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心理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两种取向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在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体系等诸多重大问题上尚未达成较一致性的认识。 对于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之间所存在的隔阂及其弊端,一些远见卓识的社会心理学家早已有所洞察,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 1948 年曾用形象的比喻阐述道:社会心理 学的发展进程尤如开凿一条隧道的工程,社会学家在山的这边开凿,心理学家从山的那边挖掘,而他们彼此之间对于对方的进展情况知之甚少,又缺乏共有的指导性 “ 地形图 ” ,因此,究竟何时双方才能够汇合,确实难以预期。 ( Mccall,. amp。 Simmons,.,1982: 8)而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也逐渐认识到,如果只从社会学或心理学单方面而不是共同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去完整地研究社会心理与行为,那么,势必使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走向畸形。 因此,建立一种整合取向的 —— 而非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种亟 待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整合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尝试,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就曾经进行过。 当 时为了改变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分别接受社会学科或心理学科的专业训练并获取相应 学位的状况,美国一些大学设置了独立的社会心理学系科和学位课程。 但是,这种 局面没能维持多久,新设置的系科要么被取消,要么并入原先的社会学系或心理学 系,而单独的学位课程也随之被去除。 整合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努力暂告失败。 ( Mccall,. amp。 Simmons,., 1982: 8) 但是,上述情 况丝毫也不能证明,整合两种研究取向只是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主 观上的一厢情愿。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现今所处的分离状态,既有人们认识方面 的问题,又有学科发展规律的问题和社会实践要求的问题,总之,只是一个时间上 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内社会心理学发展较早的几个国家近年来的情况看,可以说,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之间的整合趋势,正越来越多地从社会心理学家形成的共识 变成为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现实。 在对社会心理学所出现的危机进行反思之后,长期以心理学取向为研究主流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自 20 世纪 70 年 代以来出现了以下方面的重大变化:第一,研究 对象方面改变了原先只重点研究个体、小型群体心理或行为的状况,而同时把大型 群体心理或行为也纳人了研究范围;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由只推崇实验室实验法, 变为既采用实验室实验法,也广泛地运用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跨文化研究法、 问卷法、访谈法等等;第三,面向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趋势增强。 例如,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出现了对于侵犯行为、大众传播与暴力行为、利他行为、爱情 婚姻等社会问题的研究;而应用研究则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医疗、保健、司法过 程、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福利政策等众多领域,并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型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分支。 1984 年出版了奥斯坎普( S. Oskamp)所写的美国第一本《应用 社会心理学著作;第四,理论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出版了一批社会心理学理论专著, 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肖( M. E. Shaw)和康斯坦佐( P. R. Costanzo)的《社会心 理学理论》( 1970 年)、霍兰德( E. P. Hollander)与亨特( . Hunt)的《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贡献》( 1972 年)、霍兰德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 与方法》( 1976 年)、萨哈金( . Sahakian)的《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1982 年)等等。 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晚近发展中,社会学取向的研究正逐渐加强,两种取向之间的结合之势初见端倪。 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恢复建设并曾经一度迅速发展的苏联社会心理学,也同 样存在着两种取向的研究状况。 对此,安德列耶娃曾指出: “ 我们现在实际上有两 种社会心理学:一种主要是同 ‘ 社会学 ’ 问题相联系,另一种主要是同 ‘ 心理学 ’问题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情况同许多国家中形成的 情况相类似。 ” (安德列耶娃, 1984: 19)苏联社会心理学界在社会心理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三种代表性观点,不仅表明了两种取向之间在研究重点范围上的差异,而且也反映出两种取向之间的整合趋势成为苏联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方向。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 “ 群众的心理现象 ” 的科学。 这种看法在社会学家中最为普遍,因而他们更多地注意研究各阶级和其他大型社会团体尤其是集体的心理。 第二种观点在心理学家中最为流行,它认为个性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持这种意见的人,一方面, 以更大的注意力去研究个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在集体中的 地位、个性的类型;另一 方面,他们突出了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人际关系和整个交往体系。 第三种观点认 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心理和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的科学。 “ 自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是非常广泛的,因为社会心理学各学派所研究的问题全部都被列为社会心理学的对象。 ”“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企图借助这种观点将上述两种观点综合起来。 ”“ 看来,这种观点最符合实际上正在形成的研究实践,也就是最符社会实际的需要。 唯其如此,这种观点即使不说已为大家一致接受,至少也是最有根据的。 ” (安德列耶娃, 1984: 1416)安德列耶娃的上述总结评价表明,在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整合问题上,一定数量的苏联社会心理学家不仅已经达成共识而且付诸了实践。 我国的社会心理学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重建以来,经过 20 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逐步发展壮大的局面。 教学与普及工作广泛展开,研究队伍和机构不断扩充,学术组织及活动日益增多,各种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但是,从科研与教学这两个主要领域的情况看,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依然呈现出两种取向并存的状态。 首先,在科研领域,从心理学方向研究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的人,主要是专业心理学者,他们着重致力 于研究个体或小群体方面的微观社会心理层面,如个性品质、需要与动机、社会态度、人际知觉等,多采用实证性方法,成果的量化特征较浓,但对宏观社会心理层面的了解不够;从社会学方向研究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的人,主要是专业社会学者以及其他有关学科的学者专家等,他们研究和调查工作的重点涉及群体心理或宏观社会心理层面,如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时尚、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承受力、集群行为等等,多采用经验性研究方法,成果的社会现实性较强,但对微观社会心理层面疏于关注。 