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成本与存货(ppt70)-成本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0 管理费用 3 000 贷:应付工资 15 000 存货加工成本的确认 (3)按工资总额的 14%计提职工福利费。 借:生产成本 1 260(9000 14%) 制造费用 420 (3000 14%) 管理费用 420 (3000 14%) 贷:应付福利费 2 100 存货加工成本的确认 (4)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 15 000元,并发放职工工资。 借:现金 15 000 贷:银行存款 15 000 借:应付工资 15 000 贷:现金 15 000 存货加工成本的确认 (5)以银行存款 90 000元预付二、三两个季度的厂房租金 (每月 15 000元 ),并分摊本月的费用。 借:待摊费用 90 000 贷:银行存款 90 000 借:制造费用 15 000 贷:待摊费用 15 000 存货加工成本的确认 (6)支付本月产品成本负担的生产设备修理费 1 000元。 借:制造费用 1 000 贷:银行存款 存货加工成本的确认 (7)计提本月固定资产折旧 4 000元,其中车间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 3 000元,企业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折旧 1 000元。 借:制造费用 3 000 管理费用 1 000 贷:累计折旧 4 000 存货加工成本的确认 (8)汇总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并进行结转 (假定只生产一种产品 )。 借:生产成本 9 830 贷:制造费用 9 830 (9)本月生产均为本月投入且均在月末完工,产品验收入库,共计 200件。 借:库存商品 33 340 贷:生产成本 33 340 四、期末存货与销售成本计价方法 ◆存货计价概述 ◆存货计价的基本方法 ◆存货计价的非历史成本方法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存货计价概述 ◆ 存货计价,是指在会计期末确定本期已售(发出)存货的价值(成本)和期末结余存货价值(成本)的过程(方法)。 ◆存货计价问题的提出 〈 1〉如果各批(次)取得的存货(含期初存货和本期采购或生产形成的存货)的单位成本(单价)一致,那么,存货计价就很简单:期初存货 + 本期增加存货数量单价 — 本期销售存货数量单价 = 期末存货。 〈 2〉当各批(次)取得的存货单价不一时,如何将 “ 期初存货+本期增加存货 ” 的总成本在 “ 销售成本 ” 与 “ 期末存货 ” 之间分摊会不易确定。 存货计价概述 [举例 ] 某公司经营的某商品在某月份的有关进、销存数据如下: 存货增加 发出 结余 数量 单位成本 数量 数量 1月 1日 ( 初存 ) 2020 10 2020 9日购货 3000 11 5000 13日发货 4000 1000 19日购货 4000 5000 25日发货 3000 2020 30日购货 1000 3000 存货计价概述 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品种繁多,单位成本多变,难以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 在存货被销售和耗用后,不必逐一辨别哪一种实物被发出,哪一种实物被留作库存,成本的流转顺序和实物的流转顺序可以分离,只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顺序确定已发出存货的成本和库存存货的成本即可。 采用某种存货成本的流转假设,在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就产生了不同的存货成本分配方法,即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计价概述 ◆存货计价的目的 〈 1〉存货计价是为了恰当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盈利情况和期末财务状况。 〈 2〉基于上述目的,存货计价时关注的是存货“ 成本流动 ” ,而非存货 “ 实物流动 ”。 Slide 613 存货计价方法 存货计价的基本方法 存货计价的基本方法 (一)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 , 亦称个别认定法 、 具体辨认法 、分批实际法 , 其特征是注重所发出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之间的联系 , 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 , 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即按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适用。 存货计价的基本方法 (二)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依据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 • 〈 1〉假设存货按 “ 先收进先发出 ” 的规律流动。 • 〈 2〉发出存货的成本为较早购入的存货;结余存货的成本为较(最)迟购入的存货。 存货计价的基本方法 (二)先进先出法 〈 3〉 [举例 ]某公司经营的某商品在某月份的有关进、销、存数据如下: 存货增加 发出 结余 数量 单位成本 数量 数量 1月 1日 ( 初存 ) 2020 10 2020 9日购货 3000 11 5000 13日发货 4000 1000 19日购货 4000 5000 25日发货 300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