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理念(ppt32)-品质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工的责任,包括制造、研发、服务、销售等各部门以及企业的领导,全体员工都应被要求参与质量改进活动。 质量成本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质量的提高往往要以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管理等成本的追加为代价,这最终会抵消质量提高所带来的利润优势。 特别是当产品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使竞争者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如何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 质量成本 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必须保证质量;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耗费,赢得利润,企业又不能盲目地提高质量。 质量也应把握一个合理的“度”,以寻求顾客与企业双方利益的满足。 这才是质量管理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第一,寻求顾客满足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质量工作必须始终以顾客需要为根本,质量水平也应以达到顾客期望的质量为最低界限。 同时,应当明确,质量只有能被顾客所认知和接受时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效质量或不必要质量。 所谓无效质量是产品质量完全或部分与顾客需要发生背离,从而不能为顾客所接受;这实际上是质量传递的失效; 而不必要质量则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虽然它也可能实现顾客的需要,但要以失去后续提高质量的潜力为代价。 无效质量和不必要质量共同导致了企业产品的质量过剩,它意味着成本的损失和浪费,是“合理质量”所不容许的。 第三,寻求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 在科学技术与竞争的驱动下,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开发周期和寿命周期日趋缩短,这也增强了追求 “ 合理质量 ” 的迫切性。 一方面竞争呼唤高质量的产品,而耐用性是质量的重要标志。 企业在 “ 以质取胜 ” 观念的引导下,不惜花费大量的投入,研究开发质量高、耐用性强的产品。 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使消费者的品味不停地转换,最终将使高耐用性的产品在市场上过早地淘汰,而企业在提高产品耐用性 (即质量 )方面的高成本支出得不到相应的高回报,不可避免地会蒙受损失。质量理念(ppt32)-品质管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优越 —— 企业文化重组 • 每一员工都在寻求提高质量的途径。 • 始终如一地面向客户并最大限度地优化从供应商到客户这一流程中所有重要程序。 • 产品的 35%都优于竞争要求。 • 次品率低于 100ppm, 废品率返工率都低于 %。 • 生产过程极为稳定, Cpk通常为 2。 只有约 13%的企业 处于这一层次 SAIC 序号: ZB06 页次: 24 日期: 质量理念培训 产品质量保证手段废
如果我们将六西格玛改进活动比作是指导农民进行精耕细作实现稳产高产的有效方法的话,那六西格玛改进则是教你在选种阶段就进行优化,使种子优良,抗干旱、抗病虫,低成本、高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产高产,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 如果对产品 /流程进行了六西格玛设计那六西格玛改进工作量将会大大减少。 当然六西格玛也不是全新发明,六西格玛设计所用的方法大都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论的产生背景 二、质量竞争力 1 质量竞争力的含义 质量竞争力( Quality Competence)是比竞争者更具卓越质量的核心能力。 企业质量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的环境中,为顾客创造出比竞争者更具魅力、更高信誉、更具价值、更难超越的卓越质 量的核心能力。 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在: 1)、通过开发企业的独特能力,使企业给顾客带来特殊的利益和独有的技能与技术。 2)
验文件中应有详细的论述和明确的规定,对检验人员,需做的是抽样、检查、比较和判断。 如图 23 所示。 抽样 全检 比较 判断 检查批 样本 不合格数 批合格判断 Ac, Re 图 2 – 3 抽样检验 逐批检查后的处置:判为合格的该整批接收。 若为不合格批,一般采取拒收。 拒收的不合格批可以进行全检,将不合格品进行返工或返修,再次提交检查。 再次提交的检查批,是使用正常还是加严,视情况而定。
合格品 不合格品。 二、检验状态的标识与管理 根据检验的四种状态 , 划出四个区域 ,分别存放不同检验状态的物品 检验状态的标识总是与物品在一起 , 可采用标记 、 标签 、 印章 、 合格证等方式。 标识中明确:物品名称 、 型号规格 、 生产日期 、 人厂入库日期和数量 、 检验人员姓名及编号 、 检验时间 、 检验结论等 三、不合格品管理 1. 不合格品的分类 : 废品 次品 返修品
(引出 ) 到 2020年底出厂合格率达 100% 系统管理 (引出 ) 2020年底通过 ISO9000族审核认证 顾客满意 (引出 ) 顾客投诉率低到1% 2. 组织的现状及未来的需求。 (不能高不能低 ) 3. 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需要。 (协调、引导、相适应 ) 4. 管理评审的结果。 考虑其结果针对问题点制定质量目标,就能使质量目标更有针对性,其实现后也就可以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更好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