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基本与要径黄念祖居士(doc14)-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6 页 共 13 页 贪,嗔,痴里。 那就要有一定的办法,就是要勤修 “戒,定,慧 ”。 贪,嗔,痴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那六样都是毒。 戒,定,慧也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这六样是六度,六度总括万行,菩萨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 挑出三个主要的就是持戒,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 布施,精进,忍辱也就包 含在里面了。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 《首楞严经》曰: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是摄心,最浅近的说,说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 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 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戒的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这是最基本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所以它是第一条。 你总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 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 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头,踩著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 具 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 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门。 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 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决心。 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 这就叫三皈依。 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 再进一步,居士要受五戒。 杀,盗,淫,妄,洒。 这个五戒不一定全受。 你五戒受那一条,受那一条都可以,比方说,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条不喝洒。 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条了。 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条,受两条,受三 条,受四条都可以。 受了五条就是具足的戒。 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难了。 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 再往上有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修密宗有密戒。 戒是宝塔第一层,你要盖个宝塔,最底下这一层绝对不可缺。 你不受戒不要紧,暂你可以用戒来要求自己。 总之自己对自己有个要求吧。 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怎么样呢。 就像一个东西是漏的。 牛奶是好哇。 你把牛奶倒一个破瓶子里,全给你漏光。 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 你对自己一点约束都没有,属于漏器。 现在大家没有因缘受戒,可以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减少杀,盗,淫,妄,洒 这些事情,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也不要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东西。 不偷盗,偷窃抢夺,贪污受贿,占公众的便宜,私知吞别人财物等等都犯盗戒。 在家人不邪淫,夫妇之间是不犯戒律。 所以刚才说到戒,还有菩萨戒,你守菩萨的戒律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初发心的菩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7 页 共 13 页 萨。 密教是金刚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条最要紧的就要相信师父,对于师父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话去做,尊重他的话,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见了站起来鞠躬作揖的。 你外表很恭敬,心里不恭敬更坏,虚伪。 要真正从内心中对师父要真正了解,不是硬装著的恭敬,真正有所了解了,而从内心中 生起恭敬心来,这就如法了。 你能不能学密,这一条就是如人饮水。 可以检验自己,如果能从内心生出来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学密就能顺利。 受了戒就必须认真持戒,比方说,你不杀生,你要是没有受杀戒,你不杀生没有造孽就是了。 你也就没有别的功德。 你又没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 但是你要受了杀戒的话,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 从反而看,杀了生的话,要是不受杀戒的人杀了他,就是一个罪报,你欠他一条命,将来就要还它一条命。 你杀它吃了,将来它把你杀了吃了,这样才平等,不然讲不过去。 但是没有破戒的罪了。 要受了杀戒的人,你把鸭子杀了吃了之后 ,来生你变鸭子被它杀了吃,这样还解决不了问题,你还要加上一个破戒的罪。 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鸭子杀了吃还要大得多了。 所以持戒就是这样,你要持住了,功德极大,要犯了,不仅仅是受杀生还命的报,而且加上一个破戒的报。 所以要受戒。 要有一个约束自己的心。 还没有受戒,就先拿戒条来求自己。 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多做。 定:使心坚定在一个境上,不叫它散乱,就是定。 三学中是禅定,也称定学,指从修行中所得的禅定。 梵名三摩提,翻译为正定,等持。 在三界中这是超过欲界,在色界与无色界中心地的作用,须勤苦修行才能得 到。 其中 “四禅 ”是众所周知的。 这是佛教与外道都可修习的法。 须要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所以这是天乘,修成功了也不能出六道轮回。 初禅:端坐,调和气息,安摄息心,使之清净平稳。 专注一缘,没有移动,这是粗住。 再继续修下去,其心愈来愈静,这叫细住。 此后相续一,二日,或两月,忽然自心开明一分(这只是自心极初步的开动,与开悟完全是两件事)此时自身如同云影,空无实质,但独存身相之相,这是欲界定。 在此基础上,身心又一转,以前定中所独见之身体衣服,床铺,到此皆同虚空一样,这是未到定,未入初禅。 在此定中,身心更加空寂, 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是相续一日,乃至一月或更多,定心不坏。 就会在定中发现八触功德(动,痒,轻,重,冷,暧,涩,滑),这是从欲界的四大(地,水,火,风)转变为色界四大之相,此时正入初禅。 呵弃初禅的觉受入二禅,呵弃二禅之喜受入三禅,呵弃三禅之乐受(三禅非常乐,俗说菩萨怕三禅,怕留恋三禅的禅乐)入四禅。 四禅心如清水。 心目为色界四禅定,再加无色界四空定:空无边处定,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8 页 共 13 页 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能观所观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共为八定,是即众所周知的四禅八定。 可见前五度,若无般若,则不是波罗 蜜,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最高只能生无色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慧:是通达事理的作用。 它能分别事理与决断所疑。 《唯识论》说: “云何为慧。 于所观境,简择为性(分别事理,决定是非)断疑为业(破除疑念)。 ”慧不同于智,通达有为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 《大乘义章》说: “真心体明,自性无 为慧。 ”故慧实即般若。 般若之用,能解了诸法。 《譬喻经》云: “慧解可修经戒 ”梁僧传序曰: “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 ”“慧解开神 ”即是 “真心体明,自性无。 ”则无量无边圣道,都在其中了。 三无漏学中的慧学是般若,这个智慧不是世间说 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很肤浅,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 佛的智慧,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议。 这个事情是你脑子里想不出来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 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你长一万个嘴,一个嘴有一万个舌头,一万万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