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tqm(doc36)-品质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人员准备 迎接现场检查的人员准备,应分公司(总厂)和车间(分厂)两级进行。 公司(总厂)应负责选定陪同人员和发言人,人员一经选定即不再变动,检查时必须在场,企业其他工作应为检查 工作让路。 对选定人员,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培训,使人员应掌握接受检查的必备条件和应掌握的信息,以及注意事项。 为了搞好人员培训,质管部门应编写 “ 培训提纲 ”。 各车间(分厂)应对本车间(分厂)、班组迎检人员和参加迎检的工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参照公司(总厂)的培训提纲和学习手册。 为了搞好企业所有迎检人员的学习,企业质管部门应编写《质量体系认证学习手册》 ,提供各部门学习使用。 由于认证机构现场检查时,对如何实施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贯彻体系文件等会提出很多问题,如问不同岗位人员如何实施质 量方针的,因而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迎检人员应对回答如何贯彻实施质量方针作好充分准备。 ( 3)成立迎检组织机构 为了使企业迎检工作能作到有条不紊地进行,企业应成立迎接现场检查的组织机构,一般设立迎检办公室或迎检领导组,下设接待组和业务组。 接待组主要负责认证机构审核人员的生活食宿、交通车辆和审核人员车票或机票等工作。 业务组负责组织各部门的培同人员和发言人参加认证机构召开的各种会议,接受检查,掌握检查中发生的不合格信息,及时向企业主管领导汇报和采取措施等。 ( 4)编制迎检计划 认证机构到申 请体系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的一周到十天前,应正式提出现场检查计划。 该计划应明确提出去企业检查的审核人员,以及他们的简历、审核人员分组和各组活动的日程安排,安排要具体到小时。 认证企业在接到认证机构提交的现场检查计划后,质管部门应针对计划的安排编制企业的迎检计划。 迎接计划应包括日期、时间、审核的要素和部门、发言人、参加人员、需准备的资料、检查活动的地点等。 迎检计划编好后,应印发企业领导、迎检办公室(含接待组和业务组)以及各部门。 各部门应根据 “ 迎检计划 ” 的安排作好迎检的准备工作。 6.接受现场检查,及时 反馈信息 1. 组织人员参加首次会议 认证机构来企业第一项活动就是召开首次会议。 企业质管部门应明确规定参加首次会议的人员,并作好参加会议的组织工作。 首次会议上企业最高领导者应致欢迎词;参加会议的人员应作到准时不迟到,开会时遵守会议纪律,从而展示企业严肃的工作作风。 2. 接受检查,作好介绍 在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去各部门检查时,企业指定的发言人和陪同人应根据审核人员所提问题作好介绍,提供所需资料。 介绍情况是否全面并符合所提问题,资料是否提供齐全,对能否产生不合格项关系重大,因而应重视并作好这项工作。 3. 掌握检查中发生的信 息,及时反馈 在审核人员进行检查过程中,迎检的领导组或迎检办公室每天下班前应召集陪同人员开会,汇报当天检查情况,特别有可能发生不合格项时应及时汇报,以便向审核人员提供新的资料并进一步说明情况,使审核人员根据新情况和新的资料重新判定,力争不产生重大不合格项。 4. 组织参加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是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向认证企业汇报现场检查情况的会议,会上除报告检查中发生的不合格项外,还要提出体系认证是否通过的初步意见。 认证企业质管部门应明确规定参加末次会议的人员,并作好参加会议的组织工作,使参加会议人员能准时到 会并使会议能顺利召开。 7.对不符合项组织整改 由于质量体系包括的质量活动,牵涉的面广,涉及的人多,现场检查不可能不发生不符合项。 对发生的不符合项,能立即整改的,力争在检查结束前整改完成,并向审核人员提供整改后的情况;当不符合项不能立即整改时,认证企业应制订不符合项整改计划,并将计划在检查完成时提供给审核人员,以便作为审核人员判定认证能否通过的依据。 当发生的不符合项对企业通过体系认证没有影响时,也可在审核人员离开企业后制订“ 不符合项整改计划 ” 并报送给认证机构,作为认证机构跟踪检查时的检查内 容。 8.