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8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经济运行规则的用人机制。 进一步推进建立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研究制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的机制和科学研究面向生产的机制。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纽带,银行贷款、外资和民间资金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研究开发体系、科技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有关政策,形成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鼓励扶持重点企业 、成长型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促进各类应用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成为企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77 页 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者直接改制为企业,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开发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国际惯例运行,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通过园区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孵化、扩散作用,带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软件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旅顺南路、黄海大道沿线等地是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功能区,要加快开发开放,形成组合优势。 尽快把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双 D港”建成具有创业孵化、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出口加工等功能的新兴产业走廊,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把大连软件园建设成为全国的软件开发生产出口基地。 到2020 年,上述功能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将占全市同类指标的 60%左右。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扶强做大已形成的优势产 业规模。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建设国家、省、市级的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增强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代表国际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软件、网络、数字化移动通信、数字音像等产品。 开发一批有较大市场潜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通信设备产品。 生物工程: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工程产业化项目,努力向生物医药、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77 页 生态农业、保健品、水系污染生物治理、生物化工技术等领域拓展,形成国内现代生物与制药产业重要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节能环保业:重点发展 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生活垃圾处理及运营、洁净燃烧技术应用、固体废物处理、白色污染替代品、海洋环保、环保型消防、节能节水等产业,把大连建成全国节能节水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精密系列加工、精细化工生产、新型节能建材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高水准、高性能专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生产。 把交通运输机械、装备机械、动力机械作为大连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核心产品,力争把大连建成国际一流的柴油机、制冷设备、组合机床、造船、机车生产基地。 新材料:重点加快生物材料、 新型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产品开发,积极推进稀土发光材料、分子筛、膜材料、超耐热连续碳化硅纤维、特殊钢、快淬钕铁硼磁粉、纳米材料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争取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 实施特殊政策,重点扶植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跨国、跨地区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5 家产值 20 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使其成长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第六章 发展服务业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业协调发展。 重点培 育和发展增强城市经济中心功能,支持经济转型,为要素流动服务的信息、金融、保险、商贸、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77 页 现代物流、交通通信和律师、会计、投资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已经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旅游、会展业;积极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家政、物业、餐饮、娱乐、零售业等;加快发展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业等。 一、扶强做大旅游会展业 充分利用大连区位、口岸、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把旅游与会展、经贸、文化、体育、民俗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乡全面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牵动作用大、群众参与性强、四季皆宜的骨干 项目。 重点建设好“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特色旅游”、“海洋旅游”等精品工程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形成以市内为中心,金石滩、旅顺为两翼,各区市县齐头并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积极与国内外有特色的旅游城市联手合作,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增大创汇创收能力,壮大产业规模。 加强对外联系,充分发挥星海湾会展中心、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的会展功能,积极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联合办展,开办多种大型海内外、专业名展和各类高层次会议、大型经贸文化活动,形成品牌会展,成为加速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十五”期末,把大连建设成为有特色 、高品位、国际性、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和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 二、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商都目标,商贸业要从以“市内”为主转向“市内市外”并举,按照市场运作规则,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整体提升。 商业: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集团,使大连成为他们面向东北、面向东亚、面向世界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的重要支撑点,沟通国内外市场商品流通的集聚中心、配送中心、交易中心、购物中心。 继续推动大连商业向外扩张,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77 页 国经营。 以商品 批发市场、要素市场和配送中心为骨干,传统商业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为基础,以在连的国内外大型知名商业企业集团为支柱,保税、期货、拍卖等高层次市场组织形式为补充,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多业态、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万商云集的商都。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城市商业,依据城市功能区调整和人口迁移的变化,进行大的布局调整和建设。 进一步完善由港湾广场、人民路、中山广场构成的中央商务区。 结合天津街、火车站的改造,高标准地建设以青泥洼桥、胜利广场、天津街为主体的现代商业中心 区,把其建成类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铜锣湾一样的商业区和“黄金街”,实现商业服务档次和水准的大跨越。 改造建设黄河路、新开路、奥林匹克广场共同形成的中部商业区。 加快构建涵盖会展、旅游业在内的以星海湾为中心的新型高级商务区,以西安路、和平广场为中心的面向大众消费的西部商业区和以金三角、华南国际商城为中心的北部大型现代化商业区的建设。 建成 5 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 20 家大型超市(卖场)和仓储式商场, 500 家面向社区的便民连锁店。 现代物流产业:凭借国家粮食储备库、北良粮食码头、商品交易所、大型粮食批发 市场的组合优势,优先发展粮食物流产业。 凭借专业码头、空港、快速陆路运输网,积极推进基础原材料、油品、矿石等生产资料分拨中心的建设和物流产业的发展。 凭借保税区特殊政策,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连开办面向东亚的物流集散基地。 凭借沃尔玛、家乐福、百盛、大商等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批发市场,发展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基地。 健全现代分销网络,强化大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窗口”、“龙头”地位。 三、稳健发展金融业 及时抓住我国逐步开放金融领域和利率市场化的机遇,积极推进多门类、多成份、多功能的银行、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77 页 证券、保险业 的共同发展,完善支持口岸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完善与发展,积极探索储蓄转化为资本的渠道,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对地方建设的支持能力。 积极参与创业板的建设,发展风险投资业。 继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率先将大连建成金融安全区。 紧跟国家金融开放步伐,推动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重点推动外汇调剂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区域支付清算中心、外汇 结算中心的建设,积极争办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区域性金融中心作用。 进一步规范保险业行为,积极开拓新险种,增强偿付能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四、培育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要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大连,面向国内和境外,向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发展。 房地产开发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样性原则,由解决住房拥挤、建设“解困房”为主转向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经济适用的“康居房”为主,适当发展高档住宅,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在大力进行住宅旧区 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住宅新区的开发建设,重点沿快速轨道交通线向主城区北部和东部郊区延伸,建设大型现代化住宅新区,创建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小区,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完善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建立“一级市场统一、二级市场规范、三级市场活跃”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把房地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 第七章 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77 页 “十五”期间,初步完成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投资主体的融合;二是由传统 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高科技、高开放度、高加工度现代工业为主导;三是由传统经营体制为主、优势产品不突出、集中度不够的企业群,转变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国内外著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控制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和污染工业的规模,大力发展石化、交通运输机械、装备机械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环保、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服装、纺织、家具、食品加工业,实现大连工业由原材料、资源性加工为主进一步转向高加工度和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 制造业为主,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 一、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的现代企业群 坚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有进有退,扶优扶强”原则,努力巩固扩大国企改革与脱困成果,加大股权调整和置换,继续抓大放小,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大力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 通过竞争、国有资产变现和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加工业、竞争性行业以及中小企业中退出来,适当降低国有产权的比重,切实解决国有经济领域战线过宽过长的问题,实现具有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整合,提高集中度 ,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 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法人之间共同持股和交叉持股。 积极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吸引公众参股。 大力推行经营者持股、内部员工持股和股份合作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