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生药学(doc133)-医药保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芸香科、唇形科、菊科等植物中较多,如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甘草、野菊花、水飞蓟、扁蓄、淫羊藿。 生理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抗菌、抗炎、扩张冠状动脉、降压、降血脂、保肝、抗衰老、 抗癌、增强肾上腺素、增强维生素C的功能。 性质 :①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形粉末。 ②黄酮苷类均有旋光性,多为左旋。 ③多呈类黄色:黄酮醇有游离的羟基时显淡黄色,色泽随羟基的增多而加深;查耳酮常为橙黄色;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和异黄酮无色;花色苷及苷元因PH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④黄酮苷易溶于热水,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醋酸乙酯、吡啶等溶剂,难溶于乙醚、氯仿、苯等极性小的溶剂;游离的黄酮类一般难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等,易溶于稀碱液。 ⑤某些黄酮类在紫外 灯下呈荧光,以氨气或碳酸钠溶液处理后荧光更加明显。 ⑥多数黄酮类与铝盐、镁盐、铅盐生成具色泽的络合物。 检出 :①盐酸-镁粉反应:生药粉末 克 ,加乙醇 5 毫升温浸数分钟 ,滤液加少许镁粉 , 振摇后滴加浓盐酸数滴。 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显红色;黄酮类显橙色;异黄酮类、查耳酮类、花色素类及部分橙酮不显色。 ②盐酸一锌粉反应:以锌粉代替镁粉进行还原实验,双氢黄酮醇及黄酮醇 3 0 糖苷显红至紫红色。 ③金属盐类络合反应:常用的试剂有三氯化铝、醋酸铅、醋酸镁、二氯氧锆试剂。 ⑷皂苷 : 概念 :其水溶液振摇后产生肥皂样泡沫的苷类。 分类 :①三萜皂苷(苷元有 30个碳原子 , 为三萜类衍生物,有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两类,亦称为酸性皂苷 ),尤以豆科、五加科、伞形科、石竹科、毛茛科、菊科、茜草科、葫芦科和远志科中。 如人参、三七、柴胡、甘草、桔梗。 ②甾体皂苷 (苷元有 27 个碳原子,基本骨架为螺旋甾烷 ), 常见于单子叶植物的薯蓣科、百合科;在双子叶的玄参科、豆科、茄科等植物中也有分布,如穿山龙、知母、麦冬。 性质 :①多为白色无定形粉末,味苦而辛辣,能刺激鼻黏膜而打喷嚏。 ②易溶于水、稀醇,特别是热水和热醇中,在丁醇和戊醇中溶解度较好,常用来提取皂苷。 难溶或不溶于苯、乙醚、氯仿、丙酮等溶剂中。 ③其水溶液常被重金属盐如铅盐、钡盐、铜盐等沉淀,酸性皂苷水溶液中加入醋酸铅等中性盐类即可产生沉淀,中性皂苷水溶液则需加入碱式醋酸铅等碱性盐类或氢氧化钡才能生成沉淀,甾体皂苷在乙醇溶液中能与胆甾醇产生复合物而沉淀,此性质可用于皂苷的提取和分离。 ④皂苷水溶液能产生溶血现象,一般三萜皂苷溶血作用最强,甾体皂苷较弱,溶血的最低浓度称为溶血指数,如薯蓣皂苷为 1:400000,洋拔葜皂苷为 1:125000。 但有些皂苷有抗溶血作用,如人参皂苷R g2。 检出 :①泡沫试验:十分之一水煎液激烈振摇后能产生持久性泡沫,一般 15 分钟内不消失。 中性皂苷的水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可形成较稳定的泡沫,借此可与酸性皂苷相区别。 ②溶血试验: ③沉淀反应:与醋酸铅试液产生黄白色沉淀。 ④显色反应:生药粉末 1 克,加 10 毫升 70%乙醇水浴回流提取,滤有液做: Libermann 反应:滤液 2 毫升,水浴蒸干,加醋酐 1 毫升溶解残渣,移入小试管,沿管壁加浓 硫酸 1 毫升,两液的交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滤液 2 毫升,水浴蒸干,加浓硫酸 12滴,出现由黄→红→紫色或绿褐色的颜色变化。 Frobde反应:滤液 2 毫升,水浴蒸干,加 Frobde 试剂( 5 毫克钼酸钠或钼酸溶于 1毫升硫酸),现桔红或紫黑色。 浸出液蒸干,加高氯酸2滴,常温下生成黄色, 30 分钟内稳定。 ⑸强心苷 概念 :对心脏有明显兴奋作用的苷。 分布 :仅存在于被子植物中,多集中在玄参科、夹竹桃科、萝摩科、桑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等植物中,如洋地黄、毛花洋地黄、黄花夹竹桃、杠柳、铃兰、万年青。 