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度榨季糖市投资报告分析(doc18)-食品饮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考虑后期收储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计划中的第一期收 30 万吨(前提是广西糖价要跌到收储价 3500 一线),那么 06/07 榨季可供应量= 1180万吨的国产糖+ 50 万吨进口糖-( 30 万吨预期收储量) =1200 万吨的可供应量,如果国库未能实现收储国产糖的量,而转为进口糖补库,那么国内供给量可能会相应增加。 当然后期存在的变数也比较多,我们暂按1200 万吨的供给量计算。 (注:供求数据均仅仅指代基本面上的可统计范围内的大概数量。 ) 全国 06/07 榨季食糖消费量展望 06/07 榨季我国食糖产量将创下历史新高, 06/07 榨季整个可供应量也将达到历史的天量,市场能否消化得这一千两百万吨的食糖呢。 下面我们不妨对影响本榨季食 糖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探讨: 首先,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大环境。 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人均购买力加强;而近年来农民的增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将影响到食糖消费。 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必将拉动含糖食品的消费,促进食糖消费。 其次,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 近几个榨季以来食糖平均增长率都在 5%以上。 近年来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用糖量稳定增加,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食糖总体需求。 我国食品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012%,食糖消费的空间相当大。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17 页 第三,替代品给食糖让出部分市场份额。 淀粉糖的优势在于它的物美价廉,但在糖价下跌幅度上千元的 06/07 榨季,淀粉糖的竞争优势已经极大地被削弱;玉米原料的上涨,使得淀粉糖生产成本增加,也在客观上限制了淀粉糖今年的消费量,间接地给食糖让出部分市场。 第四,国家对糖精的限产限销将给食糖让出市场空间。 今年来,国家在糖精限产限销方面工作力度相当大,进一步加强了控制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这将有利于食糖消费的扩大,至少不会大量被糖精挤占。 第五,气候因素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 (WMO)早在年初就预言,二 00七年全球气温将可能打破高温的历史纪录。 今年 的暖冬以及后期的高温气候将使得冷饮等消费时间直接延长,扩大食糖消费。 从上述因素来看, 06/07 榨季食糖消费有着较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淀粉糖的增产是客观的,并且也会随着食糖的价格下跌而下调,以实现销量的目的,产量增加就直接导致销量增加,不会产出了不卖。 因此,过于强调食糖销量因价格下跌而获得巨大的销量份额不现实。 上榨季之所以实现 1070 万吨的销量,超出市场预期几十万吨,主要一个原因还得益于 8 月份的现货恐慌性抛售,促成底部形成,实现百万吨的走量,是牺牲价格得来的。 那么,今年大 增产年,如果没有调低价格吸引销量这样的措施,过早在库存增加期实现价格上行,那么糖价下跌的风险就突然增大。 全年食糖需求量预计实现 7%增幅。 我们综合评估本榨季销量实现平稳增长。 05/06 榨季,全国食糖消费量 1070 万吨;如果食糖消费按照 5%的平均速度增长,则 06/07 榨季的食糖消费将达到 1123 万吨,这两年来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17 页 食糖消费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不止于 5%的速度,业界已有人预言到食糖消费速度估计达到了 78%。 如果我们按照 6%的增速预算, 06/07 榨季的食糖消费将达到 1134 万吨。 而淀粉糖市场和糖精的限产限政策将至少 为食糖让出 3050 万吨的市场空间,乐观估计的话 06/07 榨季的食糖消费能达到 11601180 万吨。 相对应市场整体可供应量来说,会有一、二十万吨的食糖剩余,这对于每个榨季来说都是正常现象。 如果考虑国家收储以及价格下跌的消费弹性因素,我们认为今年的供求情况应该说会是总量平衡,略有结余。 对 06/07 榨季食糖消费量预期保守评估在 1130 万吨,乐观评估在 1180 万吨,综合评估销量为 1150 万吨,同比上榨季增加 80 万吨,增加绝对量很有可能会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供求关系综合评估: 1200 万吨的预期供给 量对应 1150 万吨的预期需求量,仍然有 50 万吨的过剩量。 而考虑到二、三十万吨的食糖正常结转量,过剩量调整为20万吨左右。 但是,假若后期糖价不出现回落下探前期低点即 3500- 3600区域,则国家以 3500 元的底价收不到国内糖,则 30 万吨的预期收储量转为后期工业库存,过剩量调整为 50 万吨,相当于全国一个常规月份的需求。 也就是说,若国家收储的话,不考虑结转量在内,榨季后期将 50万吨的食糖库存压力等待消化。 如图: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1 页 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