充足。 珍稀树种如望天树、青梅、龙血树、金花茶。 主要代表树种有千果榄仁、番龙眼、羯布罗香等。 本区沿海岸线和琼雷台地有红树林的分布,主要由红树、秋茄树、海莲、榄李、桐花树等。 繁茂的热带雨林、季雨林为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动物区系属东洋界 —华南区系,各类热带—亚热带类型的成分最为集中,并有许多特有的科、属、种。 某些广布类群在本区有极高数量,如两栖类中蛙科的 50%以上,爬行类中游蛇科的 85%以上,鸟类中啄木鸟的 90%以上,兽类中鼬科的 63%集于此区。 本区森林动物中最著名的是灵长类,如分布于 云南南部的白眉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合趾猿,黑冠长臂猿,桂西南岩溶地区的白头叶猴、黑叶猴、以及懒猴、猕猴、熊猴、短尾猴、红面猴、台湾猴等。 野象、印支虎仅分布于西双版纳、思茅、南滚河一带。 爬行动物繁多,尤其是龟鳖和蛇类,如巨大的蟒蛇等,可称全国之冠。 其它珍贵动物有海南坡鹿、野牛、鹿、原鸡、绿孔雀雉、犀鸟、黄腹角雉、大小灵猫、穿山甲等,很多种类在国内仅分布于本区。 以及印支虎、亚洲象、野牛、海南坡鹿、长臂猿、犀鸟、绿孔雀等。 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91 处,总面积为 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 %(台湾省资料暂未纳入)。 建设目标:抢救性地建立典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灵掌类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和热带珍稀植物。 主攻方向:在滇南实施印支虎拯救工程;滇南、桂南实施长臂猿拯救工程;完成亚洲象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海南坡鹿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红树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热带雨林保护工程;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190处,总面积 150万公顷。 四、建设重点 15 (一 )国家重点野生动 植物保护 大熊猫保护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孑遗动物,是我国的国宝,受到全世界的珍爱和广泛关注。 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变迁、环境破坏及狩猎、伐木和开垦等人为活动的干扰,目前被挤压在四川西部、陕西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狭小地带。 分布面积仅约 万公顷,而且多呈孤岛状分布。 其种群数量锐减到约 1000只左右。 目前国内外约有 34家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着 130只左右的大熊猫。 (1)完善已建保护区 目前川陕甘三省共建立 33个大熊猫保护区,总面积 171万公顷, 共有栖息地约 (100)万公顷,使 600多只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使这些保护区真正发挥保护作用,迫切需要完善建设,建立必要的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和通讯防火设施,为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及管理职工生活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新建大熊猫保护区 在大熊猫集中分布区新建 5处保护区,其中四川 3 处,陕西 1处,甘肃 1处。 使大熊猫主要分布区扩大并连成片,总面积 ,栖息地达到 ,使大约 50只大熊猫得到保护。 新建的 5处保护区和已建的 32处保护区总面积达 ,大熊猫栖息地达到。 (3)建立大熊猫走廊带 由于不少大熊猫栖息地已被公路、城镇、农田、森工伐区等切割,形成互不相连的岛状分布,这对大熊猫繁殖和基因交流带来毁灭性威胁。 即便完善了已建和新建保护区的建设,但仍有一半大熊猫栖息地不能与现有保护区和栖息地相连接。 为此,有必要建立 7条大熊猫生殖走廊带,为大熊猫繁殖和基因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4)设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站 除保护区外,另有 7422平方公里大熊猫的栖息地分散在川、陕、甘三省 36个县内,约有 400只大熊猫生存 在这些分散的栖息地内。 由于这些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分散,城镇密集,人口多,又有森工企业,划建保护区投资建设和管理有困难,因而需要在这 36个大熊猫分布县各建一个保护管理站,挂靠在县林业局,对其境内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行专护管理。 (5)加强大熊猫饲养繁殖、克隆技术、野外放归和栖息地研究 完善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的建设。 在四川、陕西和甘肃各选择一个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外放养试验点,加强大熊猫人工繁育和放归野外的研究工作;使人工繁殖技术在短期内有重大突破,包括克隆熊猫研究,扩大大熊猫人工种群数量。 同时在大熊 猫种群生态、繁殖生理、疾病防治 16 和个体放归野外等方面设立研究课题,进行重点攻关。 朱鹮保护 朱鹮是世界著名的濒危鸟类。 60年代后曾一度被认为已在中国灭绝, 1981年 5月在陕西省洋县境内重新发现了仅有 7只的繁殖群体,为拯救这一物种,原林业部拨出专款 300多万元,建立了洋县朱鹮保护站和繁殖中心。 由于采取了严格保护措施,朱鹮野外种群已发展到 203只 (分布于陕西洋县、城固、勉县、西乡和佛坪,面积 30万公顷 ),人工繁殖种群 70多只,濒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由于朱鹮种群脆弱,对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 要求很高,要全面恢复和发展朱鹮种群,应加大保护力度和拯救措施。 (1)改善栖息地、建立朱鹮保护区 在朱鹮经常觅食地区恢复天然湿地,建立人工模拟湿地,扩大朱鹮的栖息地面积,辅助以人工投食,改善朱鹮的采食条件,建立朱鹮食物基地,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建立朱鹮保护区。 扶持栖息地群众发展小水电等多种经营,对农民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在朱鹮的繁殖、觅食、游荡活动地区进行联合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2)扩大栖息范围、开辟新的栖息地、再建易地种群 鉴于朱鹮种群数量的逐年扩大和原生栖息地面积 的限制,急需寻找新的适合朱鹮生活的栖息地,将部分种群转移至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