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制造——破解顺德制造业成功发展之谜doc238)-生产运作(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手术 ” ,对原有 一些机构进行 “ 搬神拆庙 ” ,努力建立一个精干、高效、廉洁、运作有序、行政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几经周折之后,顺德人悟出了一个道理:要防止机构改革 “ 反弹 ” ,就必须把着眼点从单纯精简人员机构转到转变政府职能上来。 而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实践中,他们发现,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政府机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的企业产权制度、端 “ 铁饭碗 ” 的人事用工制度和随意性很大的机构设置方法等密切相联,组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 “ 命运共 同体 ”。 要想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必然会受到来自其他几个方面的阻挠和牵制。 因此,政府机构改革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不能孤军作战,单兵突进,而必须与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其他各项改革结合起来,把它们当作一个 “ 系统工程 ” 来配套进行,整体推进。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现象,说到底是同我们长期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 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其他几项配套改革相比,产权制度改革是最关键、也最根 本的一项。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有的行政体制正是计划经济下企业产权制度的必然产物。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事实很清楚:政府机关里 “ 庙多菩萨多 ” ,主要是因为要管的事多, “ 香火旺 ”。 要想根本上 “ 拆庙搬菩萨 ” ,就非得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把那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企业去管,断了庙里的 “ 香火 ” 才行。 当企业能够管得了、管得好自己的事时,当企业遇到问题习惯于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时,政府机关里的 “ 香火 ” 自然没有那么旺了,那些拆了的 “ 庙 ” 和 “ 菩萨 ” 要想再回来也就很难了 —— 因为它们已经 失去了自己赖以存在的基础。 为此,顺德在实施机构改革的同时,开展了以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为目标的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后,从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到干部任命、分配审批再到生产营销、利润上缴,这些原本都由政府这个 “ 家长 ” 兼 “ 保姆 ” 包下来的事情,现在企业自己就可以全部办妥了,许多没完没了的报告申请、公文旅行都成了历史,政府的 “ 工作压力 ” 自然也就减轻多了。 另一方面,改革前,政府这个 “ 家长 ” 管企业虽然管得很辛苦,但因为管得太多、太死,反而绑住了企业的手脚,弄得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亏的亏,倒的倒,政府反过来又要想办法解 决这些企业的生存问题和职工的吃饭问题。 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政府管得越多,亏损企业越多;而亏损企业越多,政府又不得不管得更多。 当企业摆脱政府附庸的地位,重新成为市场的主体后,其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开始发挥作用,逐步走上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轨道。 转制后的企业就像一台加足了油自我运转的机器,在市场上如鱼得水,越转越有生机和活力,根本不需要政府操那么多心。 转制后,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变成了市场的主体,许多事情,政府不用再管。 旧体制下的构设置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 反弹 ” 的压力自然也就小了。 顺德市的经 济总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县级市中名列前茅,为什么其 “ 小政府、大社会 ” 的格局能连续多年保持下来,而不出现 “ 反弹 ” 呢。 这主要是因为顺德实行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如果不将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而是一味追求机构和人员的精减,其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改革出现 “ 反弹 ” 在所难免。 关于顺德机构改革 “ 无反弹 ” 的原因,有人还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 减肥 ” 后的 “ 瘦身效果 ” 让人对以往不堪回首。 也就是说,如今在顺德,机构改革先人一步的良性效应正在显现,而这,又促进了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巩固。 诚如顺德人所言:早改革,早主 动。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变革后的行政体制极富生命力。 而挟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决不会轻易逆潮流而动。 顺德市的机构改革始于 1992 年。 改革后,全市 51 个党政机构精简至 29 个,机关人员由 1200 人压缩到 900 人。 政府机关通过推行 “ 规范、依法、廉洁、透明、高效、服务 ” 等六大行政,初步健立起了全新的行政管理体系。 在顺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经济有效增长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健康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已初步形成,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显 著提高。 顺德党政机构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把这项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把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同时,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农村管理体制和公安体制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由于改革配套,重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 顺德的经验再一次证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府彻底转变职能,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职能的转变,有赖于大力改革政府机构。 而机构改革一定要按市场经济要求办事,跳出 “ 膨胀、精简 、再膨胀 ” 的怪圈。 顺德在深化机构改革的同时,还就如何实行统一领导和党政分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革企业领导制度和人事干部制度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改革正在逐步深化。 营造环境,促进发展 1999 年 7 月,时任市长的现顺德市委书记冯润胜在他的办公室先后两次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历时 3 个小时,电话只响过两三次。 记者对市长如此 “ 得闲 ” 十分疑惑,冯润胜解释说,其实过去他也一样忙得晕头转向,进了办公室,几乎都是谈项目、谈资金,没完没了;回到家,追来的电话还是谈项目、谈资金、谈减免税。 他说,现在情形不同 了,电话减少 2/3 ,上门找的减少八九成,双休日可以陪陪家人,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扳着指头数了这一连串的 “ 少了 ” ,他不无幽默地自喻是 “ 潇洒市长 ”。 变化,缘于 1993 年开始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从政企不分,转变为政府干政府的事,企业干企业的事。 “ 社会的事政府管,企业的事股东理,全局大事党委定 ” ,可以说是顺德今天现实的写照。 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以控股、参股的形式,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局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所有政府官员名片上再也没有 “ 董事长 ” 、 “ 总经理 ” 的头衔;组织部不 再给企业定级,不再任命厂长经理,谁的本事是大是小,全凭市场去考验。 市长摆脱了商务困扰,是不是就可以闲下来呢。 