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营销(doc7)-服务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失去份额。 国际速递公司挺进中国 市场 中国国际速递业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九十年代随着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中国速递业务进入了迅速膨胀的时期。 1990 年~ 1999 年间,中国的国际速递业务以年均 17%的速度增长,在这一时期,国际跨国公司也开始向中国速递市场进军。 九十年代,全球最大的四家速递公司 DHL、 TNT、 UPS、 FedEx都在我国设立了分公司,与中国邮政 EMS 展开激烈的竞争。 邮政丧失独霸地位 国内速递业公司发展迅速,速递企业的市场份额从开始时的 5%增长到现在的60%,这对邮政 EMS 是一个不小的冲 击。 八十年代初,中国邮政部门在速递市场中的占有率几乎为 100%,直到 1987 年以前仍保持在 95%以上。 1991 年中国邮政的市场占有率首次低于非邮政部门的企业,随着国际速递公司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邮政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平均每年丢失 4%),目前已降到 40%左右。 从速递业务的增长速度来看, 1990 年~ 1994 年间,中国邮政的国际速递业务量年均增长 35%。 1995 年以后,由于国际速递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邮政速递业务大量分流,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1995 年~ 1999 年间,中国邮政国际速递业务年 均增长率仅为 2%,其中有些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 而在这些年间, DHL、 TNT、 UPS的业务增长速度都在 20%以上。 DHL、 TNT 近几年的业务增长速度已达到 40%左右。 相关行业涉足速递领域 随着邮政专营在中国速递领域被打破,国内相关部门也开始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 大通、中铁外运等一批国内专业运输公司开始涉足国际快递,有些私人企业也开展了国际速递业务。 中国的国际速递市场正在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总之,未来中国速递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无论怎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依靠政府保护 、规范市场的行为将不复存在,它必须和其他企业一样都要在 WTO的框架下进行公平竞争。 因此,中国邮政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尽快理顺各种关系,在入世后的过渡期内,使速递从邮政的地方管理中迅速剥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经营,并要给予速递公司对地方人、财、物方面的管理权力,在企业内部推进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自上而下的完全的企业化管理。 只有这样,邮政速递才能焕发出自身的活力,真正地面向市场,进行自主经营。 其次,要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打破传统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实行真正的 商业化运作。 邮政速递要有自己的经营战略,要重点发展大城市和业务密集地区的速递业务;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手段;逐步调整业务结构,开发新的电子邮政业务,发展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物流配送。 同时,要加大投资,提高速递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优化网络、加快传递速度,依靠技术进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对快件监控管理和查询的能力。 最后,还要加强对外合作,联合一切力量开拓我们的发展空间。 二、市场分析 市场定位及竞争策略: 中国邮政 EMS应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 ——网络建设及政府 政策保护等优势,积极开展信函件、及 500 克以下精细物流的速递业务,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大件速递业务的开展。 在中小城市集中力量开展营销活动,抢占这部分未被其他快递公司染指的空白;在大城市和业务密集地区则花大力气“苦练内功”,以价格与服务来和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并可将在这些地方改革获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中小城市。 两者互相辐射,使得整个速递业务进入良性循环。 从业务上看,营销策略是先集中力量进行函件及精细物流上;从地区上看,则是先集中力量在中小城市进行促销。 在这些业务、地区站稳脚跟后,再逐 步向大宗物流与大城市进行拓展 —— 以小拉大,以中小城市包围大城市。 产品卖点: 由于其本身体制与技术上的原因,价格及速度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质的改变,故在宣传产品卖点 —— 速度(与其他非速递业务比较)的同时,应兼顾可到达性(四通八达的城乡邮路网)及安全性(唯一合法经营 500g以下速递业务的组织)。 顾客分析: 为企业带来 80%的利润的客户往往集中在少数的 20%身上。 大客户:企、事业单位与外贸公司(尤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