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机械零件热处理质量检验规程(doc21)-质量检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其测定以维氏硬度计负荷 10 公斤为准(层深< ㎜的可用5 公斤负荷=常用材料渗氮后的硬度要求见表 1 材料 表面硬 度范围 HV10 公斤 硬度梯度要求 图纸标准硬度要求 20Cr HV> 500 D500 20CrMnTi HV> 600 D600 40Cr HV> 500 D500 38CrMnAl HV> 950 表面磨去 ㎜ HV> 850 D900 W18Cr4V HV> 950 D950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10 球铁 602 HV> 500 D500 渗氮层的脆性 采用维氏硬度计的菱形压头,负荷规定用 10 公斤(特殊情况也可用 5 公斤或 30 公斤,但须经换算,见表三),压痕在放大 100倍下检查每件测三点,其中至少有两点 处于相同级别,根据压痕周边碎裂程度评定,见表二 级别 维氏硬度压痕外形 说明 1 压痕边、角完整无缺 2 压痕一边碎裂 3 压痕二边碎裂 4 压痕三边碎裂 5 压痕四边均碎裂,轮廓不清 表三 不同负荷压痕级别换算 负荷 压痕级别换算 5 1 2 3 4 4 10 1 2 3 4 5 30 2 3 4 5 5 通常: 1— 3 级为合格,对于留有磨量的零件,允许磨去加工余量后再测定。 渗氮层的显微组织 检验同炉有代表性的渗氮试样,渗氮层组织不应有网状氮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11 化物和鱼骨状氮化物, 渗氮层的扩散层中氮化物形态级别图五级标准中 13 级合格,(按“ JB284979 钢铁零件渗氮层金相检验”评定)。 渗氮后不再进行磨加工的工件应检验化合物层厚度,一般不应大于 ㎜(离子氮化有意获得的单相化合物层不在此限)。 抗蚀氮化物的抗蚀性检验 抗蚀渗氮的零件应检验∑ 相厚度与抗蚀性能。 ∑ 相厚度是在试样腐蚀后,用显微镜放大 100 倍进行测量。 抗蚀性能检验可将零件或试样浸入 6— 10%硫酸铜水溶液中保持 1—2 分钟,检验表面有无铜的沉积,如无沉积铜为合格。 也可将零件或试样浸入溶有 10g 赤血盐和 20g 氯化纳的蒸馏水溶液中 1—。 分钟,零件表面若无兰色印迹即为合格。 检验过蚀性的零件,必须立即用水清洗干净。 铁素体状态下的碳氮共渗(软氮化) 零件表面氮碳共渗前应无锈斑、油污、碰伤等,试样应与零件同批材料,具有相同的显微组织和表面光洁度。 致密性 氮碳共渗后应具有均匀致密的化合物层,其致密度在放大500 倍下评定应符合渗氮层疏松级别图 5 级标准中的 13 级为合格(按 JB284979 钢铁零件渗氮层金相检验评定)。 碳氮共渗的化合物层厚度,显微硬度和氮碳共渗层总深度见表四: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12 材料 图纸要求 化合物层 渗层总深度 备注 厚度( u) 硬度 HM100 45 1225 ≥ 480 ≥ 40Cr 1020 ≥ 550 ≥ 3Cr2W8V 820 ≥ 650 ≥ HT2040 820 ≥ 650 ≥ QT602 820 ≥ 650 ≥ 注: a)氮 碳共渗层总深度只对有疲劳强度要求的零件进行质量检查; b)显微硬度检验使用负荷为 100g 或 50g。 变形检验 根据图纸和工艺要求进行检查 碳氮共渗件(奥氏体状态下的) 共渗层深度的检验按零件图纸进行。 共渗层表面硬度检验:应为洛氏硬度 HRC5864 共渗层的显微组织检验 应为马氏体、残奥及碳氮化合物,按“汽车碳氮共渗齿轮金相检验标准”评定。 a)碳氮化合物:应为 A 型及 B 型,两型图片均为 7 级, 15 级合格。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13 b)马氏体及残奥:按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级别图评定, 15 级合格。 c)心 部组织:以低碳马氏体为主。 其中铁素体含量按铁素体 级别图评定, 15 级合格。 碳氮共渗件的检验取样及检验部位(批量齿轮的共渗件) a) 试样应在齿轮的横段面截取,分析由齿顶到齿根的整个断面; b) 共渗面应沿着齿廓分布,深度以 1/2 全齿高附近工作面处为准。 检验方法 a) 齿面显微组织应在放大 400 倍以下进行评定; b) 齿面黑色组织应在淬火状态下,用 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在 400 倍下进行评定,其深度应从表面测至黑色组织密集处; c) 共渗层深度的测量应在平衡状态下放大 100 倍,由表面测至原始组织处。 对已淬过火的零件 ,则需经 860℃重新加热 20分钟后转移至 640℃炉中等温 15 分钟进行处理,再按上述方法测量。 高频加热淬火件 零件进厂时的检验(操作工淬火前检查内容通过) 须检查零件是否有氧化皮(未加工出)毛刺、碰伤,径向跳动应符图,表面应清洁,光洁度一般应≥ 4 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