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与显示性比较优势:一种倒u曲线关系【外文翻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IT)可以用传统贸易理论来解释( Greenaway 和 Milner 1986, Greenaway,, Hine和 Milner 1994, 19953, Tharakan 和 Kerstens 1995, Blanes 和 Martin 2020)。 对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低质量产品),而对于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是在资本密集型产 品上有比较优势。 因此,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前一种类型的国家将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后一种类型的国家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或者根据HO 理论版本的产品要素理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的资本净出口量将会高于其他资本出口国家( Vanek, 1968)。 这里存在着一个假设“在需求方面产品是根据品质认知度来区分商品,而在实际的生产方面,在强大的资本密集度下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Davis, 1995: 205)。 因此我们排除了 VIIT 产品(种类)是在同样的要素比例下生产的。 新国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理论中对比较优势的看法( Ricardian 贸易理论和 HO理论)。 Helpman 和 Krugman (1985)建立了一个产生水平间产业内贸易的模型。 该模型结合了要素禀赋递减成本和产品水平化差异,因此它也被称之为ChamberlinHeckscherOhlin 模型。 Davis(1995)提供了一个 HO Ricardo 框架,给出了产业间与产业内贸易的统一账户,并提出了递减成本并不是产业内贸易所必需的条件。 HO 模型可以解释 VIIT 并且它有一个基础假设,即在不同要素比例情况下生产的商品,预期上我们会发现 VIIT 和显示性比较 优势( RCA)呈正相关, HIIT 和 RCA 呈负相关。 但总的 IIT 与 RCA 却没有呈现预期的迹象,这是因为 IIT 包含了 HIIT 和 VIIT。 Linder 的重叠需求理论认为,产品首先要满足本国市场,然后再出口给需求相似的国家。 根据 Linder( 1961)的假设:收入差异和 IIT 的负相关关系是可以预料的。 这个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 VIIT,低人均收入的欠发达国家专门生产低质量的产品来出口,而高人均收入的发达国家则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出口(同一产品品种)。 所以 Linder 理论提出人均收入差异越大, VIIT 就会越大。 Linder 的理论与 Vernon( 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Vernon的理论把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创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创新阶段是创新国对某一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成熟阶段是通过外商 2 Falvey(1981) explains the simultaneous existence of vertical IIT and interindustry trad。产业内贸易与显示性比较优势:一种倒u曲线关系【外文翻译】(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