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iso14001、qc080000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大全(91页)-程序文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员工个人获得的各种培训资格证书由企管部保存,个人保存复印件,正本在劳动合同期满不再续约后可交还本人。 并一律由企管部记录《员工培训履历表》, 作为员工转正、定级、升级和其他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所有培训记录的管理均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5 工作流程 岗位培训需求分析 部门申请 编制年度培训计划 6 相关文件 《各级员工岗位职责和任职能力要求》 《记录控制程序》 《招聘管理流程及说明》 《培训管理流程及说明》 《入职管理流程及说明》 《离职管理流程及说明》 《绩效考核管理流程及说明》 7 记录 《培训申请表》 《年度培训计划》 《员工培训签到表》 《员工培训记要》 《员工培训履历表》 《员工绩效考核表》 QEMⅡ 06 设备、设施管理程序 1 目的 规定设备、设施的申购、使用、维修、保管的管理,以确保设备、设施能满足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的需要。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设备、设施的管理 3 职责 总经理负责重大设备、设施(价格在一万元以上)配置申请的批准。 各分厂负责生产设备的申购、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过程的统筹管理;企管部负责厂房、仓库及其配套设施的管理。 . 物流部负责车辆的管理。 采购部负责设备、设施的采购。 使用部门负责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日常保养 工作。 4 管理程序 设备、设施的配置 厂房的扩建、大型设备、运输车辆的购买等重大事项由总经理决定;生产性辅助设施(如工作台、通风设备等)、环保设施、安全设施、劳动防护用品、新增或更新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各分厂经办,万元以上总经理批准。 小额由部门经理批准,交采购部采购,必要时应与供方签订采购合同。 与生产相关的设备、设施购回后,采购员应通知各分厂按说明书、装箱单逐一清点,技术资料交文控中心存档,并通知使用部门办理交接手续。 工装、印版材料等的采购必须执行《 采购控制程序》。 办公设施如电脑、电话、传真机、复印机等由采购部经办。 各类办公设备、设施、工装均需由经办部门记录《基础设施台帐》。 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 所有设备、设施按《设备管理制度》实施分类管理。 各分厂负责对重要的设备、设施编写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 使用者或操作工必须按规定严格进行维护保养,实现清洁生产,防止环境有害物质的交叉感染,记录《设备日常保养记录表》。 操作工还应经常保持工装的完好使用,做好保洁、保养工作。 操作大型、精密或重要工序生产设备的 员工均需经培训上岗,掌握设备操作技能及日常保养方法。 要做好《设备运行台时记录表》,连续运行时要做好交接班记录。 长期闲置(半年以上)而又不报废的设备,应由各分厂对该设备进行封存并挂上相应封存标识。 设备维修、保养所需备品、配件由各分厂制定《年度备品配件申购计划》,定期的中修、大修制定《年度设备维修计划》。 检修中的设备需悬挂红色检修标牌;报废的设备需悬挂黑色报废标牌;现场使用中的状态良好设备不再另行标识。 运输车辆的管理包括公司内使用的叉车、电瓶车、货运卡车 和小客车等公用车辆,物流部和企管部分别应指定专人负责使用、维护,确保车辆在正常状态下使用。 生产设备的维修 计划维修 为确保设备、设施的有效、安全使用,每年十二月份应根据设备设施的运行、保养、检修情况,编制下年度的《年度设备维修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维修项目、维修内容、日期,按计划进行维修,并事先通知使用部门,以便调整工作。 事故维修 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时,使用部门应及时通知设备维修部门,开具《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表》进行维修或相应处理;检修后在使用前,要有使用人签名 认可。 设备、设施的报废 技术性能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和保证产品质量的设备或故障频繁、经济效益差、技术改造又不经济的设备应当报废。 设备报废,包括其他设施、工装的报废,一般由部门经理批准,原价格在万元以上应由总经理批准,报废应在《基础设施台帐》中予以记录。 设备、设施事故 一旦发生设备、设施事故,设备使用部门应及时报告设备管理等相关部门,在抢修的同时,应会同使用部门查明事故原因及事故责任,并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 重大事故还应及时上报公司高层管理。 5 工作流程 6 相关文件 《设备管理制度》 《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 《采购控制程序》 7 记录 《年度设备维修计划》《设备运行台时记录表》 《设备日常保养记录表》《基础设施台帐》《设备维修管理流程及说明》 《年度备品备件申购计划》《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表》 QEMⅡ 07 工作环境和能源使用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加强工作环境和能源、动力系统管理,以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清洁生产和保护员工设备、设施和工作环境 编制设备设施需求申请表 会 审 批 准 实施采购 安装验收 标识登帐 交付使用 管理 维护、保养 维 修 记录归档保管 NG NG 身心健康;保证生产、生活、办公系统的能源供应,在考虑对环境影响的同时合理利用能源。 2 适用范围 适用 于本公司中影响产品的符合性、影响员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控制和对能源(包括水、电、油、气)利用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企管部负责厂区道路、办公和生活系统的清洁卫生、能源综合利用。 各分厂负责生产环境的监控管理、实施生产过程中能源的综合利用、负责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和安全进行管理,仓库物资贮存环境的监控管理由仓库负责。 各分厂负责对生产能源利用、能源设施及其计量仪表配置和电器设备的工艺技术选型、安装及调试运行;能源系统检测维修计划的编制;工作环境所需设施的确定等。 财务部负责公司 环境、安全、能源、资材和节能项目资金投入的监控管理;节能工作的组织、实施及能源消耗的统计。 4 管理程序 环境设施的管理 企管部和各分厂根据实现产品符合性和劳动保护的需要,确定并提供环境设施,安排厂房、车间适宜的装修;配置适宜的通风、温控和安全消防器材;设置防噪、透光、吸音措施等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基础设施台帐》中应包括环境、安全设施台帐,编制并实施必要的维护保养规定;在每年的《设备检修计划》中也应包括环境、安全设施的维护保养计划并按计划对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生产 环境管理 生产现场按物流去向分区,做到环境整洁、明亮;物品堆放有序;产品标识完整;设备清洁、完好;所用工具、量具及附件摆放正确、取放有序。 