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pt103-质量工具(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 列出所有可用于探测 (16)列出的第一级原因的历史上曾经用过的设计评估技术。 审查历史测试报告等。 2. 确定并列出所有可用于 (12)中列出的失效模式的技术。 从严重度最高的失效模式开始。 3. 设计控制可以包括: 如设计评审、分析研究,计算机模拟程序、设计确认、道路试验、失效 /安全、数学研究、台架 /实验室试验、可靠性 /耐久性试验、样件试验、破坏性试验、材料试验、车队试验、采用的设计标准等,那些已经或正在被同样或类似设计所应用的控制。 45 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 充分思考 (脑力风暴 )其它可能技术,试问:  用什么方式才能发现这一失效模式的原因。  怎样才能发现这个原因已经出现。  用什么方式才能发现这一失效模式。  怎样才能发现这一失效模式已经出现。 46 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 从那些严重度和频度数高的失效模式 /原因着手确定设计 控制。 当确定不易探测度时,只考虑那些在工程规范发 放前已经采用的控制技术。 对那些用于探测失效模式的技术用 “ D”(Detect)标明,而对那些用于探测和预防失效模式原因的技术用 “ P”(Prevent)标明。  零件制造或装配过程中所做的工程规范的检验和测试不 能作为技术评估技术。 这些检验和测试应用于零件发布 给生产之后。 47 设计评估技术范例  设计分析技术 (发现原因 )  模型 /模拟 (如:有限因素分析法 )  公差积累 (如:几何尺寸公差 )  材料配合性 (如:膨胀系数、腐蚀性 )  设计评审 48 设计评估技术范例  开发测试技术 (发现原因或失效模式 )  供应商零件资格测试  试验设计  破坏性试验  统计工程样件测试  小量试产试验  用类似零件的模型测试  整车设计验证测试 49 设计评估技术范例  设计确认技术  样件测试  产品 /过程确认测试 (PPAP)  “产品寿命 ” 确认测试 50 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 当认为潜在原因 (已知 )存在时: 原因已发现  作进一步的分析,以确定何种设计改进。 很多情况下这种设计 改进将针对产品特性。  通常地,不良的产品特性设计是失效模式的根本原因。 51 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原因尚未发现  设计可能没有缺陷。 为了进一步确认,需要通过试验设 计 (DOE)以确定零件特性的目标值与零件功能灵敏度之 间的变差。  设计评估技术能力足够。 当一个原因出现的频度很低时, 小样本时不易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仅需加大测试样本。  设计评估技术能力不够。 二种解决方案: * 改进现行技术使之具备能力。 * 开发 /采用新的技术,以发现原因。 52 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当未知原因存在时,评估技术只能着眼于发现失效模式。 希 望通过发现失效模式来发现这一未知原因。 同样有二种可能 途径。  失效模式已发现  已知原因导致失效模式,那么通过改变设计根除原因或降低频度。  如果原因未知,需作进一步的分析以找出原因,并作纠正措施。  失效模式尚未发现。 这一情况以上述第三种情况相似。 为了 增加发现失效模式的可能性,必须:  确保所采用的设计评估技术能够发现失效模式  增加样本容量  采用 /开发新的技术 53 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不易探测度 (19)  列出与潜在设计评估技术相对应的、在零件开发生产前 失效模式的不易探测度数。  确定现行设计控制能否发现相关原因。 如果能够,那么 频度会受到影响。  现行的验证和确认技术必须改进以降低不易探测度。 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 建议评估判定标准: 小组应当协议并采用一种一致的评判标准和评级体系,即使在对 个别产品分析时调整。 AIAG不易探测度分级指南 探测性 不易探测度数很高:现行控制几乎肯定能探测出 1 2高:现行控制可探测出的可能性很高 3 4中等:现行控制大概能探测到 5 6小:现行控制很难探测到 7 8很小:现行控制大概探测不到 9现行控制绝对探测不到 10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 不易探测度( 19) 在零件交付生产之前,设计控制能够探测出失效模式概率的评估 效果 不易探测度标准几乎可以肯定 1 在每一适用的分类 终局有最高的有效性非常高 2 具有非常高的有效 性高 3 具有高的有效性较高 4 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中等 5 具有中等的有效性低 6 具有低的有效性较弱 7 具有非常低的有效 性很弱 8 在每一适用的分类 中有效性最低微弱 9 未证实、不可靠或 有效性未知几乎不可能 10 无设计评价技术或 