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体育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8页)-服务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馆正南北朝向布置,通风采光良好,视野开阔,东面是主入口,有广场作为缓冲空间与城市道路江南路相接;北面为次入口,朝向北边不远处的市民广场,在体育馆与市 民广场之间用尺度适中的小广场连接,小广场一方面可以是市民广场空间的延伸,另一方面解决了北面入口的交通疏散;停车广场则设在两入口广场相交的东北角,方便解决了从入口进出的停车问题;西面为室外泳池,面向 @@,视野开阔,风景 秀美,泳者在水中惬意畅游的同时可观赏淥江的风光。 体育馆四周有环道连通各功能区域,交通组织合理方便,满足通行、消防等需求。 绿化 体育馆周边绿化设计与其建筑相协调,以简洁、明快、大方的绿化衬托其主题建筑,使得建筑的特色更突出。 设计中注重植物的自然特性和时空特性,将馆区周边的绿化与周边相临 的市民广场和 @@风光带绿化空间相结合,形成绿树怀抱、绿意盎然的体育公园,实现体育园林的主旋律。 树种选择以香樟作为体育馆周边绿化的主调树,成片成林种植或环植,登高远眺,体育馆主体建筑都簇拥在绿树丛中,尉为壮观,与绿江风光带的“ 绿色走廊 ” 和市民广场相呼应,使人、自然、建筑得到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总图 表 5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用 地面积 ㎡ 2 总建筑面积 ㎡ 3 其 中:地下建筑面积 ㎡ 1758 4 地上建筑面积 ㎡ 5 基底面积 ㎡ 6190 6 建筑密度 % 7 容积率 8 层数 地下一层地上两层 9 建筑总高度 m 10 停车数量 辆 63 11 绿化率 % 体育馆建设方案 规模及组成 amp。 amp。 体育馆总建筑面积 ㎡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 ,地下建筑面积 1758 ㎡。 层数:地下 1 层,地上 2 层。 建筑物占地面积 6190㎡。 体育馆功能 设计包括三部分: ( 1) 3000 座标准化篮球比赛馆 ( 2)室内 4 泳道游泳训练馆 ( 3) 900 座 8 泳道室外标准游泳池 具体功能构成详见 “ 表 31 体育馆功能面积计算表 ”。 建筑构思理念 在吸纳单一体育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复合型多功能形式,建设集篮球馆、室内、外游泳池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场馆,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设计中大跨度的空间形式和轻钢结构的屋面,既满足各类型场馆的不同功能要求,又丰富了体育馆外部的运动型建筑动感造型。 在内部交通组织上,根据各规范和使用要求,合理设置疏散口 ,并使之各分部互不干扰,达到各功能分区明确;内部交通组织合理、便捷,满足国家体育建筑疏散时间的要求。 ( 1) “ 以人为本 ” 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充分体现人的精神和内涵,流线性的造型强烈地表达运动和体育的姿态和意义,大型的 空间结构拉大了人与建筑尺度上的差异,而且在平面和空间处理中处处体现出为人的活动创造最优条件的主旨,巨大的内部空间尺度,也为营造运动、比赛气氛作前提,以烘托人们 “ 更快、更高、更强 ” 的奥林匹克运动进取精神。 ( 2)以 “ 腾飞 ” 为主题,体现建筑全新的表现,在满足建 筑功能与建筑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在造型设计中充分体现体育建筑的跳跃与腾飞,曲线的动感表现出的多样性、丰富性、奇异性和趣味性,并由之带来建筑的欣赏与城市的色彩,为人们带来无限的建筑遐想,并带来美的享受,以成就其独特的建筑标志性。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结合体育馆面临绿江的地理特点,以蔚蓝的海洋和和暖的阳光来体现体育建筑的非凡。 设计中始终贯穿坚持以 “ 标准国际化、功能多元化、设施产业化、运营市场化、建筑标志化、规划生态化 ” 为指导思想,使之既满足高水平体育竞赛的需要,又能满足广大市民日常健身娱乐和文化体育生 活的需要,与体育馆紧邻的市民广场互为烘托,形成 **市市民健身娱乐的最佳去处 ,成为市内具有标志性的新景点。 设计原则: ( 1) “ 以人为本 ” 的原则; ( 2) 经济、实用性的原则; ( 3) 开放型、多元化的原则; ( 4) 交通组织通畅、合理的原则; ( 5) 高科技性原则; ( 6) 建筑与景观互映的原则。 