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docpdf各1个-公司治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如果一个公司在实际中注重供应商的利益,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业务关系,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另外,如果对职工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职工就会安心为公司效力,有动力去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仍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总之,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使交易双方都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最终提高企业的长期绩效。 再次,网络组织的深入发展在改变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 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使企业追求的目标从单纯的自身利益最大 化转向网络组织共同利益最大化,传统的股东利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显然 已经不适应。 在网络组织内合作的同时,外部资源所有者也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的控制和决策,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也不再单独为企业内部资源所有者享有,这样,强调外部资源所有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也就成为必然。 最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 长期以来,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关键在于,承担社会责任会不会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悖。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可能在短 期内减少公司利润,但良好的社区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忽视社会责任会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使公司更多地考虑到消费者、客户、社区、社会团体等的利益,为公司的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在能够推进公司经济民主,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利益相关者应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构筑一个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 三、主要公司治理原则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利益相关者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 国公司治理中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 OECD的框架性规定,还是其他主要国家和区域组织等的公司治理原则,都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了充分重视,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在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保护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 OECD 公司治理原则》认为:“公司治理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法定权利,并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就业机会和维持财务健全的方面进行合作”,同时赋予了利益相关者权力受到侵害时的求偿权,以及相应的知情权和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 英国《 Hampel 报告》规定:“公司 必须发展与成功有关的关系,这取决于公司的业务性质,但一般包括雇员、客户、供应商、贷款人、社区和政府„„只有通过发展和保持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董事才能承担起对股东的法律义务和成功地谋求长期的股东价值”。 《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公司治理声明》认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运营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必须考 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韩国公司治理最佳实务准则》更是对利益相关者权利的保护、利益相关者参 与公司监督管理做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定。 日本、英联邦国家的公司治理原则也对利益相关者利益有不同程度的关注。 这些都说明,利益相关者问题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实践中关注的热点问题。 主要公司治理原则在利益相关者方面的规定如下表所示: 表 1:国外主要公司治理原则对利益相关者的规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