冯润胜说,作为市长,他的目标是要为顺德人民营造三大环境,即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康长寿的生活环境。 首先是营造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是顺德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经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更需要领导班子团结,坚持大事讲原则,讲党性,小事讲谅解,讲友谊。 要坚持一切向前看的观点,不刮风、不争论、不埋怨,不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休。 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 者,教育失误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追究诬告者,形成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通力合作的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文明服务,在全市形成一个 “ 创业兴家在顺德 ” 的氛围。 其次是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政府要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今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要起到市场提供、市场维护、市场服务的作用,在依法行政上作文章。 要统一政策,所有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 要开放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办好社会各项事业。 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是效率之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 但毋庸讳言,旧的行政体制对权力的滥用缺乏有 效约束,使 “ 为官掌权,以权谋私 ” 成为可能,这既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导致了人们 “ 官念 ” 的畸变。 顺德的机构改革正是引导公平竞争,从体制上铲除滥用权力和腐败,还“ 官念 ” 和权力以本来面目。 而欲树立全社会的公正公平,必须先从政府自身行政行为的公正公平做起,因为,己不正,焉能正人。 顺德人深谙此道。 机构改革后,他们首先把政府机关的办事规矩概括为 “ 六个行政 ” ,其中的规范行政,依法行政、廉洁行政和透明行政,皆是身体力行倡导公正的义无反顾之举。 摆正了自身的行政方式,顺德市政府便开始着力营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如 今顺德对境内所有企业,一律实行 “ 国民待遇 ” ,没有任何一家享受与众不同的 “ 优惠 ” 和特权。 值得一提的是,顺德市行政部门的直属企业,早些年就已完全 “ 脱钩 ” ,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为建立市场新秩序率先垂范。 在顺德,政府投资 100 万元以上的公共事业建设工程和 50 万元以上的装修工程,也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承建。 第三是营造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 在硬环境方面,要加快城乡改貌工程,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在软环境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遵纪守法、好学上进、健康文娱、安全有序的文明 新风,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 快人快语的冯润胜历数了在顺德逐渐成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几大机制:多元化投资机制、经济有效增长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 他说,顺德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已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多修了几条路,多建了几座桥,更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高。 正是这可贵的求 “ 质 ” ,使顺德在龙争虎斗的珠三角中乘势而上。 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目前困扰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和金融风险,在这里并没有出现。 因为顺德政府职能中,早已没有了直接管理企业这一条。 这就迫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量力而行,追求有效增长,避免 了以往在 “ 投资饥渴症 ” 驱使下不讲效益的 “ 血染的风采 ”。 在社会发展质量方面,改革后找准了自身角色和主攻方向的顺德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大展拳脚。 如今,顺德的大部分职工已经进人了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系统,社会治安也得到了全面加强,人们更有安全感,这里伤害外商的恶性案件极少发生。 因而被外商称为 “ 安全岛 ”。 过去无暇顾及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领导的加强,如今得到超前的发展。 近些年市里投下巨资,使交通设施能适应今后 5 ~ 10 年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在沿 105 国道进入顺德境内,宛如走在一条 “ 绿色长廊 ” 和 “ 经济走廊 ” ;高标准双向八车道、与之配套的绿化带和绿化公园、路两旁林立的工业区。 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初,顺德境内的国道拥挤不堪,曾被讽为 “ 大停车场 ”。 在城市发展质量方面,顺德人响亮喊出了 “ 从农业县到绿色市 ” 的口号,着力营造健康长寿的生活环境。 目前,一项规模庞大的 “ 青山、碧水、蓝天、绿地 ” 综合治理工程已经全面启动,绿色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颜色:绿的山,绿的水,绿的树,甚至绿的公交车、的士车身。 经济发展有序,社会稳定繁荣,生活健康舒适,这样的城市,应该称得 上是一个成熟的城市。 而缔造了这一理想之城的政府,无疑是一个成熟的政府。 而成熟的政府体制是规范的,不会说变就变。 “ 会展 ” 促进产业国际化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一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区域经济体系中,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现代会展活动不仅具有一般的信息传递和调节供需的功能,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重组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1997 年 6 月,顺德人带上 10 余年积攒下来的光荣与梦想,以顺德名优产品(北京)博览会的名义,在首都北京推销自己。 在 北京展览馆的大厅里,人们全方位、近距离地领略了顺德人的 “ 可怕 ”。 2020 年 10 月,首届 “ 中国顺德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 ” 在顺德举办,并抛出新的发展理念,要把顺德打造成 “ 全球交易平台 ”。 核心内容是 “ 交易 ” ,主题是构建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外国家电产品进军国内市场以及国内厂商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商业平台。 顺德市政府斥资 3000 万元,用于兴建展馆、宣传推介等,以会展经济为手段,将顺德人构建 “ 全球交易平台 ” 、打造国际家电基地的梦想开始变成行动。 顺德家用电器博览会的一个前所未有的特色,就是家电制造商、经 销商和配件商 “ 三商齐聚 ”。 国内三大零售巨头北京国美、南京苏宁、山东三联均到会参展。 国际买家阵容包括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德国最大的零售商锦美公司、德国最大的五金及家庭电器的邮购公司崇邦、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翠丰集团等。 在制造商方面,参会的世界 500 强有十多家,如松下、日立、东芝、惠而浦、西门子、三星、飞利浦等都来了。 顺德市委书记冯润胜说: “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顺德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全面检测和提升我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推介顺德作为 ‘ 家电之都 ’ 、 ‘ 家电名城 ’ 的形象,为我市会展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铺路搭桥,并通 过会展经济进一步培育顺德家电产业国际化的条件。 ” 从顺德的产业格局看,全球交易平台无疑是名副其实,由顺德市来举办家用电器博览会是实至名归。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顺德的工业优势突出,支柱产业明显,家电制造业迅速崛起。 这里云集着中国为数众多的家电企业和家电名牌产品,共有大大小小的家电企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