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ppt78)-国际贸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的 30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 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  1955年 4月 18日至 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 《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的作为有关国家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基础的十项原则。  2020年 4月 22日至 23日,第二次亚非峰会将在雅加达举行,届时将有亚非 10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与会,共商亚非两大洲在众多领域的合作议题。 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共产党国家,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也相继与中国建交。 这为中国发展与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1952年朝鲜战争期间,斯里兰卡冲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禁运,同中国签订了第一个用橡胶换大米的 5年贸易协定。 此后,双方高层互访不断,并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大米橡胶协定,推动中斯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 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始于 50年代, 1956年中国开始向巴基斯坦提供一般物资和成套项目援助。 双方贸易额在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中长期居于首位。 第二节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一、国民恢复时期 (19501952年 )  1积极发展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  2进口大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需的物资  进口产品主要是生产资料,设备和机电产品, 52年进口 8亿美元。  3组织农副产品及原材料的出口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年 )  1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分别进口 156项和 68项重点建设工程所需技术设备。  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增加了轻纺产品的出口。  拓展了与东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从 1956年起扭转了长期的逆差局面。  当时我国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 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 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50%。  50年代期间,我国还为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我国同亚非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增进了亚非国家同中国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我国保证对港澳地区的供应,积极扩大对港澳出口及经港澳转口贸易,开辟了反封锁、禁运的新战线;我国继 1950年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后,又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和团结其他西方国家工商界及开明人士,以民促官,推动了我国同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以至官方贸易。 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  对外贸易额从急剧增加到大幅度下降后转 为逐步回升。  2 、进口中粮食等生活资料比重大幅度增加,  生产资料比重下降。  贸易伙伴开始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  其是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 出口商品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需求进  行了调整,轻纺产品出口增加较快。  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新中国的对外贸易遭遇了第一次较大的曲折。 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 我国在坚持内地对港澳地区长期稳定供应,积极发展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贸易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打开对西方国家贸易的渠道。 经过努力,我国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日贸易由 50年代的民间贸易转入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 1963年,我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  1964年,我国与法国建交,中法两国政府间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带动西欧掀起了开展对华贸易的热潮。 到 1965年,我国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 1957年的 %上升到 %。  四、十年动乱时期 (19661976年 )  文革前期  1966年, “ 文化大革命 ” 开始,打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遭遇了建国后的第二次曲折。 我国对外贸易自1967年起连续 3年出现停滞和下降。  文革后期  在周总理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与直接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对外贸易从1970年开始逐渐好转。 从 60~70年代,我国又先后从日本、美国和西欧引起了维尼龙生产技术、合成氨工艺、 术、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和彩色显像管生产线,花了 100多亿美元,共引进了 1000多个项目。  70年代前期,国际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我国的变化。 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 《 联合公报 》 ,并在正式建交前先恢复了贸易关系。 之后,我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或使外交关系升格。 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中国与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  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和持续、快速发展,还是在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之后。  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几经曲折中向前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 美元,其中出品 ,进口。 到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发展到 美元,其中出口 ,进口 元。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 80%以上是初级产品,反映中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水平。 “ 一五 ” 计划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直到 70年代,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 50%以上。  对外贸易被看作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 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 14国时,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对外援助的指导原则 被称为国际经济合作领域 “ 独树一帜 ” 的中国援外八项原则,我国对外援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同更多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援助非洲国家的第一批项目迅速建成,对越南的抗美救国斗争给予了全力支援,对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提供援助,受援国由初始阶段的 20个增加到 31个,援助金额增大,成套项目援助有了较大发展。 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后,要求我国提供援助的国家迅速增多,对外援助的规模急剧扩大。   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年底,我国共向 66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帮助其中 38个国家建成 880个成套项目。 在八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对外援助创立了国际经济关系中真诚合作的典范,博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 此间,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被誉为 “ 解放之路 ” 、 “ 南南合作之路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