如有使用有毒化学物品或特殊要求工作场所应严格执行《 XTL 化学物质管理体系》和《仓库管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保持良好通风,根据作业具体要求配备必要的劳保、安全防护用品如口罩、耳塞、墨镜、安全帽等以防止粉尘、噪声、强光辐射等。 各分厂编制必要的设备、设施安全操作规程,要求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应确保及时提供劳动保护用品,维护作业现场的清洁卫生 ;工艺或作业指导书中应明确作业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仓库区域严禁烟火,设立明显的禁烟和防火标志;仓库环境要求通风、干燥、明亮、 清洁,确立防护措施,货架排放整齐,过道通畅。 “ 6S”管理和其他 生产部应坚持按《 6S 管理手册》的要求,每周进行 6S 检查,填写《 6S 管理检查表》进行评分和考核。 企管部要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环保和安全教育,培养员工的环境、安全意识;厂区应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保持防火通道的畅通。 遵守劳动法规,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合理按时支付员工的薪 酬;各部门主管如发现工作环境不利于保护产品质量与劳动安全,应及时向企管部报告,确保及时解决问题。 能源使用的控制管理 各分厂按《设备管理制度》维护和保养设备、设施,确保良好运转;按工艺流程的规定对车间的能耗装置和设备运行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对水、电、油、气、有机溶剂等能源使用,按照生产、生活需求,遵循节能原则,分别由各分厂对生产用能源进行管理,企管部对办公和生活用能源进行管理。 设备维修人员要严格按动力、电器、设备维护等专业规定,对公司范围内的设备进行日常维 护、检修和保养并填写相关记录;需要检修而停止能源供应时应与各相关部门联系做出安排,以免影响生产、生活。 临时能源管线必须经检查合格方可使用,以免发生事故;电器运转操作按有关规章制度及标准执行,非专业人员不得进行电器操作。 一旦出现异常事故执行《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能源消耗的计量、统计管理 财务部每月都应统计各部门管辖范围内的能源消耗量,并记录《公司月产值与能耗对照一览表》进行监控。 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各分厂、企管部和财务部对各项能耗记录进行分析,掌握并预测能耗情况 ,为公司制定年度能源消耗计划和进一步的节能措施提供依据。 节能措施 财务部会同各分厂、企管部主管人员根据生产和办公实际情况共同制定节能降耗措施。 根据设备运行、能耗情况,对比同行业、同类工艺和设备的先进性,编制公司节能降耗措施,报总经理审定。 在班组和员工中鼓励开展有利于改进操作工艺和提高效率的节能合理化建议,并组织力量对节能降耗建议进行分析评价,尽力实施。 5 相关文件 《设备、设施管理程序》 《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 XTL 化学物质管理体系》 《设备管理制度》 《 6S 管理手册》 6 记录 《公司月产值与能耗对照一览表》 《 6S 管理检查表》 《设备检修计划》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表》 《基础设施台帐》 QEMⅡ 08 管 理 评 审 控 制 程 序 1. 目的 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 QEM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保证能力、环境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和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满意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最高管理者对本公司 QEM体系的综合管理评审。 3. 职责 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活动,审 批评审报告。 管理者代表负责向总经理报告 QEM 体系运行情况,负责管理评审计划的落实、组织协调、提出改进建议和组织编写管理评审报告。 .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准备并提供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评审资料;提出本部门的改进建议;负责落实评审中提出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的实施。 4. 工作程序 管理评审策划 评审方式:由总经理主持会议,首先听取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质量 /环境管理工作的报告;然后由管理者代表报告自上一次管理评审以来,本公司 QEM 体系运行情况并提供评审资料;进而展开评审,检 讨问题、检查工作、研究改进方案,经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估。 评审频次:原则规定每年进行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 12 个月。 但当连续出现重大质量 /环境或环境有害物质控制管理事故、组织机构、法律法规、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必要时,总经理可及时组织新的评审。 评审范围 管理评审的内容应包括: 1) QEM内、外部审核的审核报告; 2) QEM方针、目标(指标、方案)的适宜性及其实施情况。 3)重大质量 /环境 /或 HSF 事故的处理; 4)相关方关注的问题及反馈的重要信息(包括投诉、满意度和有益的建议等 )和相关方投诉的处理; 5)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实施情况; 6)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趋势;环境绩效及其发展趋势; 7) QEM 体系各项活动所需配备的资源是否适宜; 8)体系的要素及相应文件是否有修正的需要; 9)对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评审准备 每次管理评审都应在一周前由管理者代表制定评审工作计划,提出时间安排、评审的输入、对出席评审人员的要求和评审资料、文件的准备、并以《会议通知》发出。 参加管理评审的人员应针对各项管理评审的内容,就其职责收集相 关资料,并事先提出书面报告交管理者代表备案。 管理评审输入 检查上一次管理评审报告的执行情况和持续改进措施实施效果。 QEM 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执行效果的审查。 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方 QEM体系审核的结果和纠正措施的实施验证状况。 重大质量 /环境 /HSF 事故,顾客和相关方信息反馈(包括投诉、抱怨、退货、要求、建议、表扬等)的对策实施情况。 QEM 体系运行、过程绩效及产品符合性、治理方案有效性的审查情况。 顾客和其他相关 方满意度的调查报告、问题对策审查以及供方能力、业绩状况分析报告。 设备设施状况审核、人力资源和培训效果的考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