动物中尚未发现强心 苷,以前称为强心苷的蟾蜍毒类成分,为强心苷元的衍生物,而非强心苷。 分类 :①强心甾型:具 23个碳原子,C 17位上连有一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如洋地黄毒苷、毒毛旋花子苷。 ②海葱甾型:具 24 个碳原子 , C 17 位上连一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如海葱苷。 构效 :①C 17 位上的侧链为β型,并连不饱和内酯环。 ② C3 和C 14 的羟基 (或 H)均为β型。 ③ A/B 环多为顺式, B/C 环为反式, C /D环为顺式结构。 ④以苷的方式存在。 如水解成苷元会使强心作用减弱或丧失。 ⑤强心苷的糖多连在C 3 羟基上 , 构成强心苷的糖除有α-羟基糖外,尚有一类特殊的 2,6二去氧糖 (α 去氧糖 )。 性质 :①多为味苦、中性的无色结晶,有的为无定形粉末,一般左旋。 ②能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难溶于苯、乙醚等极性小的溶剂。 ③易被霉水解掉一部分糖和被无机酸水解成苷元。 检出 :① KellerKiliani (KK)反应 :此反应主要检α-去氧糖。 ② Kedde 反应:检查苷元的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第三次讲课 化学成分(二)生物碱、挥发油、鞣 质 目的要求 : 1 掌握生物碱、挥发油、鞣质的概念、主要性质及其检查方法。 2 熟悉挥发油的品质评价和提取方法,两种鞣质的区别。 3 了解挥发油和鞣质的代表生药。 教学时数 : 2 学时。 教学难点 :生物碱的分类及检查。 教具 :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教学课件》 复习题 : 1 生物碱的概念、主要性质和检查方法是什么。 2 挥发油的主要性质和品质评价方法是什么。 3 如何鉴别两种鞣质。 重点内容: (三)生物碱 A lkaloids 1 概念 :存在于生物体内一类含氮的有机碱性化合物。 2分布: 分布于 100余科 中 , 以双子叶植物为多 , 其次为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真菌中也有发现。 较集中存在于毛茛科、木兰科、小檗科、防己科、马兜铃科、罂粟科、豆科、马钱科、芸香科、龙胆科、夹竹桃科、茜草科、茄科、紫草科、菊科;百合科、石蒜科、百部科;裸子植物中的红豆杉属、松属、云杉属、油杉属、麻黄属、三尖杉属及少数蕨类植物中。 如麻黄、川乌、黄连、防己、元胡、黄柏、马钱子、洋金花、钩藤、贝母、苦参、北豆根、益母草、百部等。 3分类 :根据生生碱的结构,可分60类,主要有12类: ⑴有机胺类:麻黄碱、益母草碱、秋水仙碱。 ⑵吡咯烷类:千里光碱、野百合碱、娃儿藤碱。 ⑶吡碇类:菸碱、槟榔碱、半边莲碱、苦参碱。 ⑷喹啉类:奎宁、喜树碱。 ⑸异奎啉类:小檗碱、吗啡、粉防己碱、石蒜碱、可待因。 ⑹喹唑酮类:常山碱。 ⑺吲哚类:利血平、长春新碱、麦角新碱、士的宁。 ⑻莨菪烷类:莨菪碱、东莨菪碱、古柯碱。 ⑼亚硝唑类:毛果芸香碱。 ⑽嘌呤类:咖啡碱、茶碱、虫草碱、香菇嘌呤。 ⑾甾体类:茄碱、贝母碱、澳洲茄碱、藜芦碱。 ⑿萜类:猕猴桃碱、石斛碱、乌头碱、飞燕草碱、黄羊生物碱。 4 性质 : ⑴多为无色、味苦、具左旋的结晶,(少数为液体如烟碱、槟榔碱小檗碱黄色,胡椒碱、原托品碱无旋光性。 ) ⑵多数具碱性,一般能与无机酸(盐酸、硫酸)或有机酸(酒石酸、枸橼酸)结合成盐。 碱性一般是季胺碱>叔胺碱>仲胺碱,如氮原子成酰胺状态,则碱性极弱或丧失,有的生物碱具酚羟基或羧基,因而具有酸碱两性,如槟榔次碱、吗啡。 ⑶多不溶或难溶与水,溶于乙醇、甲醇、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生物碱盐则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难溶于或不溶于有机溶剂。 但亦有例外,如麻黄碱可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小檗碱可溶于水,其盐类在 冷水中反而难溶。 ( 4)沉淀反应:多和某些沉淀试剂、蛋白质、鞣质、胺类等发生沉淀。 5 检出 :⑴沉淀反应:一般在酸性溶液中进行。 碘化汞钾:生成白色或淡黄色沉淀,此沉淀可溶于过量的试剂。 碘化铋钾:生成桔黄色或红棕色沉淀。 碘碘化钾:生成棕色或棕褐色沉淀。 磷钼酸: 生成淡黄色或橙黄色沉淀。 硅钨酸: 生成白色、淡黄色或黄棕色沉淀,加热可增加反应灵敏度。 苦味酸: 生成结晶或非晶形沉淀。 雷氏胺盐溶液:在稀硫 酸溶液中,与生物碱生成淡红色沉淀(可利用此方法测定生物碱的含量)。 ⑵显色反应: 1%矾酸铵-浓硫酸( Mandelin 试剂 ): 为 1%矾酸铵的浓硫酸溶液:遇阿托品显红色,可待因显蓝色,士的宁显紫色。 