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四版(ppt170)-经济学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入下降的过程要一直进行到收入 Y下降到均衡水平时为止。 – 计划支出大于实际支出即生产水平时,企业要通过减少存货来满足销售水平。 这种存货的非计划减少引起企业增雇工人,并增加生产,这些行为又增加了 GDP。 这种非计划存货减少和收入增加的过程要一直进行到收入 Y上升到均衡水平时为止。 • 财政政策与乘数 – 政府购买乘数 – 政府税收乘数 • 政府购买增加使计划支出向上移动,这使均衡收入增加。 利率、投资以及 IS曲线 I=I( r) r I S Y S=S( Y) I=S IS • 财政政策如何移动 IS曲线  G Y 计划支出 Y r IS2 IS1 Y1 Y2 r IS曲线的可贷资金解释 • YCG=I 即 S=I • Y C( YT) G = I( r) – 左边表示国民储蓄代表可贷资金的供给,取决 于收入和财政政策。 – 右边表示可贷资金需求取决于利率。 – 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供求均衡 IS曲线的可贷资金解释 r r Y Y r1 r2 r1 r2 S( Y1) S( Y2) Y1 Y2 IS • 注意: IS曲线既不决定收入 Y也不决定利率 r, IS曲线表示在商品与服务市场或可贷资金市场上, Y与 r之间的关系。 二、货币市场与 LM曲线 • LM曲线表示在货币余额市场上产生的利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 LM曲线的材料 M/P r L( r) M / P 收入、货币需求和 LM曲线 r Y L( r) k( Y) M/P=L( r) + k( Y) LM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 LM曲线 r Y LM1 LM2 Y0 r M/P M1/P M2/P r1 r2 r1 r2 • LM曲线表示与实际货币余额市场均衡相一致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结合。 • LM曲线是根据一个既定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画出来的。 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减少则 LM曲线向上移动,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增加则 LM曲线向下移动。 LM曲线的数量方程式解释 • MV=PY • V不变时,货币数量论相当于垂直的 LM曲线 • 如果 V可变时,就可从货币数量论导出向右倾斜的 LM曲线 • 利率提高减少货币需求,持有的每一美元必定要经常更多地使用,以支撑既定的交易量,从而,流通速度必定提高。 MV( r) = PY • MV( r) = PY – 给定 M和 P,利率 r提高,提高 V,提高收入 Y – 给定利率 r和价格 P,货币供给与收入水平同向变动 • 注意: LM曲线本身既不决定收入 Y也不决定利率 r, LM曲线仅仅表示在商品与服务市场市场上, Y与 r之间的关系。 • IS曲线和 LM曲线共同决定了经济的均衡 结论:短期均衡 • Y=C( YT) + I( r) + G IS • M/P=L( r, Y) LM IS LM 均衡收入 均衡利率 Y r LM曲线 流动偏 好理论 总需求 曲线 总供给 曲线 短期波动理论 凯恩斯主 义交叉图 IS曲线 解释短 期经济 波动 IS—LM 模型 总供给 与总需求 曲线 第 11章 总需求 Ⅱ 科学是一种寄生虫:人们的忍耐性越大,越能更好地推动生理学和病理学;而且,从病理学中产生了治疗方法。 1932年是大萧条的谷底,而且,从其腐败的土壤中缓慢地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新课题。 ——保罗 萨缪尔森 ISLM模型分析三个问题 国民收入波动的潜在原因 ISLM模型如何提供一种总需求曲线斜率和位置的理论 20世纪 30年代的大萧条 用 ISLM模型解释波动  财政政策如何使 IS曲线移动并改变短期均衡 政府购买的变动 1. IS曲线向右移动 △ G/(1MPC) Y1 Y2 2. 收入增加 上升 LM IS1 IS2 IS曲线上水平方向的移动等于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中均衡收入的增加,这个量大于 ISLM模型中均衡收入的增加,由于更高利率引起的挤出投资可以解释这种差别。 税收变动 1. IS曲线向右移动 Y1 Y2 上升 LM IS1 IS2 MPCMPCT  1LM 税收既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利率 ,由于较高的利率抑制了投资 ,IS模型中收入的增加小于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中均衡收入的增加 . 货币政策如何使 LM曲线移动并改变短期均衡 LM1 LM2 LM曲线向下移动 收入增加 利率 下降 •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 ,人们在现行利率时所拥有的货币比他们想拥有的多。 因此 ,他们开始把这种额外的货币存入银行或用它购买债券。 利率要一直下降到人们愿意持有中央银行创造的所有额外货币时为止,这就使货币市场移向新的均衡。 较低的利率反过来又影响物品市场。 较低的利率刺激了计划投资,这就增加了投资、生产和收入。 • 上述过程也被称为货币传递机制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 当分析货币或财政政策的任何一种变动时,重要的是要记住:控制这些政策工具的决策者认识到了其他决策者所做的事。 因此,一种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另一种,而且这种相互作用会改变一种政策变动的影响。  中央银行增税的三种效应 1. 保持货币供给不变 增税使 IS曲线左移,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收入减少表明增税引起衰退。 IS1 IS2 LM • 当增税使 IS曲线左移时,中央银行必须减少货币供给,以使利率保持不变。 • 收入的减少要大于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时。 • 中央银行通过保持高利率而加深了衰退 LM1 LM2 IS1 IS2 •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并使 LM曲线向下移动到足以抵消 IS曲线的移动。 • 此时,增税并不会引起衰退,但它使利率大幅度下降。 • 增税与货币扩张的结合改变了经济中的资源配置:较高的税收抑制了消费,而较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 这两种效应正好平衡使收入不变。 LM1 LM2 IS1 IS2  财政政策的影响取决于中央银行所采取的政策:保持货币供给不变 —利率不变 —收入水平不变 当分析一种政策变动时,我们必须作出它对其他政策影响的假设。 作为总需求理论的 ISLM模型 从 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 (回忆:第 9章曾用货币数量论推导过总需求曲线)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财富效应 ——消费需求变化 利率效应 ——投资需求变化 汇率效应 ——静出口变化 在任何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M时,较高的物价水平 P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供给( M/P),使 LM曲线向上移动。 LM( P1) LM( P2) IS 较高的物价 水平使 LM 曲线上移 AD P1 P2 Y1 Y2 什么因素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 • 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 ISLM模型中的收入变动表示为沿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 固定物价水平时 ISLM模型中收入的变动表示为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短期和长期的 ISLM模型 • 在短期中,物价水平 P1,经济的短期均衡是 K点。 在长期中,物价水平调整使经济达到自然增长率。 IS LRAS Y r P Y LRAS AD SRAS1 SRAS2 P1 P2 K C K C ISLM模型 ASAD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的凯恩斯主义方法与古典方法之间的差别 • 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是价格粘性 ——产出可能背离自然率 Y=C( YT) +I( r) +G ( IS方程) • M/P=L( r, Y) ( LM方程) P=P (价格固定) • 为了同时满足 IS和 LM方程, r与 Y必须要调整 • 古典假设是价格完全伸缩 ——产出总是在自然率 Y=C( YT) +I( r) +G ( IS方程) • M/P=L( r, Y) ( LM方程) Y=Y (产出在自然率) • 为了同时满足 IS和 LM方程, r与 p必定要调整 古典假设最好地描述了长期 凯恩斯主义假设最好地描述了短期 大萧条 支出假说:对 IS曲线的冲击 • 消费函数向下移动 • 住房投资大幅度下降 • 许多银行破产 • 财政政策:平衡预算、增税、减少政府支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