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涤纶织物镀铜工艺的优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测试设置 在 218千兆赫的频率范围 内。 3 结果与讨论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镀铜形成的 薄金属膜的表面形 态,可能 影响其电气 、 机械和光学性能。 用不同的放大倍率 扫描电镜 扫描的没有镀铜的涤纶织物和铜镀的涤纶织物的照片 如图 ( 1) 所示。 摘自 : J 母校科技 : 母校电子 (2020)20: 33— 38 4 图( 1) :( a) 没有镀铜的 涤纶织物的 电镜 扫描 照片 ( b)涤纶织物的镀铜试样低倍率 扫描照片 ( c) 高放大倍率 的涤纶织物镀铜表面形态 扫面照片 比较几幅图 可发现 , 如图 ( 1) 所示,很明显 经过 化学镀铜 工艺处理和没有经过镀铜工艺处理 相比较 , 涤纶织物 的表面 特征 有 很 明 显 的 改变。 如图( 1b)所示, 涤纶织物镀 层 均匀 ,致密 的 铜颗粒清晰可见,其中用目前化学镀的方法使铜颗粒在纤维表面的 沉积 良好分散 均匀。 如图( 1c)所示, 在高放大倍率下镀铜的均匀度看起 更加的 明显 , 该产品的 放大 图 像 还表明,铜镀 形 成针形铜粒子。 针形颗粒形成的原因可 由 下面的公式 解释 , 众所周知,化学镀铜的反应 公式 可表示为: 222 2COH42C HOHuH C H Ou ( 1) 公式 ( 1) 显示,在碱性溶液中 通过甲醛使 铜离子 变成 到高纯度的金属铜,并 在 同 一时间 释放 出 氢气。 这些原本产生在涤纶织物表面的纳米大小的 球形铜粒子,具有 很 高 的 表面能,并在铜颗粒沉积期间具有强烈倾向去聚合。 随着氢气在摘自 : J 母校科技 : 母校电子 (2020)20: 33— 38 5 界面迅速释放的影响,一些邻近 的 铜颗粒倾向于沿气体总流量 形 成长线。 从而 形成 针形颗粒。 图( 2)能量色散 X射线光谱仪( EDX)的分析 图( 2b) 镀铜的涤纶织物 图( 2a)没有镀铜的涤纶织物 在图 (2a)中对没有镀铜的涤纶织物和铜镀的涤纶织物进行了 能量色散 X射线光谱仪( EDX)分析。 结果表明,镀层内的铜 对织物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这表摘自 : J 母校科技 : 母校电子 (2020)20: 33— 38 6 明通过 改良 化学镀 铜工艺 过程即利用硝酸银做活化剂 代替用氯化钯做活化剂 对涤纶织物进行铜镀有 很好的效果。 在图 (2b)中 观察涤纶面料, 其缺少 强劲的氧气的顶峰 , 仅在化学镀铜 镀 层的散装的最低的限度形成 铜 的 氧化物 Cu0和纯金属。 在能量色散 X射线光谱仪( EDX) 的能谱范围内观察 电镀铜的涤纶织物 发现 其中 没有杂质 ,这进一步显示出 使用化学镀技术改良后能获得 高纯度的电镀 铜 的 效果。 此外, 在 能谱 图 ( 2b) 中 也 没有观察到 基板分子 , 因此应在电镀铜镀层比较厚的地方进行观察。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和能量色散 X射线光谱仪( EDX)对化学镀技术改良后镀铜层的微观结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硝酸银做活化剂来给涤纶织物镀铜 其 效果非常好。 X射线衍射分析 图 ( 3) 显示了 镀铜 涤纶织物样品 的 X射线衍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镀铜涤纶织物 四 个最大 特征峰在 2θ = 176。 、 1。中文--涤纶织物镀铜工艺的优化(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