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现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doc22)-营销战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好管理,胡乱投资,折腾。 春都集团 当时我们看春都的时候很火爆,老板请我们吃饭,开出七辆奔驰,很风光,就是钱多。 最后亲戚 朋友 500万的投资都当玩,当两毛钱一批就走了,所有的投资都是废的。 而且还不关注市场,后来被双汇挖走了人才,把其销售网络都拉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做成。 他们的饮料设备都是新从国外进的,结果一看干不了,根本都没有用。 所以中国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是死在有钱上,有钱了就糊弄,这种钱投资不到位是因其资源能力太差,组合不起来,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资源承受资本。 那你没资源怎么做资本呢。 没法做。 德隆集团 唐万兴说控股公司实际是战略公司,整个组合起三、四十个战略公司研究产业,他说谁研究出的东西,有两亿利润,能整合一个产业, 我给你上市公司,而且我保证给你融资 20亿,他现在判断中国的产业整合是 10亿、 20亿,这个钱可以把最好的企业买光,在这个产业的高位置,可以产生 2亿的利润,试营利等于是按 10 小结 思考 故事 故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 作者 所有 ) 第 11 页 共 22 页 至 15回报。 你把存量去掉,我给你拿 20亿资金。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拿了资本通道去找资源,不是实际先把钱套了再说。 蓝星公司是把资源整合好后,再到处找通道,自己包装上市,现在很多产业都可以上市。 马兰拉面 马兰拉面本来是兰州人进了北京,办起来玩,结果办成功了,全国弄了几百家店,几千万的利润,在这个系统上嫁接服务是可以成功的。 就研究如何盘活资本 ,因此增加新的资本服务,很快就可以搞成一个系统,而且那个体系已到了每个店每天每笔收入马上可以进来。 在他的办公室计算机可以看到,非常严格的管理体系。 他知道只要有资本在管理体系下可以嫁接出来。 因此资本市场和资源能力的结合现在是很重要的问题,为何我们现在存量资源有一大部分聚合在手中,同时我们说把有价值的资源笼回来,以后的资本市场是有机会的。 中国市场是有机会的,你比别人快一步,看准价值,把资源拿过来就一定取胜,如果连股票都不会找你你肯定就是穷人。 现在中国的市场是大量资本找优秀的资源,如何使资源适合资本市场,就 形成资本市场的互动,如果弄来一大堆烂资源那你也死定了,弄来资源不知道价值何在,你也做不好。 因此中国的兼并、重组解决的实际是资源再造问题。 第三节:资本市场与管理能力的结合 不是有资源就一定可以管好资源。 我们中国的收购兼并,从 86年做的第一担,而且是跟张进夫(音)和蒋义伟(音)弄江菱,江菱就是搞摩托车重组,后来管不住,就互相斗争,得要机械部停止经营, 张进夫(音)干预都没有用。 我们在行政体系管理下和放权让利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维,一种是老板是用行政管理思维管理;第二种是底下的经理被放权让利弄的以为自己是 老板,没有职业概念。 也就是说管的人没有技巧,被管的人没有职业伦理,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翁,很难做大资源的管理。 美国的兼并模式 美国的兼并管理非常漂亮,大公司合并前第一个是研究成本如何节约,把研究院和研究院一合,最后 5000人,变成 1000人,两个亿一合,出来 5个亿和 8个亿的成本,拿出 30%来补偿下岗的人,补完还剩一大块。 剩下最后的问题是人力资源配合的问题,就是干部的重新选配。 可以靠配制的整个过程,人力资源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除了最重要的几个董事长把握,其他都是专业化地评判谁能做得好,谁能做得成,该走的人走 ,该留的留,很快就可以整合完毕。 我上次看了波音的代表,讲波音和麦道合起来怎么整。 两个东西一组合可以省出多少资源,卖出多少东西,算得很清楚,整个公司的竞争力马上上去了。 