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区划技术细则(doc16)-工艺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ln lmNNp m  nlm  ,1 ( 2)线型 线型采用皮尔逊 Ⅲ 型曲线。 ( 3)参数估计方法 采用目估适线法或最小二乘法用计算机适线估计参数。 (三)根据确定的三个参数(均值、 Cv、 Cs)计算出单站 P=2%、5%、 10%、 20%的设计点暴雨值。 填写表 3。 表 3 省( 区、市) 站 小时(分钟)设计暴雨成果表 序号 站名 经度 纬度 频率 P(%) 2 5 10 20 暴雨等值线图法 对于资料较短缺的省(区、市),可以采用全国审查通过的《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全国各省(区、市)水文部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编制了各省的《手册》,现已经把系列延长至 20世纪 90 年代后期或 21 世纪初,《手册》中有 10 分钟、 1 小时、 6 小时、 24 小时最大点雨量均值及变差系数 Cv 等值线图。 在本次设计点暴雨计算时,可以利用其成果 :在规划区域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站,利用 《手册》中已有的暴雨等值线成果,计算出代表站的设计点雨量。 具体做法如下: (一)代表站的选定:选定的代表站要有经、纬度,资料系列较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7 页 共 16 页 长,观测精度符合规范要求,代表站要有一定的数量,在规划区域分布 尽量合理,主要要能反映出规划区内降雨特性的变化; (二)从《 手册 》上查 出代表站的 10 分钟、 1 小时、 6 小时、 24小时时段雨量均值、变差系数 Cv(偏态系数 Cs 与 Cv 的倍比各省《手册》中都有规定),根据 Cv 和 Cs 查出各设计频率下的φ值(《手册》中有相应的表可供查用); (三)按下式计算 其相应频率的设计点暴雨值: )1( PP CvHH  H —— 时段雨量均值; PH —— 设计频率 P 下的设计雨量; P —— 设计频率 P 下查算的  值。 这样可以计算出规划区域内代表站设计频率为 P=2%、 5%、 10%、20%的上述四个时段的设计暴雨,同样填写表 3。 (四)点雨量折算:《手册》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无实测水文资料地区 工程设计洪水计算服务的,在《手册》的编制过程中主要考虑了各地区历史大暴雨及实测极值,勾绘过程中还考虑到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Cv 值作了加大处理,还考虑边界地区与邻省计算成果拼接定线。 利用《手册》中等值线计算出的设计暴雨成果是为工程设计服务的。 而本次降雨区划的一个很重要指标临界雨量是从多次历史山洪灾害中找出的时段面雨量的最小值,两者的适用条件有差异,因而利用《手册》等值线图计算出的各频率设计点暴雨成果应进行必要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8 页 共 16 页 的折算。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1)选择降雨资料条件较好,观测精度符合规范要求的站点,统计该站点 10 分钟、 1 小时、 6 小时、 24 小时年最大时段降雨量系列,按 中的方法对该站直接进行频率计算,求出上述四个时段P=2%、 5%、 10%、 20%设计频率下的设计点雨量; ( 2)利用《手册》中 10 分钟、 1 小时、 6 小时、 24 小时最大点雨量等值线图查出上述代表站的时段降雨量均值、变差系数 Cv 值,按 中的方法计算出该站点的 P=2%、 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