平面功能布局 本项目包含一个 3000 座的篮球比赛馆、室内四泳道游泳训练馆, 900座(室外露天)、 51m26m 室外游泳池,它们即相对独立,功能分列,又相互共享。 体育馆总建筑面积 ㎡ (含室内游泳训练馆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 ,地下建筑面积 1758 ㎡。 体育馆整体建筑长宽为 78 m63m,建筑总高度 17m,两层设置。 ( 1) 平面布局 篮球比赛馆设在整个体育馆的南部,馆内平面采用三向看台形式,平面分比赛区、观众看台区、辅助用房区,一层为比赛区、辅助用房及消防控制中心等,二层为看台区及辅助用房。 观众经东、南、西三个不同的方向经台阶进入主场看台区,二层设观众休息厅及小卖、服务、卫生间等用房,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于首层进入辅助用房;首层设运动员检录大厅,运动员休息、更 衣、浴厕、水电暖通等公用配套用房,运动员入场口正对主席台,贵宾经贵宾入口进入贵宾休息室,并由贵宾休息室直接进入主席台,观众休息厅下设办公用房、新闻记者用房、办公入口及消防控制室。 ( 2) 比赛区 比赛场由东、南、西三侧环形看台围合而成,场地尺寸为 34m52m, 可根据不同要求布置蓝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场地,场地设折叠式篮球架、活动排球架及预埋式金属挂钩,可作为搭台体操比赛场地,乒乓球比赛时,可满足 3 台同时比赛,也可作为 4 个羽毛球训练场地使用,场地地面采用架空式格栅,上铺双层做法木地板面,在保证不变形 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弹性,场内比赛器械转换,可直接通过场外周边器械器材库出入。 ( 3) 观众看台与席位 固定看台:观众看台主要沿比赛场地长轴南侧方向布置,以争取最佳视觉方位,上部设环形看台,使场地四周均有观众席位,以保证比赛时的赛场气氛。 活动看台:场地北侧设推拉式活动看台 600 席位,在小场地比赛时,活动看台拉出,以增加观众席位。 观众席排距 850,座宽 480,采用模压型式彩色座椅,观众席位数为:固定看台 3000 席,主席台 60 席,裁判台 30 席,活动看台 600 席,观众席位总数为 3690 席。 ( 4) 视线设计 看台 设计视点,前部固定看台及活动看台选在蓝球场边线地板面,环形看台选在蓝球场端线中点地板面,看台升起: C 值以逐排 60 取值,看台最后排阶 高 ≤ 500。 ( 5) 声学 场内顶部及侧墙部位设吸声处理,混响时间拟控制在 ~ 秒之间,中央顶部拟采用环形平板及声体与弧面吸声相组合,以消除声音聚焦的产生,场内喇叭拟置于灯桥下部一定高度均布,以满足电声需要。 室内游泳训练馆半地下布置, 游泳池为 26m13m, 4 泳道设置。 在泳池南面设运动员休息室、男女更衣室、淋浴室和厕卫等配套设施。 游泳馆由东西 向大门进出。 8 泳道游泳池 室外游泳池设置在体育馆主建筑的北面,泳池为 51m26m, 8 泳道设置, 900 席室外坐席。 泳池配套的男女更衣室、淋浴室、厕卫临室内游泳训练馆南面相应设施设置,方便管理和使用。 游泳池的南面紧靠游泳训练馆北墙设置有 900 座席的室外看台,上部设置大型玻璃轻钢屋盖,既与体育馆形成整体又为室外座席避风挡雨。 公用配套用房包括水泵房、变配电室、暖通设备用房等公用设施用房,总面积 600 ㎡ ,布置在室内游泳训练馆南面,地下设置。 从而使公用设施尽量靠近 各负荷中心,减少管线长度和线路损失。 立面造型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采用流线型表现手法体现体育文化精神和力度。 由于各项功能的不同,屋面采取由高到低流畅变化的造型。 游泳池、观众席净高要求较低,而篮球场净高则相对要求较高,通过屋面檐口较大的悬挑并随平面空间变化而起伏呈现出轻盈舒展之感。 屋盖采用大直径钢管组成的单层空间格局,上覆复合型金属屋面,内部结构构件全部裸露 ,做为内部空间营造的一种积极手段,使材料美、技术美、结构美得到充分展现,体育 馆南向主入口桅杆和北面室外游泳池桅杆由大直径钢管及多向弓形拉索组成 ,与屋面钢结构通过钢索连接,成为全馆构图的亮点。 金属屋面檐口轻盈流畅的多重曲线勾勒出极富变化的建筑形体组合,就象一艘张满风帆的航船,静立在充满生气的禄江港湾。 建筑技术 本建筑采用南北向设计,由于该建筑所处地端东面为市民文化广场,南面为江南路,西面为排洪渠,北面为禄江。 周边极为空旷,无遮挡物,故日照充足,采光、通风良好;同时室内配备了机械通风、排气系统,加上建筑物周边广场和人文环境的点缀,为建筑物营造了一个好的内外景观。 室内游泳训练馆由于必须保持恒温,而室内水蒸汽压力相对较大,因而造成馆内及屋 顶结露现象较为普遍,本技术分析中特别考虑这一因素,首先必须对所有实体材料,包括墙体、屋面进行热工计算,以确定所需保温材料的性质和厚度,避免结露产生,玻璃采用双层真空镀膜热反射玻璃,以尽量减少热传递辐度,同时吊顶采用金属打孔板,保证水蒸汽上升并收集屋面结露的水分统一排出。 