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ppt54)-组织变革(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24 留学教育  洋务派除办学校以外,还开了我国公费留学的先声。 他们曾派不少留学生到英、法、美、日等国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  在这些留学活动中,最著名的是容闳率领一百二十名幼童留美。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25 容闳本为广乐籍华侨 , 大学受教育于美国 , 回国后 , 立意将美国教育输入中国。 1867年 , 他向曾国藩建议派留学生赴美 , 得曾国藩同意。 1872年 , 清廷批准以 120人 ,由陈兰彬 、 容闳任留学生正 、 副监督 , 筹办出国事宜。 1872年 , 容闳率 30名幼童赴美 , 这是中国官派留学之始。 前后四批学童中 , 最大的16岁 , 最小的 10岁 , 每届学生留学以 15年为限 , 计划 15年后分批回国。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26  后来,在国内顽固势力的阻挡以及国外资本主义的歧视下, 1881年 7月,清政府解散留美事务所,留学生分三批被撤回国。 学业未成,半途而废,说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厄运以后,内有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挡,外受资本主义的歧视,出洋学习科学技术是难于实现的。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27 评价 :  洋务教育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 它是在不改变封建教育的根基的基础上 , 增添些西方新教育的因素 , 其成效是可怜的。 从中国教育的演进来考察 , 洋务教育办了中国第一批新式学校; “ 西学 ” 如数学 、 天文 、 物力 、 化学等被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培养了近代第一批新式知识分子等。 洋务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28 (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在封建势力的摧残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缓慢地发展,从官僚、地主和商人中转化出民族资产阶级,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共 103天,史称 “ 百日维新 ”。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29 1898年 6月 23日 ,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 , 乡 、 会试及童岁科各试 , 向用 《 四书 》 文者 , 一律改试策论。 这就是说 , 进士 、 举人 、秀才的考试 , 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 规定以后一切考试 、 取士要以讲求实学 、 实政为主。 在规定的考试之外 , 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 ——经济特科 (法律 、 财政 、 外交 、 物理学 ), 以选拔新政人才。 维新运动失败后 , 八股文虽曾被顽固派一度恢复 , 但很快又被停止了。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 国民皆以参加科考的读书人为表率 , 读书人既如此 , 则国民尽成愚民。 以此 , 欲不亡国 , “ 岂可得乎 ”。 “ 故深知中国实情者 , 莫不谓八股为致弱之根源 ”。 《 变法通议 》 ——梁启超 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八股 —— 破题,承题,起讲,四比(提比、中比、后比、束比),收合。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30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 , 早在 “ 百日维新 ” 前就有议论 , “ 新政 ”开始 , 便着手开办。 将原设官书局和译书局并入大学堂 , 利用官书局原址。 按光绪的指令: “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 , 必须规模宏远 , 始足以隆观听而育人才。 ” 办学要 “ 参用泰西学规 ” 、“ 中西并用 ” , “ 为广育人才 , 讲求实务 ”。 光绪谕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议奏大学堂章程 , 后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 , 起草了 《 京师大学堂章程 》 , 共分 8章 52条。 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 , 专门学每人各占一门。 民国初年 ,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31 3.筹办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各地旧有的大小书院 , 一律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 , 省会的书院改为高等学堂 , 府城的书院改为中等学堂 , 州 、 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地方捐办的义学 、 社学 , 亦令中西兼学;此外 , 奖励绅民兴学。 民间祠庙不再祠典者 , 也改为学堂;在专门学堂方面 , 筹备设立铁路 、 矿务 、 农务 、 茶务 、 蚕桑 、 医学等学堂;另外 , 还倡导兴办女学。 康有为 、 梁启超等都力主男女平等 , 主张女子教育是国家强弱的基础。 梁启超曾考察各国强弱与女学的关系 , 认为 “ 女学最盛者 ,其国最强 ” , 因此 , 他强调当务之急 “ 官兴妇学 ”。 他还曾于 1897年帮助经元善在上海创办近代中国自己设立的第一所女学 ——经正女学 , 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 , 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32 4.派人出国游学和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一方面由各省督抚在学堂中挑选聪颖学生并有志深造者 , 送往日本等国游学;同时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 , 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 积极引进 “ 西学 ” ;并鼓励自由设立报馆 、 著书和发明创造等。 总之 , 维新派的教育改革措施 , 是富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 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进行了重大冲击 , 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 他们的教育主张得到了某些实现。 另一方面 , 他们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性内容 , 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33 “连日奔走 , 又不得饮食 , 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 , 命太监取水 , 有井矣而无汲器 ,或井内浮有人头 , 不得已 , 采秫秕秆与皇帝共嚼 , 略得浆汁 , 即以解渴。 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 , 相与贴背共坐 , 仰望达旦。 ” ——吴永 《 庚子西狩丛谈 》 (三)清末新学制的建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崛起 , 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某些改良。 在所谓的 “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 宗旨指导下 ,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 兴办实业 , 加强武备 , 废科举 , 兴学校 , 以培养专门人才 , 开始实行近代学制。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020/9/19 34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 ), 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 “ 学堂章程 ” , 一般统称为 《 钦定学堂章程 》。 因 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 , 故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