故事 小结 背景情况 故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 作者 所有 ) 第 12 页 共 22 页 中国沈阳机床的兼并问题 沈阳机床三个厂合并起来就折腾,靠的都是市行贷款的家伙折腾。 据说在兼并的时候,找了一个英国的咨询公司,那个咨询公司说咱们三个厂都一样,最糟的得破产一个,底下就闹,咨询公司不管。 世行说不破产就不给钱,所以破了一个产,重新整合,人家出了一个建议,后来世行说不干就不给你钱。 他就是逼你整合,他这个过程很复杂,要逼着你来做。 管 理如何有效这是很大的问题。 即我们的资源整合后到底有无能力驾驭他,能否通过自己的管理将这个企业提到该提的位置。 企业项目重组的基本流程 我我们投资部是先将项目组合好,项目组上马后我开始投入各式各样的项目预备资金,整个论证过程花 500万是值得,我总体给你上市 公司,和你几个亿的投资相比这个损失小得多。 首先有产业论证人员论证产业情况怎么样,把竞争对手、资源分布都分析完。 给所有项目组的任务是将所有的关打到最后,自己上市,如果能这样做就算你有本事。 给部门评价人的经验,谁把你骗就找谁来承担责任。 产业部 出了问题就找产业部,公司内部互相博弈。 还要设立相应的人,根据项目研究战略,自己也在开各种座谈会,甩开项目组,再论证你的信息的真伪,之后到投资,财务就研究财务结构究竟如何,重组了什么产业,拿到了什么市场。 利润是多少;第三轮就进入了人力资源考察期,看你组合的团队是否有能力驾驭并购公司,有无能力驾驭产业,到底凭什么就你们这几个人可以把这事做成;最后介入第四阶段,局部投资阶段,执委会告你,可以并小的企业试试,你玩一次看你的这帮人会不会操作。 结构的整合最后看有无退出机制,如果退不出来你就死了。 最后告诉你局部控制后再大 规模地投资,进入上市状态,整个项目组的工资待遇全部有质的飞跃。 因此这个过程中其实是一个人力资源整合过程,让你学会管理产业、财务,整个企业市场、营销各式各样产品人才都具备,试完再干。 他们老板的概念是没有能力就别进资本市场,只有我最后判断你有驾驭的资源,我才给你钱重组、并购上市。 最后他的观点是一个项目去花 100至 200万的咨询费,请最好的顾问,再花二、三百万把这个人训一、两年的过程是不吃亏的。 因为这个过程是等于在学一个东西。 其损失最多是四、五百万,否则傻乎乎地给你一个上市公司, 2个亿投进去,一旦完蛋我就死 了。 因此其只是对你驾驭能力的评价过程,这种过程如果不把握,进入资本市场一定带有投机性,死定了。 第四节: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故事 观点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因此我们应该不仅要发现黑马,扶持黑马,还要造就黑马,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产业的整合,完成企业的转型。 观点描述 思考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 作者 所有 ) 第 13 页 共 22 页 中国现在的传统产业在中国范围内进行整合确实出现了瓶颈。 因为中国整个流通、消费方式的思维很多都是不正常的,我们最近在研究旅游业发现了一个怪现象,高速成长的产业没有大家,因为企业没有高利润。 国内的人出去有高利润,大款消费在国内能编出什么东西。 他都明白,所以用不着你的旅行社。 出国去如果设计各种产品引导他,那你也许有机会。 整个国家给你的出国旅游额度很有限,如何将有限的资源不用 杀价竞争的低水平去操作。 找到大款,高消费阶层,你这里面就有大量的机会。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传统产业的时候,很重要的现象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实际不走出国门,不向全球一体化靠拢我们的优势资源是发挥不出来的。 中国改革开放 20年,国家的产业政策、出口贸易有大的失去,我们始终考虑创汇,让所有人不惜成本地创汇,把中国变成了像殖民地原料基地一样。 其实我们没有把握整个国际市场的真正脉络,外贸公司垄断性地拿这个资源,国外的公司我们一无所知,我们没有核心竞争能力。 而加入 WTO后,中国绝对有竞争优势。 修船行业进入新加坡,其成本太大。 一个 新加坡劳动力要带十个外地劳动力,而且这个产业还有污染。 李光耀看完苏州工业园觉得新加坡什么竞争力都没有。 