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doc18)-心理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造成严重伤害和扭曲,而且会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与行为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负面诱导。 至于个体压力,可从两个方面说明。 一方面是家庭压力。 如夫妻冲突或离异、家庭成员关系失和、代际矛盾冲突、亲属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事故、家庭贫困、本人生病或失恋、失学、失业等等产生的压力。 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认知偏差或思维 方式、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 如有的人贪欲无度,像柳宗元在《传》中讲的一样,名利财色收集于一身,一样也放不下,直至被贪欲的重负压死趴下;有的过份苛求自己完美无瑕,以致在心中形成块垒;有的忧虑过度而常怀杞人之思;有的固执地要为不可为之事;有的僵化地看待人生与社会、因看不破 “ 红尘 ” 而把处处时时都当作困境,等等,形成一种放不下、看不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8 页 共 17 页 破、解不开的 “ 心锁 ” 或精神自缚。 上述三种压力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于企业员工或社会成员,引起如下几类不良的反应。 一是生理反应,如疲劳困乏、胸 憋气闷、头昏脑胀、耳鸣眼花等。 二是心理反应,如焦虑、烦躁、紧张、郁闷、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等。 三是行为反应,如吸烟次数增多,喝酒解愁、无端地发脾气、不关心子女和家人、自杀、杀人等。 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表明,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者往往又相互作用、互相强化。 如具有 a 型行为的人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尽管 a 型行为的人更能承受压力,但在长期压力下形成的过分的抱负与雄心壮志,过重的工作要求和永不满足的成就感,情绪的大起大落易于波动,有闯劲而争强好胜,过分的竞争和变 动不定的敌意,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匆忙感,情绪易怒和恼火不耐烦,超负荷工作而不休息等等,都成为引发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冠心病的重要或主要危险因素。 又如具有 c 型行为的人易发生癌症。 c 型行为的人或由于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或由于行为上过分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谨慎和自信心差;或由于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好屈服于外界权势;或虽然情绪易怒但却不向外发泄而生闷气、焦虑抑郁等等,长此以往,便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内脏器官血流量,形成代谢障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17 页 碍并损伤 dna 的自然 修复过程,使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促使癌症发生。 再如吸烟行为、酗酒行为等也是直接间接与压力反应相关,并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吸烟、酗酒、肥胖有损健康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有人认为 “ 烟是和气草 ” 、 “ 烟是介绍信 ” 、 “ 酒是润滑剂 ” 、 “ 酒是公关的液体炸弹 ” 等等,是将吸烟饮酒作为应对社会人际压力、公关压力、工作压力的手段或武器运用的。 较长时期以来,人们几乎是无酒不成宴、无宴不劝酒,私人宴饮不算,仅公款吃喝每年花费达 1000 亿 2020 亿元,公宴陪酒喝死人的报道屡见不鲜。 我时常在席间听到 “ 哪怕 是农药我也干了。 ” 的酒场表白。 许多朋友告诉我,他们的 “ 豪饮 ” 几乎没有一次是心里愿意的, “ 喝坏了身体,喝坏了胃 ” ,情非所愿,又迫不得已。 古人所谓 “ 酒逢知己千杯少 ” 的境界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往往是 “ 关系不够 (硬 )烟酒来凑 ” 的无奈。 更何况 “ 千杯少 ” 也未必就是好事。 据历史资料记载,李白、陶渊明、辛弃疾等的儿子痴呆,陶渊明临终前已认识子女残疾与自己过度饮酒有关,但悔之为时已晚。 其实,古人也有 “ 借酒浇愁愁更愁 ” 和 “ 酒乱性也 ” 的告诫,不过在现代人的极具功利性的 “ 公关酒 ” 中被淡忘了。 在吞云吐雾和交杯换盏的大鱼大肉中,肥胖行为 也随之大量发生,并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的不良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们的行为习惯是由条件反射建立的动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17 页 力定型而形成的。 因此,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进而保持身心健康,就要从改善这一动力定型所由依赖的条件着手,这样,才能防止 “ 心病 ” 的群体发生 调整压力系统 促进健康幸福 面对由各种过重的压力交互作用而造成的员工心理疾病普遍发生这一 “ 最大问题 ” ,解决之道当然是降压、调压或减负。 我们常说“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 ,这当然不错,但并不是压力越大越好。 心理学研 究证明,压力水平与个体的动力或绩效曲线是一条抛物线,当持续过重的压力使个体无力处理并导致身心受损时,最终的动力或绩效反而大大降低。 只有中等水平的压力才能使员工的动力最大、绩效最高。 所以,当压力尚未达到中等水平时,增加压力会增加动力与绩效;当压力超过中等水平过重时,降压减负反而会增加动力和绩效。 在调整压力以保持心理健康时,具体调增压力还是调减压力,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对那些无所事事、闲得无聊而致倦怠而生的心理疾病,就需要适当加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