1%钼酸铵-浓硫酸( Frobde 试剂 ):遇乌头碱呈黄棕色,小檗碱显棕绿色,阿托品与士的宁不显色。 甲醛-浓硫酸试剂( Marquis 试剂 ):为 30%甲醛 毫升与 10 毫升浓硫酸的混合液 , 遇吗啡显橙色至紫色,可待因显红色至黄棕色,咖啡碱不显色。 浓硫酸:遇乌头碱显紫色,小 檗显绿色,阿托品不显色。 浓硝酸:小檗碱显棕红色,秋水仙碱显蓝色,乌头碱显红棕色,咖啡碱不显色。 ⑶薄层色谱:为常用的鉴别方法之一。 (四)挥发油 Volatile oils 1概念: 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的油状液体。 气特异,多芳香。 2分布 :在我国有 56 科 135 属 300 余种芳香植物,主要分布于松科、柏科、木兰科、樟科、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败酱科、菊科、姜科等植物中。 如松节、松节油;侧柏叶;厚朴、辛夷;肉桂;陈皮、香元;当归、川芎、小茴香、白芷;薄荷、藿香、紫苏、荆芥;颉草 、甘松;木香、白术、苍术、茵陈;姜、砂仁、豆蔻、姜黄、莪术等。 3组成 :⑴萜类:单萜类:链状单萜烃,如罗勒烯、香叶烯。 单环单萜烃,如柠檬烯、薄荷二烯、水芹烯。 双环单萜烃,如蒎烯、莰烯。 倍半萜:链状倍半萜,如β-金合欢烯。 单环倍半萜,如姜烯。 双环倍半萜,如杜松烯、芹子烯。 三环倍半萜,如古芸烯、α-檀香烯。 二萜、三萜、多萜类化合物: ⑵萜烃的含氧衍生物:如芳樟醇、松油醇、龙脑、薄荷酮、樟脑。 ⑶芳烃的含氧衍生物:丁香酚、麝香草酚、桂皮醛、茴香醚。 ⑷脂肪族化合物:如 玫瑰油中的庚烷、柠檬油中的辛烯。 4性质: ⑴多为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油状液体。 但桂皮油黄棕色,洋甘菊油蓝色。 ⑵多具香气,在常温下可挥发,不留持久性油痕,能随水蒸汽蒸馏出来。 ⑶多无确定的沸点和凝点。 ⑷多数比水轻,少数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 ⑸难溶于水,易溶于无水乙醇、乙醚、石油醚、氯仿、油脂。 ⑹均有光学活性,折光率在 之间 , 比旋度在 +97117 度之间。 ( 7)易氧化聚合:在空气中久置或光线照射易氧化聚合, 形成熟知样物质。 5品质评价 :首先鉴定挥发油的颜色、气味,测定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再测定折光率,如发生变化,则其他物理常数测定意义不大。 继之,相对密度、比旋度、凝点、沸程、熔点等物理常数。 最后测定酸值、酯值和乙酰化后的酯值,可判断挥发油中的游离酸、酯类和游离醇的含量。 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常用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气-质联用的方法。 6 提取方法 :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吸收法、压榨法。 ( 五)鞣质 Tannins 1概念 :是广布于植物界的多元酚类化 合物。 2分类 :⑴水解鞣质:具有酯键或苷键,一般为没食子酸或异没食子酸或他们的衍生物于葡萄糖或多元醇缩合而成。 此类鞣质在稀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相应的简单的物质,从而失去鞣质的性质。 如五倍子、没食子、诃子、石榴皮。 ⑵缩合鞣质:由儿茶素或其衍生物倍儿茶素等以碳-碳键聚合而成。 不能水解,但遇酸或碱加热或久置可进一步聚合成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鞣酐(或称鞣红),如儿茶、茶叶、虎杖、钩藤、槟榔、桂皮、绵马贯众。 3性质 :⑴多为味涩、具收敛性、易潮解的无定形固体,少数为晶体。 ⑵多能溶于水 、甲醇和乙醇,成为胶体溶液;可溶于醋酸乙酯、丙酮,不溶于 氯仿、苯、无水乙醚及石油醚。 ⑶有强还原性,在空气中,尤其在碱形条件下,易被氧化而颜色变深。 ⑷遇三氯化铁试剂产生蓝或绿色沉淀,与蛋白质、生物碱盐、石灰水、重金属盐类,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均可产生沉淀,但沉淀的颜色和现象不同,可供区别。 4鉴别 : 两种鞣质的鉴别 ━━━━━━━━━━━━━━━━━━━━━━━━━━━━━━━━━━━━ 试剂名称 可水解鞣质 缩合鞣质 ━─────────────────────────────────── 三氯化铁试剂 蓝→蓝黑色,有时沉淀 绿→绿黑色,有时沉淀 饱和溴水 / / 黄棕色沉淀 醋酸铅试剂 沉淀 ,但不溶于稀醋酸。某大学--生药学(doc133)-医药保健(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