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doc62)-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提升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提 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 着力推进服务业市场化,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生活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57 页 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培育信息、科教、中介、社区和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打破行业垄断,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加快电信、金融、铁路、航空和市政公用服务等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 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改革。 对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营利性服务与非营利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别化政策,转换运营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业的效率和水平。 着力建设服务业高地。 鼓励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确立服务业优先发展的地位,推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通过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浙港合作,形成长三角南翼现代物流和国际航运枢纽;通过发展网络增值服务和软件产业,培育国家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基地;通过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大型专 业市场的整合、转型和提升,积极融入国际采购和分销网络,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中心;通过优化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打造文化、休闲、商贸、生态、海洋、红色旅游六大品牌,建设杭州国际休闲旅游等十大旅游区,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服务业发展重点: 壮大提升优势服务业 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 着力创建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57 页 推进金融创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打造文化、生态、海洋、商贸、休闲五大旅游品 牌,做精做特旅游业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及高技术文化企业和基地,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以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为重点,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网络传输与增值并重、软件与系统集成并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扶持发展科教服务业 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 围绕便民利民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 建设现代服务业五大高地 杭州、宁波、温州等 11 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宁波 — 舟山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长三角现代物 流和国际航运枢纽 “数字浙江”及杭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义乌国际商贸城等现代商贸流通中心 杭州国际休闲旅游等十大旅游区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突破。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重点建设国家和省级软件、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努力在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57 页 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培 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加强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为主转变,培育 100 个左右驰名商标,一批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产品品牌,打造品牌大省。 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 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对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实施技术改造的“双千计划”。 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引导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技术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培育壮大一批 科技型中小企业。 实施重要技术标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 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机械、纺织、轻工、电子、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改造,推进贸易、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电子化进程。 依托专业网站,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专业市场融入国际采购分销网络。 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市场信息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促进优势产业、知名品牌快速成长。 四、优化开发格局,统筹区域发展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统筹 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加大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力度。 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57 页 地区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使山区经济和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完善区域空间布局 优化空间发展框架。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 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 重视保护和合理开发浙西南、浙西北丘陵山区与浙东沿海近海海域,形成以主要森林资源和重要江河源头保护区为重点的“绿色屏障”,以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为重点的“蓝色屏障”。 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区划。 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和开发程度,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杭州湾和温台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密集区,以及金衢丽地区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区。 主要任务是优化城镇与产业空间布局,提高整体开发效益。 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和创新功能,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严格限制低水平盲目开发和空间扩张;加快卫星城镇培育,吸纳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的合理转移;构建城市(镇)间生态廊道和绿色开敞空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业优化、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城市群。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57 页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兴工业功能区块,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区,金衢丽地区具有开发前景的低丘缓坡和河谷盆地。 主要任务是实现高起点的规划与 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加快人口的有效集聚,力争形成若干新的产业高地和城市新区。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森林覆盖地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 主要任务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着力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转移,精心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陆域和海岛进行点状式集约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 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 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 建立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管理机制。 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协调各类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提高空间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逐步建立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的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探索重要资源环境的统筹配置机制,完善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推进山海协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以缩小与发达地区居民公共服务差距为目标,加大公共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 强化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扶持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支持欠发达地区培养和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0 页 共 57 页 引进人才。 加强对欠发 达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扶持,提高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 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海岛和贫困山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继续推进百亿帮扶致富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健全社会力量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 形成山海协作新格局。 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机制,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逐步形成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鼓励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开展来料加工,建立出口货源基地;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领域,联合开发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联合进 行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劳务合作和人才开发。 在欠发达地区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项目。 探索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新途径。 因地制宜、特色开发,力争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和环保项目。 坚持教育培训先行,高标准普及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加强转岗转业技能培训。 坚持“内聚外迁”先行,推动区内人口向县城、中心镇和部分河谷盆地集聚,实施“下山避险” 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走“小县大城”发展之路,加快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有序迁移。 坚持生态经济先行,发挥欠发达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三)推进陆海联动,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1 页 共 57 页 加快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和临港工业三大基地建设。 加强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和合理开发,发挥集装箱、油品、煤炭、矿石等专用深水泊位优势,加快建设分工合理、江海相连、通达国际的现代港口物流基地。 实施岙山原油战略储备库、舟山煤炭配送中心、进口液化天然气( LNG)接收中转站等项目,加快建设保障长三角、 辐射全国的战略物资储运基地。 引进大公司和大项目,加快建设石化、能源、船舶、钢铁等规模化、高科技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依靠科技发展海洋产业。 进一步增强海洋国土意识,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创办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涉海研发机构,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基地服务设施。 加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 搞好转产转业渔民培训,大力推动传统渔业向产业化、生态型、高效益的现代渔业转型,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中心渔港和 渔港经济特色区块。 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和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