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恩波政治复习文字材料(doc88)-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 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 创造性。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观点的分歧 ①二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平行的本原, 一个是物质, 一个是精神。 这就等于说, 世界是不统一的。 一元论主张 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本原, 这就等于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②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其中,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但它所说的“物质”, 特指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但它所说的“物质”, 是指原子等基本粒子;辩证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但它所理解的“物质”, 是指客观实在。 ( 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 原理 ①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并不是指统一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而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 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也必须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统一的物质世界呈现出丰富、 生动、 多样的图景。 恩波教育在线 9 ③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在这种统一中, 事物自己发展自己, 事物的产生 、 存在和发展, 只能用物质自身加以说明。 (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①具体科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譬如, 天体演化的理论证明了宇宙中的天体是统一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是统一的;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 整个物质世界统一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需要哲学的证明。 这是因为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是有限的, 它们只能证明自身所研究的那些领域具有客观实在性。 哲学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哲学还 可以把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 客观实在性。 ③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是一个长期的、 持续的过程。 人类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会愈来愈深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所谓从实际出发, 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 在改造世界中坚持实事求是。 所谓实事求是, 是指找出事物发展规律, 按规律办事。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坚持运动、 变化、 发展的观点, 坚持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为转移。 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经济、 政治、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不能随意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 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和多样性 (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 2)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否认联系的客观 性, 会导致唯心主义。 ( 3)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 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普遍性同时还指一切事物、 现象和过程之内部各要素、 部分、 环节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③事物一方面存在着普遍联系, 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 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 ( 4)联系具有多样性 从大的方面说, 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 联系与系统 (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 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 2)系统论的主要方法论原则。 其一, 整体性原则, 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恩波教育在线 10 械之和。 其二, 动态有序性原则。 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 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 其三, 最优化原则, 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 3)系统由要素构成,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 其一,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没有部分, 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 也无所谓部分。 其二, 整体对部分起支配、 统帅、 决定的作用, 而部分处于被支配、 被决定的地位。 其三, 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 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 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其四, 部分影响整体, 对整体具有反作用。 在特殊情况下, 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 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 4)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地体现了普遍联系这一世界最本质的特征。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系统性是内在统一的, 所以唯物辩证法在坚持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同 时, 也坚持系统的观点。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事物。 我们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作为划分新、 旧事物的标准, 区分新、 旧事物的标准在于该事物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因为:其一,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 规律, 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二,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 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 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其三, 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 得到人民的拥护、 支持。 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需要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一个过程。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 有生必有灭, 无灭必无生。 然而, 旧事物灭亡的同时, 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 前进和发展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由于世界是一个过程, 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 不要 留恋旧事物, 要满腔热情地扶植新事物。 规律及其客观性 (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规律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消灭, 只要条件具备, 它就一定要发生作用。 无论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 都是客观的。 ②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 (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它们互为前提 ①由于规律是客观的, 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消灭, 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 按规律 办事。 ②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一, 在认识世界时, 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透过现象认识、 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 在改造世界时, 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 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 利用其有利作用。 ( 4)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渗透于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内的普遍规律, 即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恩波教育在线 11 现象和本质 ( 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 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 2)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 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①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表现在:其一, 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 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只能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其二, 现象是事物个别的具体的方面, 本质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 其三, 现象是易逝多变的, 本质是相 对稳定的。 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表现在:其一, 现象离不开本质。 任何现象都是由本质决定的, 都是本质的表现。 真象表现着本质 —— 它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 假象也表现着本质 —— 它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着本质。 其二, 本质也离不开现象。 本质不能赤裸裸地存在,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 4)割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会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5)把握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现象和本质存在着对立, 这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现象和本质存在着统一, 这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②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为此, 必须做到:其一, 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实践活动占有大量的丰富的尽可能合乎实际的现象材料。 其二,要对现象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加工, 要“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要善于分辨真象和假象, 不为假象所迷惑。 其三, 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是认识的深化, 但不是认识的结束, 我们还需要在关于事物本质认识的指导下继续研究新的现象, 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 从现象到本质, 再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认识, 是一个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 (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 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 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 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 2)在研究可能性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客观依据, 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加以实现的东西。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 我们不能把可能性误做不可能性。 否则, 我们会放弃必要的努力, 使有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没有变成现实。 在危险面前, 我们也会丧失警惕, 一旦危险发生而手足无措。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把不可能性误做可能性, 否则我们会徒费力气, 劳而无功。 我们还会在并不存在的危险面前杞人忧天, 惶惶不可终日。 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 因而在一定阶段上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又叫非现实的可能性, 是指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 但根据尚未展开, 必要条件尚不具备, 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上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不同于不可能性。 不可能性是指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成现 实的东西, 而抽象的可能性一旦在将来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条件, 就可以转化为现实。 恩波教育在线 12 我们不能把现实的可能性误做抽象的可能性。 否则, 我们就会把今天能够实现的任务推给将来, 这是一种右的错误。 我们也不能把抽象的可能性误做现实的可能性。 否则, 我们就会把将来能够实现的任务勉强放到现在来做, 这是一种“左”的错误。 ③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可能性在质上有好、 坏之分, 我们区分这两种可能性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条件, 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同时也做好另一手准备, 防止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 ④ 要区分可能性的程度。 可能性在量上有大小之别, 或然率或概率即是表示可能性在程度上之大小的公式。 精确地了解可能性之大小, 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 ( 3)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 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 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二者不能混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表现在:其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 可能性离不开现实性, 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 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 其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 方面, 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 这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另一方面, 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 这是现实性向可能性的转化。 ( 4)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我们做工作要从现实出发。 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自觉地发挥主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