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区人民医院综合住院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4页)-医药保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服务。 公有制主导原则 医疗机构应坚持国家和集体举办为主,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举办为补充的原则。 可及性原则 医疗机构应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以市民步行 15~30 分钟能到达为佳;同时,原则上 1500 米半径范围内不设相同级别和类别的医疗机构。 积极推动区属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或对口支援,合理分流病人,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 性。 适应性原则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必须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相适应,根据我区卫生资源总量略偏少、分布不平衡的现状,采取控制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布局、完善功能、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对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基层优先原则 按照《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粤卫 [2020]83号)的规定,在区域病床总量的控制范围内,病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各类专科医院之间,在一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的配置比例,应遵循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的 原则。 优化卫生资源的同时要重视调整现有资源结构,重点向农村和社区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应群众需求。 确保公共卫生任务落实的原则 要抓好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医疗机构的建设,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中西医并重原则 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四)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功能 ( 1)区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①设置要求 到 2020 年,全区拥有符合二级标准的综合性医院 1家(区人民医院);有中医医院 、妇幼保健院各 1间(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及新市、潭山专科医院;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慢性病防治站、血站等区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4个。 政府原则上不再新举办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专科医疗机构。 ②功能职责 区级医疗机构集医疗、教育、科研、急救四个中心为一体,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承担全区疑难病的诊治、急重症的抢救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职能。 ③设置规划 区人民医院。 在现住院大楼西侧兴建一座 10层左右的感染科综合楼,感染科综合楼设置床位 200 张,内设住院病区与 传染病门(急)诊一体化建筑的感染科和其他内科住院病区。 到 2020 年,力争建设成为具有三级医院临床和医技科室设置雏形的综合性医院,病床总数达到 600 张。 功能定位包括全区的医疗、业务技术指导;危重病人抢救;接受转诊、承担教学培训、开展科研等。 区中医院。 将原星河派出所及其停车场用地(包括星河派出所与区中医院之间道路),连同现医院用地南侧的部分商业用地,约 3500 ㎡土地,划拨给中医院,与原有用地一起规划扩建,设置床位 150 张,到 2020 年床位达 200 张。 功能定位包括全区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接受转诊、承担人员教 学培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技术指导、推广和研究。 区妇幼保健院。 在西江新城、新法院西北方向附近,选择 40~50 亩用地新建妇幼保健院,设置床位 150 张,到 2020 年床位达 200 张。 功能定位包括 全区妇幼保健、生殖保健、妇幼健康信息监测、管理人员培训、健康教育、计生技术指导;医疗、接受转诊、承担人员教学培训。 区慢性病防治站。 远期规划在 HH 街道河江区域择地 20 亩新建慢性病防治站,内部设置全区结防和麻防中心、慢非病防治中心和职业病防治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爱卫办。 “十二五”规划期 内,在西江新城规划 80 亩地建设包含区疾病预防制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爱卫办四个卫生单位的公共卫生大楼。 区卫生监督所增设 HH 分所,负责 HH 街道三洲、西安、富湾片区的卫生监督工作。 新市医院。 “十一五”规划期内,在原址扩建住院大楼,一期设置床位 100张,二期达 120 张。 功能定位为全区精神病防治中心。 ( 2)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 ①设置要求 按照镇(街道)必须举办一所公立卫生院的原则,根据实际,对镇(街道)卫生院实行分类建设,按功能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 其余的镇(街道)卫生院,可根 据实际情况改造为镇(街道)卫生院的分支机构,主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也可通过资源重组或规模化改制,转为医院、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等。 ②功能职责 一般卫生院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及应急处理任务,负责对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和对村医的培训及管理。 中心卫生院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 ③设置规划 将现 HH 街道三洲卫生院扩建为 HH街道中心卫生院,挂“ HH 医院”的牌子,设置 病床 50张。 将现 HH 街道西安卫生院 改造、装修成为 HH 街道西安片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设病床。 将现 HH 街道富湾卫生院改造成富湾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加强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通过原地扩建或择新址建设,设置病床 50张。 HH 街道的医疗机构主要为 HH 街道的“三洲、西安、富湾”片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中医、计划生育技术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任务,负责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等。 将杨和镇政府已收回的杨和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能满足当地 居民医疗预防保健需求的卫生院,设置病床 50 张。 杨和仁爱医院只负责杨梅片区基本医疗服务,设置病床 30张。 明城镇由镇政府划拨土地 4 亩以上,新建一所 1500~2500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病床,可设门诊观察床,并按标准配置预防接种门诊,预防妇女儿童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技术指导等功能,可设小门诊,方便群众。 明城华立医院主要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设置床位 100 张。 更合镇在新镇政府所在地附近,划地 4050亩,新建更合镇中心卫生院,设置病床 150 张。 远期考虑发展为 GM 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建成后,要全方位完善功能:包括六大功能和医疗救助、公共卫生应急、村卫生站管理、指导、培训等功能。 合水卫生院,其经营权已转让给民营,可保留其该片的基本医疗服务,设置床位 50张。 ( 3)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站)的设置 ①设置要求 每个行政村原则上可设置 1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少、面积小或与卫生服务中心距离较近的行政村可与相邻的行政村联合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居委会按照服务人口 ~1 万人左右或按照步行 15分钟左右的距离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00 米半径范围内原则上不再设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站)由 政府举办,人、财、物纳入当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和责任考核机制,有效稳定基层医疗队伍,确保农村居民享有安全、方便、价廉、质优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站)建设规模适度,服务居民 1500 人以下的不低于 150 ㎡, 1500 人以上的可根据人口和服务量的大小,建设规模控制在 200~250 ㎡。 ②功能职责 承担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 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 ③设置规划 到 2020 年,全区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31间,村卫生站 1 间。 其中, HH街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14 间;杨和镇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4间;明城镇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5 间,村卫生站 1间;更合镇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8间。 ( 4)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 ①设置要求 在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准入条件下,积极支持社会资源以多种形式投入举办或参与举办医疗机构。 鼓励社会资源兴办高水平的专科医院。 设置专科医院要求设置病床 50 张以上。 ②功能职责 民营医疗机 构设置主要是作为公办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有义务承担政府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指令性任务。 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建设 ( 1)总体要求 预计到 2020 年,我区卫生服务总人口为 45万;到 2020 年为 50 万。 按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助理) 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 ~ 张的标准计算, 2020~2020 年我区执业医师(助理)数将增至 1053~1170 人,病床数将达1680~1700 张,其中 区属医疗机构 1200~1220 张 ,占 70%(区人民医院 600 张 ,区中医院 200 张 ,区保健院 200张 ,新市医院 100~120 张 );镇(街道)卫生院共480 张 ,占 30%(明城华立医院 100 张 ,杨和卫生院 50 张 ,杨和仁爱医院 30 张 ,更楼卫生院 150 张 ,合水卫生院 50张 , HH医院 50张 ,富湾卫生院 50 张 );民 营专科医院 100 张 (预留)。 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医疗机构中达 100%。 ( 2)区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配置要求 ①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卫生技术人员一般按每张病床 人的标准配备。 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达 80%以上(执业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达 90%以上); 中级及以上职称达到 55%,其中高级职称达到 15%。 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防保医师按 人 /万人口配置,卫生监督人员按 人 /万人口配置,区慢病站、新市医院、血站人员配备按有关政策文件的规定执行,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 85%以上,中级以上职称达 50%以上。 ( 3)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要求 ①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一般按服务人口的 3‟配备,同时根据床位设置等因素适当浮动,其中公共卫生人员按辖区总人口数的 ‟配备。 卫生技术人员编制比例不得低于编制总数的 90%。 原中心级卫生院改建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达 40%以上(执业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达 65%以上);中级及以上职称达到 29%,其中高级职称达到 4%。 原镇(街道)级卫生院改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 25%(执业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 45%);卫生技术人员中级及以上职称达到 28%,其中高级职称达到 3%。 ②村卫生站医生必须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或者具有在我区注册的乡村医生资格。 大型设备配套建设 ( 1)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大型设备配置 以 2020 年的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大型设备配置为基 数,定期、定使用年限及时更新设备。 同时,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基准,全区统筹购置高档大型医疗仪器设备。 ( 2)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备更新、购置计划 以满足基本服务需要为目标,立足于六位一体的服务需求购置设备,尽量控制高档大型设备,各医院错位发展,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五)主要卫生工作指标 公共卫生发展。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以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 警和报告信息体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具体指标见附件)。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绩效指标。 2020 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平均病床使用率达到 80%。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不超过 天,其中区级医疗机构平均不超过 13 天;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及专科医院平均不超过 9 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力度。 对农村卫生医疗机构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其他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同时逐年提高对区级卫生医疗机构的投入水平。 要鼓励社会办医,促进医疗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民办医疗机构提 供竞争性比较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分工协作,进一步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运行机制改革,继续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 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改革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激发自身活力。 (三)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医战略。 要切实加强对卫生系统青年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医疗卫生学科带头人,切实加 强各类卫生人才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农村社区卫生实用人才的培养,认真做好在岗人员全科医师转型培训工作,到 2020年培训率要达到 98%以上。 (四)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价。 为促进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到位,评定实施成效,纠正偏差,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与评价。 每隔 35年,要对区域卫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