无计划现行设计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1819)  不易探测度 (19) 不易探测度分级指南 探测性 评价准则:由设计控制可探测的可能性 不易探测度数 不可能 设计控制将不能和 /或不可能找出失效模式,或根本没有设计控制10很极少 设计控制只有很极少的机会能找出失效模式 9极少 设计控制只有极少的机会能找出失效模式 8很少 设计控制有很少的机会能够找出失效模式 7少 设计控制有较少的机会能找出失效模式 6中等 设计控制有中等机会能找出失效模式 5中上 设计控制有中上多的机会能找出失效模式 4多 设计控制有较多的机会能找出失效模式 3很多 设计控制有很多的机会能找出失效模式 2几乎肯定 设计控制几乎肯定能够找出失效模式 157 风险顺序数 (RPN)(20)  RPN的计算方法是: RPN = SEV  OCC  DET  RPN用于对失效模式排序。  优先对高 RPN项采取纠正措施,以降低 RPN值。  不管 RPN数值的大小,当失效模式的严重度数高时, 就应特别引起重视。 DFMEA: 措施 (2127)  对 RPN和 ,应考虑要采取措施;  建议措施 (21) * 通过改进设计改善严重度。 * 建议措施的目的在于降低频度、严重度或不可探测性。 建议措施 降低 可考虑的措施 可达到的目的严重度 改变设计 根除或降低失效模 式的严重度频度 改变设计或改进工 程规范 预防原因或降低频 度不可探测性增加或改进设计评 估技术 改进发现原因或失 效模式的能力59 DFMEA: 措施 (2127)  在下列情况下,考虑纠正措施:  RPN值太高 (不管是对小组达成的共识,还是对顾客的强制要求而言 )。  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大于 8。  频度太高 (由小组认可 , 或为顾客 强制规定 )。  如对某个具体原因没有建议措施,请在本栏内加注说明。 60 措施 (2127)  确定措施 提出建议措施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小组人员应当不加约束地考虑各种建设性措施。 一般说来,一个建议措施应当针对一个失效原因。 在措施不确定时,应当通过试验设计对小组人员提出的各种措施作系统性试验。 应对每一个失效模式作研究,并针对原因提出建议性措施,以降低 RPN数 任何措施都应当验证,以确定正确性和有效性。 61 措施 (2127)  责任和完成日期 (22) 确定责任部门和个人,确定完成日期  采取的措施 (23) 简述措施和生效日期  纠正后的 RPN(2427) 重新计算纠正措施执行后的风险顺序数,并进行评估。 (如:严重度、频度和不易探测度 )。 62 过程 FMEA内容 基础过程开发改进模式 过程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过程 FMEA输出 过程 FMEA的建立 表头信息 ( 18) 标识 ( 918) 潜在失效模式 ( 11) 潜在影响 、 严重度和分级 ( 1214) 潜在影响 、 严重度和分级 ( 1214) 失效原因和发生频度 ( 1516) 现行过程控制和不易探测度 风险顺序数 ( RPN) ( 19) 采取的措施 ( 2026) 风险评价 可靠性 FMEA PFMEA 63 过程开发和改进的基本模式 过程验证 编制工作指导书 编制控制 计划 开展过程FMEA 生产工艺流程图 持续改进 64 PFMEA过程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目的 PFMEA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制造风险 : 1. 帮助分析新 /更改 (或改进的需要 )的制造和装配过程。 2 确保存在的和潜在的制造和 /或装配过程失效模式和影响都得了考虑。 3 确定过程缺陷 , 提出可能的原因 , 针对原因提出控制措施。 4 消除或降低生产不可接受产品的频率。 5 增强对不可接受产品的可探测度。 6 确定关键特性和重要特性 , 以便编制完整的过程控制计划。 7 建立过程改进的优先顺序。 8 提供过程开发文件 , 为今后开发制造和装配过程提供指导。 65 PFMEA过程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注: PFME是以下方面的输入:  控制计划的编制。 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的编制。 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的最终确定。 过程和监控作业指导书 (包括检验指导书 )的编制。 66 PFMEA 输入  编制 PFMEA, 多功能小组可应用的数据和参考文件: 过程 FMEAAIAG参考手册 特性矩阵 以往 SPC记录 保修信息 顾客抱怨和产品退回数据资料 纠正或预防措施 过程流程图 、 现场布置图 、 操作描述 系统和 /或设计 FMEA 类似产品和过程的 PFMEA 67 PFMEA 零件 / 产品 / 目的 PCID 潜在 失效 模式 影 响 原 因 现行 控制 建议 措施 风 险 原 因 现行 控制 建议 措施 风 险 潜在 失效 模式 影 响 原 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