所有窗插于室内外的钢构件需作保温处理,以避免 “ 冷桥 ” ,并在吊顶与屋面间作通风设施减小水蒸汽浓度。 交通组织 体育馆是大量人流需在短时间内汇集和疏散的场所,为了把大量集中的人流、车流在短时间内安全有序地集散,将贵宾、运动员、内部工作人 员与观众加以区分,将步行人流和车流加以区分,做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因此在安排体育馆的主要交通流线时将车流安排在建筑物的南面体育馆前广场处,也是体育馆的主入口和疏散口,便于车流集散;而人流的主要 集散区域则安排在东面靠市民广场和西面两个方向,北面为次要疏散口。 观众通过东边的市民广场和南面的主入口广场的大楼梯到达二层大平台,继而进入体育馆和游泳训练馆及室外游泳池。 贵宾、运动员及竞赛管理等工作人员的出入口则在一层沿环路设置,做到内外分流。 内部按规范要求分别在不同的部位设置了联系上下服务空间的垂直交通楼梯,满足人 员疏散要求。 游泳训练馆和室外游泳池分别在东、西向,设置了两个疏散口,满足人员疏散要求。 结构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20),澧陵市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 g=)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为 Ⅵ 度。 根据空间功能特点及建筑单体不同的建筑造型,本次研究暂拟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采用网壳结构,金属屋面板, 7 度设防。 给排水 给水 (1)生活给水 1)室外给水 本体育 馆 的给水由 **市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 amp。 amp。 路现有一条 DN400 给水管,另体育路和江南路 各规划一条 DN400给水管。 项目给水 近期从 amp。 amp。 路 DN400 给水管开一 DN300 梯口,远期再从体育路 DN400 给水管开一 DN300 梯口,形成双水源。 室外给水包括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 室内给水包括体育 馆 建筑内用水和室外游泳池用水。 室外明露给水管道须采用聚乙烯发泡管保温,外包塑料防水布,保温层厚度为 30mm。 2)室内给水 室内生活给水管道采用 PPR 管,采用热熔连接或法兰连接; 给水管道安装完毕应进行试压,试验压力 P=。 (2)消防给水 1)室外消防 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 , 消火栓用水量 15L/S,本工程室外给水环管上应设二个以上室外消火栓,均匀布置于本建筑周围 (间距不大于 120m)并设于消防车道旁 ,当火灾发生时可由城市消防车取水进行加压灭火。 2)室内消防 设置消防水池,通过消防水泵加压供水。 水泵房设置于体育中心地下室内,水泵三台,两用一备,自动控制开停。 各层室内均布置消火栓,消火栓用水量 10L/S,最不利点室内消火 栓静水压力不低于 ,消火栓布置原则为任何一点失火时均有二股消火栓的充实水柱到达失火点。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采用 SG24/65 型室内消火栓箱,内配SN65 型室内消火栓一个 , φ19 型直流水枪一支, 25m 衬胶水带一根,消防按钮一个 (能直接启动水泵房的消火栓泵并通知消防控制中心和值班室 )。 根据 《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 ( GB501402020)的要求 , 在每个消防箱内 (底部 )配有 5A 型磷酸胺盐干粉灭火器 2 具。 消防给水管道均采用热镀锌钢管,当管径大于 100mm 时采用卡箍连接, 其余管道采用丝接。 消防给水管安装完后除锈,再刷防锈漆二道。 排水 ( 1) 室内排水 室内排水管采用 UPVC 管,粘接。 排水管道的安装:卫生器具与排水横管、排水横管与排水立管之间相连接时均用顺水三通 ,卫生设施的存水弯及地漏水封深度应大于 50mm。 排水立管与主排水横管连接时用两个 45176。 弯构成 90176。 弯。 排水横支管中,管径为50mm 时坡度为 ,为 75mm 时坡度为 ,为 110mm 时坡度为 ,为 160mm 时为。 检查口距相应楼面为。 排水管上隔层设置伸缩节,穿越楼板处设金属套管。 ( 2) 室外排水 室外排水管采用混凝土管,承插连接。 检查井采用 φ1000mm 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