新加坡工业园原来是新加坡占 70%,中国 30%,后来不赚钱,中国控股,变成 70%,结果一下就赚钱。 因为苏州工业园很多都是海外的人,结果吸收海外回归的人已很容易了。 而新加坡要技术没有,要市场没有市场,要资源没有,现在要人都比你强了,新加坡还有什么。 因此新加坡所有的企业在考虑如何进入大陆。 把握住国际产业的转移给中国企业的机遇。 我们看修船看得很清楚,一定要从新加坡往中国大陆转的。 他们到越南、泰国投资 ,劳动力素质非常差,市场的规模非常差都没有戏,谁修船把货送到中国再跑到越南去修。 因此从市场的规模到整个的市场 体系,我们造船工业的基础谁都明白这个产业一定要往大陆转,而转的过程中,中国要走就走到国际去。 我们分析中远分析得很清楚,中远不仅有自己 600条船世界最大的船队,而且有中国最好的修船设施,同时又有全世界的修船体系。 各个国家帮他们自己安排修船,可能就变成一个全球性的虚拟网络体系,比别的修船厂都有更强的优势。 所以我们主张打到新加坡,和新加坡最好的船场合并,这是最佳的思路,最后在新加坡整合成上市公司上市。 去了 之后我们知道,中远作为一个巨大的修船公司,在人家那儿最好的修船公司眼里你是巨人,他不会歧视你。 换句话说中国的产业走出国门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产业不行。 比如中国的西红柿酱到国外并了一些公司,建了一些营销网络,在中国就继续扩张,垄断种植的源头, 1000亩地派一个人管,最后变成全球第二大西红柿酱的能力,把22吨卖给亨氏。 后来老板吸收概念,叫美林证券给其作研究。 把花 35000万美元把美国做除草剂的,在供应商中排名前三位的公司并购过来。 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有生产能量,人家给其做的模型是研究完整的全球销售网络后, 告诉你几个大的产品系统,移到中国来成本有多少。 一算帐就知道这里面有大机会。 而在这种兼并过程中,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都觉得中国有优势,所以帮你兼并。 这就 解决思路 实战案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 作者 所有 ) 第 14 页 共 22 页 是一个竞争实力的较量。 我们现在老在国门里,来料加工,三料一补,那你永远是孙子,是殖民地,不是大公司。 从这个意义讲,整个国际市场的调动,跨国资源的兼并,把我们的水平和全球的资源水平比较是巨大的课题。 我们最近在研究B股市场,发完股票干脆就买国外公司,买后把其并过来,外汇的现金流也是在境外做,最后算回报,你只要清楚项目的价值,一定是有戏的。 因此从现在讲,我们的资本市场 和国际资源的对接也是一个重大的机会。 第五节:资本市场与融资技术的关系 当年给广深铁路当顾问的时候,广深的老板给我们讲他们怎么发 H股的案例。 当时,中国第一轮发 H股等于是把香港股民骗了一把,典型是马钢,弄进了 40亿港币,后来胡乱投资,也不营利。 第二轮第一 家是广深铁路去了,整个方案做得很漂亮。 去路演,路演其实就是推销企业,咱们现在是企业。 推销概念的是麦当劳,麦当劳的概念值钱。 连锁加盟弄一个店,在这儿就可以赚钱,我给你做一个测算就行了。 测算后,来买的人是自己经营,不用说企业的综合素质。 只要概念赚钱就可以,所以麦当劳的老板老是说其 57岁转行,从推销纸杯转到推销概念,自己发了大财,其不仅自己赚钱,而且是全美国创造百万富翁最多的老板。 什么叫推销企业。 就是路演,企业包装好了,要让资本市场认识你,各方面都要谈。 这种推销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高档次的推销。 因为推销企业是很复杂的,需要的技巧很高。 他们跑到香港就碰一鼻子灰,说前期的国有企业,出来怎么骗香港人,怎么坏,没有人认购,香港市场一片低迷,他们就打算退,后来外国同行不干,接着说美国有戏,到美国跟人家大侃垄断,说这个企业垄断所以死挣钱,利润这么高是垄 断挣来了,结果被美国的同行大骂一通说美国最不容垄断,垄断就会出现惰性。 当时也想放弃了,连同行都想放弃了。 后来又到欧洲去,在欧洲讲的主题是改革,整个中国铁路是改革的典范,如何把广深铁路划出来,如何做改革的先锋,把别的企业拿过来干,将来的趋势如何改成什么样的体制。 最后欧洲人信了,认购非常踊跃,认购率就上来了。 后来决定再回美国。 重回美国后,又在美国大侃了一次,大力宣传改革、效率的概念。 又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