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调研报告(doc45)-物流运作(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不足 广东是经济和人口大省, 但 与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冷链物流也相当落后,2020 年,全省冷库总容量 不到 35 万吨 (详见本文附件: 2020 年 度 广东省 冷库 资源表 ) ,万吨以上级 冷库只有 14 家,而且大多已运行了 1530 年,设备设施陈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研究表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交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始终超前于 GDP 的增长速度。 广东省冷链食品的年消费增长率已达15%以上, 但 冷库容积的增 长缓慢, 逐渐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以荔枝、龙眼等广东名果为例: 广东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是众多亚热带名果的生产基地。 水果多成熟于炎热的夏季,由于运输条件差(多用普通车皮),缺乏有效的冷链支持,水果外运达目的地后,一方面由于腐烂变质损耗严重导致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品质下降导致售价降低,很多水果北运利润不高甚至亏本。 目前广东荔枝 75%仍在省内 当季鲜销 ,只有 25%外销,销售范围太窄。 拿荔枝来说,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运销风险大,通常水果运销商做三车水果,一车亏、一车平本、一车赚钱,利润少、风险大。 如果有了保鲜做技术保障,提高荔枝龙眼的货架期,延长采后储藏保鲜时限,减少非人为损耗,就能使荔枝龙眼走得更远,市场才更广阔,其商品价值才能更好得到体现,可能是平本一车,赚二车,这样风险就少多了,经济效益就好了。 根据经验,新鲜荔枝、龙眼在经过预冷、保鲜 处理后在低温气调储藏条件下,保鲜期可达 3040 天。 11 (五) 中国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 政府监管部门被 推到 风口浪尖 2020 年,中国百姓餐桌“动荡不安”,食品安全问题警钟长鸣。 问题奶粉、问题鸡蛋、矿泉水水源等事件接连发生,让人们吃得忐忑不安。 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成为众多消费者最大的诉求。 食品安全 “ 三宗罪 ” 今年出现的问题食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 不干不净 ” 、 “ 乱添乱加 ” 、 “ 不明不白 ”。 “ 不干不净 ” 指的是产品卫生指标超标,如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等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有报道称最严重的竟超标 8000 倍。 “ 乱添乱加 ” 是今年令人最为头疼的食品安全问题,指的是超量使用添加剂或使用被禁用的添加剂。 一些企业甚至还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的有害物质,如苏丹红等。 最恶劣的“ 乱添乱加 ” 事件当属三鹿奶粉,该事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 2020 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其引发的中国乳制品业大地震至今风波未平。 这场乳业危机后,三鹿集团破产,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经受寒冬考验。 截至 2020 年 11 月 27 日,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 29 万余人。 “ 不明不白 ” 指的是食品标签不规范,如标签无生产日期,标注生产地与实际不符等。 这样的食品问题更是屡见不鲜。 食品问题十年成疾 如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很难想像的。 那个时代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余温未散,鱼肉、粮油等日常消费类食品异常缺乏,每个月人们得凭各类粮油票据去指定地点购买日常消费类食品。 80 年代的人们 也非常 淳朴, 既不 会造假 ,也不 敢造假 ,而且 如 被逮住 罪行判决非常重。 但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人们的物质生活开始丰富,而食品安全意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买菜、 下馆子吃饭时,人们总担心鱼在养殖过程中是否被使用了违禁药物,担心蔬菜上的农药残余量。 国民食品安全意识提高的同时,伴随的却是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频频发生。 《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安全调查》一书作者周勍曾花数年时间,调查了近十年来因食品而引发的一桩桩重大恶性事件。 据他介绍,食品安全成问题正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 “1996 年,云南发生食用散装白酒甲醇严重超标的特大食物中毒事件, 192 人中毒, 35 人死亡。 1997 年,云南 12 发生群众自行采食蘑菇中素事件,共有 255 人中毒,死亡 73 人。 ” 周勍举例说。 1998 年,山西发生假酒中毒事件,有 200 多人中毒。 这一事件在当年震惊全国。 此后几年,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1999 年,广东省肇庆市近 700 人因食用掺有液体石蜡的食用油中毒。 2020 年吉林市学生豆奶中毒,中毒人数 6000 多名。 据卫生部公布的 2020 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情况: 2020 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379 起, 12876 人中毒, 323 人死亡。 与 2020 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 %、 %、 %。 问题的严重性 在于,这种情况至今仍处于蔓延的趋势,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遏制。 人们被迫处于无所不在的 “ 食品卫生恐怖 ” 的阴影之中。 转型期的成本代价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到近几年才密集出现呢。 其实,食品安全最初是联合国粮农组织 1974 年提出的。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目前对食品安全有三个阶段的区分:第一阶段是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第二阶段是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第三阶段是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要注重生态环 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正在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也就是吃饱之后、吃好之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罗云波认为, “ 是商品带坏了食品 ”。 食品安全的直接动因,正是在安全无法判定下的追逐利益最大化,检测环节出问题则是商品性和 “ 钱包主义 ” 作祟。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史卫民也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在这段时间集中井喷,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配套没有相应跟进,过分强调速度,而没有把制度和道德建设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 人们在吃饱之后, 进而要求吃好和吃得放心。 但问题在于,中国政府部门的管理、生产者的能力和我国的经济生产水平还没能跟上这个转变,这是食品问题的根源。 ” 史卫民说。 安全监管交叉管理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情况下,处于监管一级的政府部门越来越被置于风口浪尖。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目前,分布在卫生、农业、质检和环保多个部门的食品安全专业人员,已经超过百万人。 其中仅卫生部就拥有一支 10 万人的卫生行政执法队伍和 20万人的卫生技术支撑队伍,目前已在全国部分地区设置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 农业部也建立了 13 个国家级质检 中心和 179 个省级质检中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全国设 13 置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更是超过 3000 个。 但是,数量如此巨大的监管队伍仍然不能很好地监控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食品安全执法中各部门职责不明的现象仍然突出。 “ 比如发证、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现在《食品安全法》,都是由质检局来执行的。 但它现在和卫生部门有交叉,这些部门都愿意发证,不愿意监管。 这个问题根深蒂固。 ” 史卫民说。 对此,他认为,政府各部门需要职责分明。 2020 年 12 月 22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传出消息,国务院正在根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全程监管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论证。 国务院建议将食品安全法草案提请 2020 年 2 月下旬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继续审议。 三、 发展冷链物流的效益分析 发展冷链物流,特别是冷链第三方专业物流, 是一种可以真正实现 多 赢的流通模式,同时也将真切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冷链物流,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可谓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第三方物流( ThirdParty Logistic,即 3PL),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形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公司并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合同制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其概念源于管理学中的外包。 但第三方物流并不等同于外包,所谓的外包是指粗放型的业务外部委托,而第三方物流则是在更新、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它 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第三方物流以其个性化服务,在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荣辱与共的联盟关系。 第三方物流的科学性正在于它充分体现了社会合 理分工的原则,以其第三方的专业优势向物流需求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即针对特定客户的个别业务特征提供为其定制的特定服务,而非面向多个客户提供一般的服务,改变了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由“一对多”变为“一对一”,即物流企业依托于客户,客户则以物流企业为后勤,失掉任何一方,企业都无法有效运作,甚至无法继续生存。 (一) 冷链 物流 的 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下,农产品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中,经历了生产者、购销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农贸市场、消费者等诸多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 14 直接交易较少 ,流通环节多。 引入 冷链 物流 ,特别是第三方专业 物流后,通过第三方物流可大大缩短产销距离,信息流的加入可有效保证供应的及时性、敏捷性,同时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的运作模式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提供了保障。 提升农产品经营者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一直是物流外包活动中的关键词。 多数农产品经营者规模较小,协调能力和谈判能力较弱,在应付与顾客间的物流活动方面远不及第三方物流企业。 同时, 冷链物流系统复杂、专业性强、投资巨大、运营成本高,自营物流会分散资金 和精力 ,对农产品经营者形成负担,导致核心业务资金投入不足。 农产品物流外包可使之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 其 核心 业务中,提升农产品经营者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物流外包中的资源优化一方面指经营者内部资源的释放,通过资源从非核心业务向核心业务转移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回报;另一方面指外部资源的获取,如最小化物流成本需要使用详尽周密的 生 产和仓储计划以及装运规模、方式等的分析模型,对于 非专业冷链物流 来说可能不具备这方面的专长,不得不求助于外部供应商。 减少农业风险。 农业风险除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外,还有市场价格、生产资料质量及供应延误农时等经营风险, 外包将使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具动态性,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农产品供应链环境下,物流外包能将风险分摊到各个主体,使得投资不仅代表一个经营者,而且代表许多的客户,通过分享这些投资,单一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减少了。 降低直接成本。 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由于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和货物配载能力,可以得到更为低廉的运输价格,可大批量购买运输能力,集中配载较多客户的货物,大幅降低单位运输成本。 农产品经营者还可减少相应的工资支出,降低存货水平,削减存储成本,减少商品 周 转时间。 通过发展物流外包降低物流成本 空间很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加速农产 品 周转。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实时的运送手段,可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节省物流费用,减少在途货物积压,最大限度地加速库存商品周转,提高销售额,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拓宽业务渠道。 经营者 可利用 第三方 物流服务商的创新性物流管理技术和先进的渠道管理信息系统为自己开辟业务发展道路。 一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一般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网络,并拥有开展物流服务的经验和专业技术。 当企业计划在自己不熟悉的地理环境中开展业务时,可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服 务商的专有技术和经验来进行有关运作。 精简组织结构。 农产品经营者可以利用物流外包策略精简传统的中层经理监督协 15 调功能和机构,使金字塔状的总公司、子公司组织结构让位于更加灵活、对信息流有高度应变性的扁平式结构,以确保公司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冷链 物流 的社会效益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尽快使广大农村的面貌有较明显的变化。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 使现代物流与农业相结合是实现该目标的根本方法。 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与 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带旺了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解决 “ 三农 ” 问题提供了一条路径和市场对接 ,对于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富则国家富,建设新农村最关键的切入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 冷链 第三方 物流 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减少农产品损耗。 “ 鲜活 ” 是农产品的生命或价值所在,但鲜活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 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配送和运输可加快农产品流动速度,有效缩短农产品产出与消费的时间距离,使农产品尽早进入消费环节,大大减 少农产品因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 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 在西欧,农民根据自己的产品入股加入不同的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给农民的不仅仅是农 产品价格承诺,还有经过消费合作社物流增值服务后应得的报酬。 因此,专家认为,要创造一种机制,创造一种组织形式,让农民获得一部分增值利润。 我国农产品绝大多数。20xx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调研报告(doc45)-物流运作(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