通过体系认证取得认证证书 当对企业现场检查未发现重大不符合项,且一般不符合项都较少时,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即可判定企业通过体系认证,并在末次会议上宣布通过认证的初步意见,待审核人员向认证机构的领导组织(一般是技术委员会)汇报审定后即正式通过体系认证,并在一个月内向申请认证企业颁发体系认证证书。 当对企业现场检查发现重大不符合项,或一般不符合项过多时,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则判定体系认证暂不通过,认证企业必须制订整改计划组织整改后,并由认证机构审核人员进行复查,或由企业编写书面整改报告报认证机 构审查,认为合格后才可通过体系认证,颁发体系认证证书。 9.防止松劲思想不能倒退,继续健全质量体系 企业要坚决防止事过境迁一阵风的思想,不能认证通过后就万事大吉,在思想上放松了,在行动上把已经整改开展起来的质量活动停下来,又恢复到认证前的作法。 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不但应将已整改提高的质量活动,坚持下去,还应继续健全质量体系,提高体系运行有效,不能倒退。 10.进行整改,迎接跟踪检查 根据认证机构认证程序的规定,对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每年需进行 1~2 次的跟踪检查。 为此,企业对认证机构现场检查提出 的问题(即不符合项),应按已制订的整改措施计划进行整改,以便迎接认证机构的跟踪检查。 企业应对认证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并在已取得体系认证的基础上,以产品实物质量为目标,继续贯彻系列标准,实施《质量管理手册》及有关的程序文件,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以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企业取得体系认证的三项关键要素 上边已从认证企业角度介绍了企业取得体系认证应作好的工作。 怎么样才能作好这些工作呢。 总结国内已通过体系认证企业的实践经验,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项关键要素。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企业最高领导者要真正重视体系认证工作,在体系认证全过程中不但能作到支持认证工作,对重要工作还能做到亲自组织亲自抓,制订激励政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正确的策划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企业质管部门能及时进行全面策划,提出切合企业实际的健全质量体系工作计划和认证全过程各阶段的工作计划,作好组织协调,保证体系认证工作不走弯路不作虚功,能作到事半功倍。 3.部门和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活动是基础 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已发动起来,能做到同心协力和奋力拼搏,认真作好安排给本部门 (本人)承担与体系认证有关的各项工作,群众的积极参与活动是体系认证工作的基础。 质量工程技术 含义 │ 技术方法 │ 工序控制 │ 统计方法 含义: 质量工程技术可以定义为:是为了实施和支持能以最低成本达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质量体系而制订政策、分析与规划产品质量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整体。 其包含的内容可以用 “ 技术三角形 ” 来描述: 技术方法: : 包括确定公司质量分析和实施质量体系基础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政策。 具体内容有:  验证质量政策  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  质量政策的具体文件化 : 包括区分和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然后研究在销售市场上这些因素对于产生预期质量效果的影响。 