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概论(ppt23)-品质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方式从事生产,达到“高质量、低成本”的经营 目标;质量要讲效益,要创造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质量 管理不仅是一种职能,一种方法,而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根本内容 ● 日本人早已将 TQC同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日本金田数正教授在 《 现代管理科学丛书 》 著作中,把质量管理称为是“经营技术基础之一”;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 在其 《 质量管理入门 》 中高度概括地指出: TQC是经营的一种思想革命,是新的经营 哲学。 他们认为: TQC是一门在经营诸要素中,特别重视质量的管理学说;是即使企 业赢利也必须以造福社会(用户满意)为前提的新的经营哲学。 因此,强调 TQC的整体性、全面性,他们不是把 TQC看作一项专业管理,而是看 作紧密围绕经营目标(质量、利润、产量、交货期、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和社会效益 等进行综合管理的理论和模式。 11 五 ISO9000现象的出现 1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及 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2 ISO9000的产生与发展 3 ISO9000现象 4 ISO9000浪潮对企业的益处 12 1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及 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 成立于 1947年 ● 由 90多个国家级团体参加的国际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民间性质的标准化机构(非政 府组织),我国于 1978年成为 ISO正式成员 ● 宗旨: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的交流与互助,并扩 大在文化、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 ● 主要活动:与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紧密配合制定全球协调一致的 ISO国际标准 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 报导国际标准化的交流情况,同其它国际性组织合作研究标准化有关问题 ● 组织: ISO按专业性质设定技术委员会( TC)负责起草各种标准 各 TC又根据工作需要设若干分技术委员会( SC)和工作组( WG) TC和 SC的成员分类 ● ISO/TC176——1979年成立的技术委员会,称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 组织: 42个 p成员, 21个 O成员 下设 3个分技术委员会 SC和 10个 WG ﹡ 工作范围:覆盖了国际贸易中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质保要求的 80%——90% ﹡ 在 ISO发布的 7000多个国际标准中仅 88年一年。 TC176制定 ISO9000族系列标准占全 年标准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P成员 ——参加成员(参与技术工作) O成员 ——观察成员(不参与技术工作但可了解作情况和获取有关信息资料) 13 2 ISO9000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为了满足商业和工业的使用要求以及国防工业 的需求,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分别在质 量体系领域制定了国家标准或多国标准。 这些 标准尽管在传统上有某些历史性的共同点,但 在细节上存在许多差异。 在名词术语方面也存 在不一致甚至混乱的现象,不能广泛的应用于 国际贸易。 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不得不付出巨 大的努力去满足合同中形形色色的质量体系要 求。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各国的 迫切要求 1987版 ISO9000系列标准 1994版 ISO9000系列标准 2020版 ISO9000系列标准 14 1987版 ISO9000族标准 ISO——TC176先后用了五年时间在总结各国质量保证经验的基础上, ISO8402〈 质量 ——术语 〉 国际标准; ISO9000、 900 900900 9004五个国际标准,统称为。质量管理概论(ppt23)-品质管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入的 3%),又注重适用技术的 “ 好用 ”。 调查消费市场(产品类型) 调查使用环境(地区、电力等) 全面分析市场(超前技术等) “ 适用性,满足消费者需求 ” 获得 “ 货币投票 ” ; 彩电份额曾占国内市场 47% 二、 产品 (product) ISO8402关于 “ 产品 ” 术语的定义是: 产品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对产品定义的说明 1. 产品包括硬件产品 、 软件产品 、
包含一套专门的组织机构,具备了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以及规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各项程序和活动。 因此质量体系是一个组织落实有物质保障和有具体工作内容的有机整体。 质量体系按体系目的可分为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两类,企业在非合同环境下,只建有质量管理体系;在合同环境下,企业应建有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 指企业内部建立的
、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管理与经济学院制作 上一页 下一页 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质量环 营销和市场调研 产品设计和开发 过程策划和开发 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或再生利用 售后 采购 技术支持与服务 生产或服务提供 安装和投入运行 验证 销售和分发 包装和贮存 质量环 产品 一般的寿命周期阶段 管理与经济学院制作 上一页 下一页 质量职能 1. 设计试制过程 2. 生产制造过程 3. 辅助
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社会进步要求。 1961 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 的概念。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上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日本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有所发展。
1969 年, IBM 以 72 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 9亿美元的净收益,当之无愧地取得了龙头老大的地位,并以 70%的市场占有率垄断了美国大型计算机市场。 1985年,IBM个人计算机占据了工商界市场 80%的份额。 在 IBM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 IBM的 高层决策者们沉迷于已经质量管理案例 第 5 页 共 10 页 取得的成绩 ,对于新的富有巨大魅力的行业领域 —— 个人电脑却视而不见,
没有正式的(或系统的)方法满足或实施规定的事项(或要求)。 即过程尚未正式建立。 判定依据: 针对所要求的事项没有或缺乏采用了正式的或系统方法的证据;没有证据显示实施的结果;结果不好或未达到预期的结果。 偶尔存在的方法不能作为过程建立的判断依据。 等级 1: 五个等级在评价运作成熟水平的内涵(一) 代表的运作水平: 具有针对要求事项的反映式(或应对)的方法。 即过程已建立,并初步实施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