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doc21)-工艺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径加大。 架设隔热层 , 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 (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 )的方式。 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 宽度为建筑宽度 B/4 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 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 300 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 小截面的墙 (600)如窗间墙应做成混凝土的。 否则无法砌墙或受压强度不够。 注意:在砖混结构中 (尤其是 3 层及以下 ),可以取消部分横墙,改为轻隔墙,以减轻自重和地震力,减小基础开挖,也方便以后的房间自由分隔,不必每道墙均为砖墙。 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过严,一般工程难以满足,在增设构造柱后可放宽。 8. 重点注意 : (1).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 (整体性 )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 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 大开间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横墙间距。 小进深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高宽比。 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建筑的走廊宽度不计入房间宽度。 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要求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2).雨蓬、阳台、挑沿及挑梁的抗倾覆验算,挑梁入墙长度为 (楼层 )、 2L(屋面 )。 大跨度雨蓬、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 考虑抗扭时,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半。 (3).梁支座处局部承压验算 (尤其是挑梁下 )及梁下梁垫是否需要 (6米以上的屋面梁和 上的楼面梁一般要加 )。 支承在独立砖柱上的梁,不论跨度大小均加梁垫。 与构造柱相连接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0 页 共 20 页 的梁进行局部抗压计算时,宜按砌体抗压强度考虑。 梁垫与现浇梁应分开浇注。 局部承压验算应留有余地。 (4).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应验算构 件的最小配筋率。 (5).较高层高 (5 米以上 )的墙体的高厚比验算 ,不能满足时增加一道圈梁。 (6).楼梯间和门厅阳角的梁支撑长度为 500,并与圈梁连接。 (7).验算长向板或受荷面积较大的板下预制过梁承载力。 (8).跨度超过 6 米的梁下 240 墙应加壁柱或构造柱 ,跨度不宜大于 米,超过时应采取措施。 如梁垫宽小于墙宽,并与外墙皮平 , 以调整集中力的偏心。 (9).当采用井字梁时,梁的自重大于板自重,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计。 周边一般加大截面的边梁或构造柱。 (10).问清配电箱的位置,防止配电箱与洞口 相临,如相临,洞口间墙应大于 360,并验算其强度。 否则应加一大跨度过梁或采用混凝土小墙垛,小墙垛的顶、底部宜加大断面。 严禁电线管沿水平方向埋设在承重墙内。 (11).电线管集中穿板处,板应验算抗剪强度或开洞。 竖向穿梁处应验算梁的抗剪强度。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 实习生刚参加工作时,感觉到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觉得无从下手,而且目前没有相应的书籍可供参考。 本文是作者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砖混结构的设计内容、难点和注意事项,尝试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 本文可使实习生较快上手。 也可供设计人员在交审前自审,和审核人参考,减少差错。 具体内容如下: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 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 (1).预制板的布置 (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 )。 标注预制板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1 页 共 20 页 的块数和类型时 ,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 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 相同类型的 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 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 板缝尽量为 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 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 尽量采用宽板 , 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 现浇板带宽最好≥ 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 )。 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 板缝应大于 60。 整浇层厚 50, 配双向φ 6@250, 混凝土C20。 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 (横墙为主 )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 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 建议使用 PMCAD 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 线的要求。 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 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 SP 板, SP 板 120 厚可做到 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 (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 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 10 的二级钢。 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 200, 间距尽量用 200。 (一般跨度小于 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 )。 跨度小于 2 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 8@200。 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 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 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 一般砖混 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 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 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 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 宜全楼统一编号。 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 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 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 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 (尤其是住宅 )加次梁。 说明分布筋为φ 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 8@200。 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倾斜通过。 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 (包括内墙 上的阳角 )。 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 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 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 10~ 15 米设一10mm 的缝,钢筋不断。 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 卫生间做法可为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2 页 共 20 页 70 厚 +10 高差 (取消垫层 )。 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 L、 T 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并双向双排配筋,附加 45度的 4 根 16 的抗拉筋。 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 PMCAD 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 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 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 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 ~,将板下筋乘以 ~ 的放大系数。 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 支承在外墙上的板的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砖墙产生过大的附加弯距。 一般:板厚 150 时采用φ 10@200;否则用φ 8@200。 PMCAD 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 2. 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3. 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4. 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 PMCAD 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 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 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 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 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 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 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 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 注意圈粱 (包括地基圈梁 )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 坡屋顶为双层圈梁。 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 4 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 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 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 说明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