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信息范式研究(doc30)-经济学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同一的,完备信息假设保证了这一点。 他指出,作为经济信息的价格是经济行为人在搜寻中获得的,而搜寻信息是有成本的,搜寻信息的成本使得价格的分散性存在。 这意味着行为人获得完备信息的不可能,信息不完备会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1 页 共 25 页 导致价格刚性、价格与商品质量差异。 更重要的,由此引出的推论是,价格机制在市场中的运转有成本 ,完全竞争假设是有缺陷的。 这位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领袖,批评新古典范式的完备信息假设,建议用标准最大化行为假 设来决定人们可能得到多少信息。 上述维克里的工作 , 以及对信息经济学发展作出卓越成就的阿罗1963 年的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涉及到第二个方面:私人信息的相互作用和风险交易。 前已述及,在新古典范式中,经济行为人的私人信息从属于市场价格的公共信息,交易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风险不存在。 在现实经济中,同一商品价格的分散性和交易者数量往往有限,市场竞争不完全,私人信息的相互作用与风险转移重要起来。 维克里的分析,揭示了拍卖活动中,交易者“底细”这一私人信息及其不对称性,私人信息的相互作用和交易者之 间的博弈,决定了拍卖的方式。 阿罗 1960 年代以后的一系列论着,阿克劳夫( Akerlof,1970)关于旧车市场的论文,以及其它经济学家的工作,大大推进和拓展了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的分析,尤其是引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分析,显示了着重由具体交易过程理解经济社会存在方式和特征的信息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和潜力,使不对称或不完备信息问题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新焦点。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2 页 共 25 页 这个新焦点的汇聚,伴随着相关领域的一系列发展: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 1944 年开创的博弈论和预期效用论,纳什 1950 年先驱性的非合作博弈论 , 1960 年代塞尔顿和哈萨尼将博弈论动态化、引入不完备(全)信息,西蒙 1947 年以后关于管理决策行为中的有限理性的论述,以及 1970 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迅速崛起。 这一系列发展,造成了工具性的博弈论 ,非最大化的有限理性基本行为假设,制度分析的交易成本-产权理论,与问题导向的信息经济学的强有力结合,使经济学从价格机制分析向非价格机制分析拓展和深入。 从这时起,个体经济行为人之间的博弈,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的关键作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外部性及其内部化的问题,委托-代理合约与其它经济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效应,对于 新古典范式形成了根本性挑战,真正的从个体出发的微观经济分析才开始名副其实了。 19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经济学信息范式形成。 信息范式形成的标志,是将近二十年来,一大批以最大化效用、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分析经济问题的形式化模型的出现。 这些模型的洞见大大展阔了经济学的视野,是微观经济学的直接深化和广化,促进了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新的新福利经济学、新厂商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发展。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3 页 共 25 页 信息范式的形成,不仅对传统经济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而且提出了新的经济学问题。 例如,经典的经济学三大基本 问题是生产什幺、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建立在新古典范式的基础上。 结合着经济行为人博弈行为的思考,和本章前面关于信息完备假设的六个推论,从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出发,经济行为人如何决策与谁做决策的问题,就不再是无关宏旨的,而是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 因此,经济学基本问题便不再是三个,而是四个。 运用信息范式的大量经济学模型,包括本文讨论的模型,证明了第四个基本问题的至关重要性。 如何决策与谁做决策的问题,不仅关乎私人信息和博弈行为,而且关乎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安排和变迁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合约与激励问题。 在这方面,新制度经济学派作出了贡献。 除了前述科斯的贡献,巴塞尔( Barzel, 1985)将不对称信息与交易成本、剩余占有权的不确定性联系起来的思想很有启发性:交易成本不仅仅是“成本”,它是由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实际产权边界处的“公共领域”,并由之产生对“剩余”占有权的不确定性(转引自 : 汪丁丁 ,1995,第 64 页)。 反过来,信息范式的形成也促进了交易成本-产权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的大量有关文献,特别是涉及产业组织、委托-代理和合约问题的文献,都反映出信息范式的深刻影响。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25 页 三、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分析方法 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 (1)经济行为人最大化效用假设。 这一假设既有对新古典范式的承续,又有对新古典范式的扬弃。 承续与扬弃的关键是区分经济行为人的动机、决策和结果。 动机最大化是公理,不承认这一点就等于除掉了经济学大厦的根基。 西蒙( Simon, 1992)对于支撑新古典理性的主观效用理论的归纳是:作为决策者的经济人, 1. 面临着给定的备择方案集合; 2. 具有每一备择方案实施结果的概率分布知识; 3. 以这种方式最大化给定效用函数的期望值。 他对这种理性的致命批评是,没有考虑经济人的实际决策过程、知识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 西蒙( 1992)提出了接近实际的“有限理性”假说,以替代奥林匹亚山神式的完全理性:1. 假设产生决策备择方案的过程,抛弃备择方案给定的假设; 2. 引入对于备择方案实施结果的估计程序的假设,即假设决策者寻求处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25 页 理不确定性的策略,抛弃决策者掌握实施结果知识的假设; 3. 假设满意策略,代替最大化假设。 我以为,新古典范式理性的合理成份是最大化动机; 不合理成份的要害是信息完备假设,从而漠视了经济人的决策过程,漠视了经济世界的不确定性及其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漠视了经济人决策及其结果在放松信息假设后与动机的偏离。 既然新古典的理性过于乌托邦化,那幺建构新的理解经济人理性的框架就是必要的。 借鉴西蒙的过程理性和知识、计算能力有限性的假说,不妨将经济人的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动机、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可能更清楚地考察理性的内涵,减少不必要的旁逸斜出和无谓争论。 作为心理动机的经济人最大化自身效用,是经济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