其次,在教学领域,目前社会心理学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主 要是放在社会学系或心理学系。 社会学系学生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较为系统,但对心理学知识的涉及相对较少;相反,心理学系学生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要比对社会学知识的了解更全面、深入。 两种不同的训练及其所形成的素养必然影响受训练者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各有所偏重。 纵观重建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在 最初一些年份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占主要方面的迹象比较明显:首先,出 版的社会心理学教本中,多数都以大部分篇幅论述关于个体社会心理、人际交往心 理和小群体心理方面的内容;其次,在研究课题方面,大部分是关于个性、自我意 识、需要与动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组织心理等微观或中观社会心理层面的研 究。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社会心理学起点的独特性:一是,我国社会 心理学起步晚、底子薄、资料少,因此,在开始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 度上需要吸收国外尤其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引进到消化再到创 新需要一定时间或一段过程;二是,我国的心理学比社会学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因 而存在更多的研究力量和知识积累优势,所以,心理学取向的 社会心理学的比重自 然较大。 第二,在最近一些年份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比重正在加大:首 先,在研究课题方面,关于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念变化、改革进程与社会心理承受力、 社会风气与社会凝聚力、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等宏观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正在增多; 其次,在出版的成果中,对于大型社会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结构的关 系、社会心理与文化背景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关注正在增强。 其主要原因在于:一 是,我国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骤增从而引发社会心 理问题凸显的时期,社会 对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从来没有表现过像现在这样的高 期望,因而,也成为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大有用武之地的时期;二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我国社会学学科在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上都是极其引人注目的。 第三,随着我国的社会心理学从重建之初以翻译介绍国外社会心理学以主的阶 段,朝着在检验、修正国外有关研究的同时逐渐开始自己的研究及其创新的阶段迈 进,许多学者日益认识到,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努力促进心理学取向和社会学 取向之间的有机整合,使社会心理学学科在提高自身科学性的同时又真正地面向社 会,对于我国社会 心理学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而且这 种认识正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有所体现,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某些高校 已经建立了独立的社会心理学系。 总之,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日益加剧,以及社会心理越来越趋于复杂化的态势,需要更具高度综合性学科特征的社会心理学来与之相适应,因此,社会心理学的两 种取向的整合之势不仅是社会实践向社会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心 理学增强自身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综观世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上述结 论正为具体的学科发展实际所日渐证明。 我 们期待着社会心理学不断臻于完善,并 有朝一日最终发展出更具综合性的、更能体现自身学科特征的概念、理论、方法和 学科体系,到那时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把它称作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约的霍桑研究就是社会心理学对工业组织发生影响的例证。 在研究中,梅约发现团体内的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人际关系)是比物质条件更重要的因素。 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因素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梅约也因此被公认为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一)社会生活中的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偏见来自于态度,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包含三个主要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①与认知要素相联系的是刻板印象。 他指人们对于某些团体或阶层所共有的信念。 ②偏见是与情感或评估要素有关的倾向性。 这种对团体或个人的评估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 ③行为成分则体现在歧视上。 对偏见的解释:①团体冲突理论认为:当两个团体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冲突时,他们彼此对对方都有威胁,于 是这两个团体间便产生敌意,并对对方产生负性评价。 因此偏见是社会团体间实际冲突所无法避免的结果。 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就如同人们学会其它社会价值观一样。 偏见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两个因素对偏见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 ①父母的榜样作用:儿童种族偏见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父母与子女间 的种族与道德态度有很高的相关。 父母不需要直接交到小孩便能把这些态度传递给他的子女,因此态度可经由联结、模仿与直接强化而学得。 ②新闻 媒介:新闻媒介是社会学习的另一种潜在来源,比如在美国,少数民族很少受到注意。 新闻媒介的这种导向对儿童偏见的形成发生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儿童从这些新闻媒介中摘取某些线索而加以学习,他们就必然会产生种族偏见。 “权威性人格”的研究。 “权威性人格”的四个特点:①对传统价值观及行为模式的固执;②过度夸大并服从权威者的要求,并认同权威者;③将敌意概化到一般人身上;④具有神秘及迷信心理倾向。 在消除偏见方面发生影响的几个因素 : ①社会化的影响:师长、同伴的教育与影响 ②教育水平:人们 通常认为,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消除偏见。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偏见较少。 ③直接接触:不同团体间的直接接触是消除偏见的有效方法。 (二)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 性别刻板印象:指人们有关男性或女性个人属性的信念与观点。 性别刻板印象有两种: ①性别的文化刻板印象和性别的个人刻板印象:人们所处的文化能为人们提供性别意向。 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及其他大众传播媒介,都在传播着男性化与女性化的信息。 ②透过这些文化因素而使社会对男性与女性形成的不同意像,称为社会的文化刻板印象。 有关性别差 异的理论往往从三个角度出发:生物性影响、学习影响和社会情境影响 西蒙斯在他的《人类性别的进化》一书中陈述了有关性别差异的社会生物学分析,他认为,基因的遗传和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是造成性别差异的真正来源。 1974 年,麦克比和杰克林出版了他们的著名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最后确认性别差异仅存在于四个领域: ①女性的语言能力优于男性 ②男性的数学能力优于女性 ③男性在空间直觉上优于女性 ④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侵犯倾向 三、 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一)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