工作内容有:  顾客的需要和愿望  产品要完成的功能  产品所处的环境  寿命和可靠性要求  安全性的要求  主管机关和政府工业标准规定的要求  吸引力和外观  产品设计  制造工艺  装运条件  产品 的标识和可追溯性  责任损失的控制  安装  维修及售后服务  销售市场的特点  与竞争对手的商品 分析目的 技术方法 识别需要的质量 审查建议的设计 质量要求的描述 实验设计 公差的经济性分配 样机试验分析 产品可靠性及寿命周期分析 环境和使用效果分析 安全性分析 设计审查 审查工艺和方法的影响 评估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效果 调整产品和工艺的配合 研究供应商 供应商设备的评估 评价质量 —— 成本平衡 质量 —— 成本优化 模拟方法 ,即运转 质量体系的方法 : 它强调为达到理想的质量成果必须事先提出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所要使用的方法,这些就是质量体系中关于关键活动的文件基础的所必需的质量计划方法。 切实有效的质量计划应该利用分析方法逐一回答下列问题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  需要完成的质量工作的具体项目有哪些。  在产品研制,生产和售后服务全过程中应在何时完成每项工作。  如何完成工作:采用什么办法、程序或手段。  由谁完成工作:执行人在公司组织机构中处于何种职位。  在什么地方完成工作:是在工厂、装配线上、实验室里、供应商单位还是在使用现场。  利用哪些工具和设备。  完成工作的输入是什么。 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是如何输入的。  完成工作的输入是什么。 需要作出哪些决定。 决定的内容是什么。 应当采用什么准则制定决策。 有哪些材料必须加以鉴定和发放。  活动是否需要记录。 如果要,那么采用哪种表格。 是否需要计算机处理数据。 需要进行曲何种分析。 数据送交哪些人。 如何反馈。  产品质量出现某些差异时,有无可供选择的纠正措施。  这些纠正措施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 工作上有无时间限制。 如果有,那么这些限制是什么。 质量工程的计划方法 计划目的 方 法 制订验收判断准则 特性分类 验收抽样 规定验收程序和验收设施 确定自制检测手段 确定对检测手段的要求 计划文件的编制 质量计划工作的文件 技术说明书、程序和手册的审查 与供应商的联系和合作 让供应商了解质量要求 对供应商提供服务 材料验证方案 建立质量信息体系 质量信息反馈 责任损失的控制 数据处理与计算机的应用 软件的控制 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 现场信息反馈 确保纠正措施的实施 开展审核 确保顾客始终满意 纠正措施 审核计划 —— 产品、工序与体系 现场质量管理 备品附件的质量管理 向 顾客宣传质量 保持产品的外形 顾客的态度 向顾客宣传质量 外形控制,设计更改,可追溯性 工序控制工程技术: : 用以分析和控制工序质量的技术知识的整体,其中包括整个生产过程中直接对材料、零件、部件及装配件的质量进行控制的知识。 :  工序质量分析  工序控制  工艺纪律的贯彻  质量效果的审核 分析的目的 所用方法 确定工序能力 机器和工序能力分析 工序可靠性成熟程度分析 检测手段能力与再 现性分析 确定对计划值的符合程度 试生产结果分析 进厂材料试验、检验和实验室分析 质量保证检验 非破坏性检验与评价 产品试验 筛选检验 确定波动的原因 工序波动分析 质量成本变动情况分析 识别不合格的原因 试验数据分析 废品和返工分析 现场投诉分析 工艺准备 范围与内容 │ 工艺设计 │ 工艺装备设计 │ 工艺定额 │ 工艺文件管理 │ 计算机在 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范围与内容 工艺准备的工作的范围,按新产品品种分,则包括全新产品和改进、改型新产品。 若按新产品试制阶段分,则可分为样机试制工艺准备,小批试制工艺准备和批量试制生 产工艺准备三种,对生产批量较小的新产品,则只包括样机试制和小批试制两个阶段的工艺准备。 工艺设计 工艺装备设计 :  工装设计任务书 (主要依据 )和工装明细表;  产品图纸及有关设计文件;  工艺规程文件,主要是作业指导书和工人自检指导卡;  工装设计手册;  与工装及其设计有关的各种标准;  本企业设备的有关资料;  国内外典型工装图样及有关资料;  本企业同类产品同类工装的图样和设计资料。 :  工装的先进性与使用的现实性;  工装设计的可靠性与经济上的继承性;  设计工装的创造性与科学的合理 性;  设计工装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 工装使用的安全性;  工装设计的标准化原则。  总图和部件装配图的设计;  零件图的设计;  表格图的设计;  编号技术要求。  夹具、模具设计标准化  量具、刀具设计标准化 工艺定额 A. 范围  凡能计算考核工作量的工种和岗位,均应制订劳动定额。  产品图样;  工艺规程文件;  企业生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