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与写作讲义(108页)-经济学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形成命题,并把这些命题与事实相对照,去检验命题的真伪,实证主义区分了科学与非科学。 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是相对于规范分析而言的,它除了具有实证主义的含义外,更强调不带价值判断的科学分析。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这一说法,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恰当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证经济命题并提出解 决方案。 哈耶克 :凯恩斯和奈特都认为哈耶克思想混乱,奈特甚至不同意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 经济学的原理和知识 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知识和理论。 那么,如何准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知识。 这至少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经济活动,什么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人类经济活动,古典学派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把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而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及以后的经济学家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认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 ( 2)从哲学角度 看,人类能够建立什么性质的经济学。 按照实在论、唯物论或历史主义的思想,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人类可能建立反映经济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经济理论。 按照怀疑论或实证主义的思想,人类只能凭主观经验去感觉经济活动,而谈不到认识经济活动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因为这些特性本来并不存在于事物本身,理论只能停留在描述经验的低层次。 从当前国际主流的经济学看,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学大致保持一种折中的态度:( 1)按照斯蒂格利茨、沃尔什 2020 年《经济学》(第三版), “经济学研究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 择( choices),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 ”。 而选择涉及取舍( tradeoff)、激励( incentive)、交换( exchange)、信息( information)、分配( distribution)等概念。 ( 2)虽然难以揭示 和表达 经济活动的规律或真理,经济学还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但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家之间的共识多于分歧,现有的经济理论可以足够好地解释和指导人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微观经济活动。 作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从斯密 1776 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计,经济学虽然只 有 200 多年的历史,但经济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芜杂的知识体系。 对于这些知识,熊彼特分为经济学理论(以及各经济学分支)、数学和统计等分析方法、历史知识等三部分,中国过去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现代流行的是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组成部分,但经济学不必分为所谓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从基本原理上看,可以说现代经济学包含一个公理和三个公设。 一个公理 :理性选择或经济人,个人对每种可能性的成本和收益都加以衡量,以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收入、利润、满足)最大化。 斯密第一个系统地分 析了 “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 当然,斯密笔下的经济人形象并不是充分信息的全知的人,相反,诸如面包师、屠夫等芸芸众生只是追逐一己之利,但是在看不见的手的约束或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增进了相互的利益。 我国许多人把中央计划经济及其失败视为人类理性设计的制度不如自发的、市场的制度更有效。 计划经济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吗。 理性是约束条件下的选择,是基于个人利益的选择,是自由的选择。 理性并不是所谓的充分信息、全能全知的最优行为方式,因为这种理性连上帝也没有,即使在经济学假设上似乎也不能如 此定义理性。 三个公设 :偏好的稳定性,稀缺性的资源,既定的技术及制度。 ( 1)偏好的稳定性,经济学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一切个体理性之外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都概括为 “偏好 ”概念。 偏好及其优劣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的范畴,不是经济学关心的问题,经济学家关心的是不同偏好的后果是什么。 ( 2)稀缺性的资源禀赋及成本,把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地理因素等影响个体选择的一切环境因素都概括为 “成本 ”概念,如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生产、(管理和)交易成本。 对于稀缺的经济资源或物品,当然是有比无、先 比后好,多比少好,多样比单一好。 但,稀缺的资源仅指实物及货币资源吗,所谓的精神产品和服务是否计入资源范围。 如果资源稀缺程度有变,对经济人行为有什么影响。 ( 3)既定的技术及制度。 经济学家过去也不太关心技术、制度及其变迁问题,但最近 20 年来,这两个问题分别成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张五常提出了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和三个根本点。 两个基本原理:自私的假设,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利益;需求定律,需求曲线的向右下倾斜。 三个根本点: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利益;需求曲线斜率为负;机会成本。 关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还 有一些经济学家从经济学家如何观察世界、改造社会的层面进行思考,有所谓的经济哲学之说。 果真如此,那么远如休谟、斯密、马克思,今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庶几近之。 如何将经济学的研究结果用一定的文字、体裁和结构表达出来,也需要讲究一定的 论述(叙述)方法。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马克思《资本论》、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等经济学著作都是精心结构之作。 斯密《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共分五篇,其核心是前两篇。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共 11章,顺次分析了分工、分工的原由、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地租。 可以说,本篇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论述的顺序大致按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转换安排的,是一个演绎体系。 第一篇总体上又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论述分工、交换、市场等一般关系,作为分析价值这一核心概念的前导;其次论述价值概念,包括与价值概念直接相关的货币、价格等概念;最后是 对价值概念的三种特殊形态,即工资、利润、地租的展开分析。 但是,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认为,斯密的《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 “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地放在一起的 …… 不齐整的奇妙的创造性理论 ”, “许多地方都欠明晰,全部著作几乎都缺乏条理 ”。 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命题 或模型是对现实的概括和简化。 经济学是一种理论,抽象的理论或命题不等于实际生活,既不能用经济学生搬硬套现实生活,也不能因经济学的抽象性而否定经济学。 ( 2)经济学解释人的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或人对经济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 人对经济资源的占有、配置状况毕竟是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幸福、福利)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够从实证、规范的意义上理解经济(经济学)问题,显然就难以真实正确地理解人生问题,包括人生的其他方面问题。 抛开了经济原则,或不理解经济学原理去谈论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公平等政治、伦理、法律、心理等问题,往往显得孤陋肤浅。 ( 3)人对经济资源的占有、配置状况的经济因素虽然是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幸福、福利)的基本因素,但并不是唯一、有时还不是主要的因素;个人收益最大化虽然是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原则(因素,目标),但不是唯一的原则和所有人的 原则。 因此,要恰当地使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强调个人主义的、收益最大化的理想选择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有其存在的特定区间。 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 1994; 1995; 2020)中提出, “现代大多数人都已经变成无情无义的利益最大化者,大多数人喜欢利益超过德性,喜欢庸俗超过伟大价值。 ”并认为这是 “人类的集体堕落 ”。 是否。 尽管 3 个经济学家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 4 种不同的观点,但不同学科的学者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不出 10 分钟,往往经济学家为同一阵营,而非经济学家为另一阵营。 比经济学家更危险的,往往是一位业 余经济学家。 所谓外国经济学流派,其实他们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以及由此得出的政策结论。 如果全面准确地了解了社会经济事实,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那么许多经济问题的答案就十分简单清晰、一目了然了。 准确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或原理 ,是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传播和增进经济理论的前提。 如关于价值、价格、成本、资本、储蓄、投资、收入、工资、风险、利润、外部性、规模经济、市场有效和市场失灵等概念,以及各种指标的定义和准确性。 如储蓄、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存款与储蓄率。 在宏观 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中,没有用于居民消费的 GDP 为储蓄,即储蓄 =GDP-(投资 +净出口)。 但储蓄并不等于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储蓄存款只是居民将自己的一部分货币收入存在银行。 建议每一个学习经济学的人都读读《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 (阿罗)和 主编的《经济学手册》,以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年鉴》等工具书。 论证方法( 1):提出问题 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科学、实践科学。 经济学研究要从观察、发现经济问题,在经济问 题的基础上,将经济问题转化为经济学问题或提出经济学问题(论题,命题,假说)开始的。 在理论研究中,首先要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明确地描述论题,否则就失去了论证的明确目标。 不同含义的真假(伪)命题、真假问题 :维也纳学派最早提出了真命题和伪命题,最初关注的是真陈述与伪陈述的问题。 在逻辑的意义上,按照卡尔纳普的说明,伪陈述有两类:一是包含一个被认为有意义的词,但在某一特定语言内,包含这个词在内的句子并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陈述,是伪陈述;另一是组成句子的词是有意义的,这些句子在理论上可能是有效或无效的、真的或 伪的,伪陈述就是貌似陈述符合传统语法但并不是陈述,并不断言任何真命题或伪命题,违背了逻辑句法。 进一步地,一个有意义的陈述可以在逻辑或数学的形式上是真实的,但它本身并不是关于事实的命题。 判断逻辑上真伪陈述的标准在于其是否自相矛盾,而判断经验或事实上的真伪命题的标准既包括语法和句法标准,还要看它们如实反映客观情况、能否被经验所证实。 在明确了命题的逻辑真实和事实真实的基础上,波普等人提出了证伪理论等一系列理论,而这种意义上的真陈述或真命题、难题也就成为对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甚至革命性意义的问题。 还有第三种含 义的真伪问题:对具有经验上的真实性的具体社会经济现象的陈述,如关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评价、资产转让与资产流失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学业融资(包括政府补助与银行贷款)问题。 大学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多选择这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当然,对于经验上真实的问题,也必须运用逻辑上严密的句子进行表述,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进一步地,通过对社会经济具体问题的研究,还可以归纳出具有学术上的普遍意义的命题或定理。 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中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中的真实问题,但其学术分析显著不足;比较而言,许多研究人员提出 的命题既无逻辑上的真实,也无经验上的真实。 具有经验上的真实性的许多真问题可能已经在学术上解决了,只有那些尚未解决的真问题、真命题才应当进入研究范围,否则就属于重复劳动。 从广义上看,虽然不具有经验上的真实性(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但具有未来发展上的可能性的问题,以及只是逻辑上真实性的问题也都应当成为研究的对象。 换言之,经验上真实的真问题即使进入了研究范围,它也只是学术研究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上的真问题的一部分。 提出问题的途径 :( 1)归纳。 培根提出,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观察、经验、实验是提出问题、归纳 分析的基础。 ( 2)假说(猜测,假设)。 学习经济学,还要走出图书馆和宿舍,多走(观察、调查、体验),多去工厂、商店、农村、机关,学会观察、发现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特别要学会观察、发现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命题的能力,不能沉湎于黑板上的经济学而不知现实为何物。 要养成对实践、问题上的敏感、锐利和思维、理解上的通达、透彻。 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和掌握以下门类的经济学知识: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社会经济历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一般理论;金融学 、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专门理论;高等数学、统计学、会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实验经济学等基本方法。 1927 年,张秋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薛暮桥等被捕同监。 张秋人每天读书五六个小时,每晚为难友讲述中外革命历史,并问 “怎么还不枪毙(我)。 ”几天后牺牲。 薛暮桥从此养成永不停息的学习研究和社会调查的习惯,生活极为规律,重要的文章一定一口气读完。 狱中三年半,广泛阅读,如威尔士《世界史纲》、王世杰《比较宪法》、布格达诺夫《政治经济学》、河上肇《资本主义经济史》、摩尔根《古代社会》等 书籍。 还应当尽可能理解经济学之外的世界,读读经济学之外的书籍,了解 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以及必要的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因为经济学研究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尽管可能是或者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了解社会,不掌握一些必要、准确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你就难以从事经济学研究。 说的好一点,最多也就写写其他经济学家能够看懂的论文。 提出问题的方式 :下定义。 定义是表述事物的本质的词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主张,一个正确的定义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定义必须明白清楚,不能使用含混的词或概 念来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