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doc34--采购制度之规划-生产制度表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轉的供應商,允以早日付款,往往可在價款、交期或其他條件上取得有利位置。 付款方法也可用於供應商管理上,如對於優良廠商,付款之到期日較短,反 之,對於不良的廠商,付款到期日較長。 預付定金是提前付款的另一種方式,對於供應廠商較有利的方式。 但須嚴防狡猾的廠商於現金到手後,怠於履行交易條件。 違約罰款 : 若廠商交期延誤而不能如期交貨、品質欠佳、交貨數量不足、協調服務水準低落,買方往往可罰扣其款。 為使廠商切實屢行其應盡義務,可要求另加保證人或提出擔保。 其他有關交易條件 :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普通採購合約,為時甚短,銀貨兩訖後,買賣雙方權利義務即告終結。 但以長期採購合約而言,合約期間即為重要交易條件。 三、採購作業之管制 降低採 購價格 : 採購價格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 (進貨成本 )、銷管費用、財務費用所構成,因此採購價格降低戰略應包括下列各種作戰方法: ( 1) 直接材料成本降低作戰:損耗原因調查及損耗降低與代替材料尋找開發。 ( 2) 直接人工成本降低作戰:無謂工時減少、停頓工時減少、準備工時減少、搬運工時減少、生產效率提高與邁向自動化生產。 ( 3) 製造費用降低作戰:擬定各項製造費用標準、實際標準與製造費用差額與重點降低製造費用。 ( 4) 進貨成本降低作戰:尋找新的進貨來源、降低進貨成本之技巧與縮短通路、大量採購、相互 採購。 ( 5) 銷管費用降低作戰:營業人員管理、 營業配額之擬定與營業費用檢核表。 ( 6) 財務費用降低作戰:呆帳降低作戰、快銷、快收款作戰與 )無貸款經營之導入。 採購費用降低策略 : 採購費用由下列十項所組成 ( 1) 請購手續成本。 ( 2) 採購成本。 ( 3) 檢驗驗收成本。 ( 4) 搬運費用及裝卸成本。 ( 5) 保險費用與稅負。 ( 6) 進庫成本。 ( 7) 會計入帳及支付款項所花成本。 ( 8) 倉儲成本。 ( 9) 呆廢料損失成本。 ( 10) 資金 (利息 )成本。 因此,採購費用降低戰略,亦應包括下列策 略: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 1) 請購手續成本降低策略:請購所花費的人工費用降低策略、請購所花費的人事務用品費用降低策略與請購主管及有關單位之審查費用降低策略。 ( 2) 採購成本降低策略:估價詢價比價採購連絡通信費用降低策略、採購所花費的人工費用降低策略與採購主管及有關單位之審查費用降低策略。 ( 3) 採購驗收成本降低策略:檢驗手續所花掉的人工費用降低策略、檢驗過程中所花費的文具用品費用降低策略與檢驗儀器設備所花費的折舊費用降低策略。 ( 4) 搬運費用及裝卸成本降低策略:運費搬運費用降低策略、裝卸費用降低策略。 ( 5) 保險 費用與稅金降低策略。 ( 6) 進貨成本降低策略。 ( 7) 會計入帳及支付款項所花成本降低策略。 ( 8) 庫存成本降低策略。 ( 9) 呆廢料損失成本降低策略。 ( 10) 資金 (利息 )成本降低策略。 、行為規範 採購倫理 : 因為採購人員大量資金,且其又同時扮演對外談判的角色,跟廠商進行接洽。 因此,他們的立場與道德都於公司和廠商而言都非常重要。 他們必須非常傑出,而且行為上也大公無私。 因此,公司應將採購人員在採購業務上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以具體的方針、規定明示出。 此即通常被認為與採購倫理有 關的方針。 且在某些情況,採購倫理也適用於採購有關人員。 另一倫理問題是贈禮、接待等方針之決定。 大體而言,大多數公司的作法是嚴格禁止贈禮與接待。 某些公司則在有限度的範圍內予以同意,而少數的公司則採放的態度。 行為規範:美國採購管理協會發表過:『有關採購習慣的原理與基準』,茲列舉其要點如下: ( 1) 採購人員在任何交易中,首先考量公私立易,而且要信賴公司的經營方針,循此完成業務。 ( 2) 採購人員必須善納相關人員之意見,此類意見在不至於傷害採購部門權威與責任的限度內,應予重視並評估。 ( 3) 採購人員切勿持有偏 見,務必使支出之金額都能發揮出最大之效用。 ( 4) 採購人員必須經常致力於有系統的獲得採購物料與其有關之知識,同時也謀求採購部門採購事務合理化及使採購手續更有效率。 ( 5) 採購人員在整個採購業務中,務必廉潔誠實。 必須避免任何形式、型態下,可能受賄的情形。 ( 6) 對於正當的來訪廠商,採購人員必須在許可的範圍內,迅速且鄭重的招待來訪者。 ( 7) 採購人員要尊重自己的職責,同時自需在不損害採購業務順利進行的範圍內,使別人也尊重自己的職責。 ( 8) 在情況許可下,採購人員必須為同僚的工作提供意見,且從旁協助。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 9) 對於以採購業務的發展及強化採購立場為目的的各種團體與個人,採購人員必須給予全面性的協助。 3 .內部稽核 品質管理系統 ( 1) 是否訂定品質文件。 ( 2) 品質文件架構是否明確。 ( 3) 品質計畫是否訂定說明。 ( 4) 是否有文件管制相關之程序書。 ( 5) 是否能確保修訂與新定訂單之核准權限劃分為相同。 ( 6) 是否欠缺文件分發、收回管制記錄。 ( 7) 各類訂單是否有修改紀錄。 ( 8) 各類訂單是否做好分類、歸檔、保管。 是否設保管目錄。 ( 9) 各單位持有之各訂單的版次是否正確(含協力商持有之 圖面、規格書等亦可顯示正確)。 ( 10) 是否未提供辦者所需訂單。 ( 11) 圖面(規格)更改時是否依合約經客戶同意、確認。 ( 12) 外來文件,如客戶提供之文件、國外機構之標準等,管制。 ( 13) 若依某國家標準( UL, CNS 等)是否註明年份、版次。 ( 14) 電子媒體是否管制。 ( 15) 舊文件是否處理。 ( 16) 是否有品質紀錄管制之相關程序書。 ( 17) 是否欠缺協力商之訂單。 ( 18) 訂單之格式是否與相關程序書之樣張一致。 ( 19) 品質紀錄之歸檔、儲存是否易於調閱(有索引否)。 ( 20) 訂單 是否有歸檔錯誤找不到者。 ( 21) 訂單是否易於閱讀。 ( 22) 品質紀錄之儲存環境是否適當。 是否損壞遺失。 ( 23) 訂單是否規定保存期限。 是否規定保存者。 ( 24) 訂單之內容修訂是否由修改者簽名負責。 管理階層責任 : 是否訂定品質政策。 核定者是否適合。 各階層人員是否知道並了解品質政策。 有明確之組織圖。 是否對各單位主管、管理代表、重要主管、驗證者等之權責作說明。 是否由高階或管理代表定期進行管理審查。 審查內容是否完備。 審查後是否有矯正措施。 是否有追蹤確認。 管理審查者是否有記錄。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產品實現之規格 : ( 1) 是否制訂合約審查之訂單。 ( 2) 客戶訂單是否有明確書面記錄(無論何形式之訂貨且簽核受訂)。 ( 3) 客戶要求( Q 或 D)是否有效傳遞相關單位。 留有紀錄否。 ( 4) 特殊訂單是否經審查。 如何審查。 有紀錄否。 ( 5) 長期合約是否定期檢討。 是否有適用之文件管制的相關標準。 ( 6) 未符合客戶要求時是否通知客戶。 處理過程是否有紀錄。 ( 7) 客戶更改合約是否經審查。 是否通知相關單位。 ( 8) 客戶要求送樣確認是否有紀錄或證據顯示已送樣確認 OK 才確認訂單。 ( 9) 客戶要求之包裝或標示方式是否通知倉儲等單 位。 ( 10) 交期異常是否有處理方式。 ( 11) 是否有訂定客戶抱怨處理。 採購 : ( 1) 是否有合格協力廠商一覽表。 是否有 UPDATE。 ( 2) 是否有授權者簽章。 ( 3) 是否像合格分包商購買產品等。 ( 4) 新合格分包商是否依規定程序評鑑。 ( 5) 合格協力商之基本資料是否建檔。 ( 6) 採購文件之品質要求是否明確。 ( 7) 若依某國家標準是否註名年份、版次、參考文件等。 ( 8) 表示所採購物料之資料(如圖面、規格表、檢測標準等)是否提供協力商。 ( 9) 採購文件發出前是否經授權者核准。 ( 10) 採購文件是否經分包商確認。 ( 11) 採購文件更改是否經明確程序通知分包商。 ( 12) 表現不好之協力廠商是否有規定應從合格名單剔除。 是否依規定實施。 ( 13) 表現不好卻未剔除之協力商是否有其他管制措施或輔導。 ( 14) 請購單位提出之採購單是否未經採購單位同意直接發給協力商(尤其是緊急狀況)。 ( 15) 非採購經手之部分採購活動(如托運、材質驗證等)是否依採購辦法處理。 ( 16) 要求分包商提供之證明(如出廠檢驗、材質證明等)是否收到收到或歸檔。 生產及服務提供過程之確認 : ( 1) 是否有工作 說明書(如流程、作業標準等)。 是否依標準作業。 ( 2) 是否查核製程合格與否。 是否有紀錄。 ( 3) 設備不合格時是否標示隔離。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 4) 製程不合格時是否停止生產並採矯正措施。 ( 5) 製程(尤其特殊製程)是否有管制與監督紀錄。 ( 6) 特殊製程之設備的操作是否有詳細說明。 ( 7) 操作與檢測人員是否訓練合格。 ( 8) 是否在規定(或設定)條件外操作。 ( 9) 官感檢查是否提供限度樣品,或提供能夠明確判斷合格與否之訓練。 ( 10) 是否提供判斷各流程產品合格與否之標準。 ( 11) 圖面、規格、標準等資料是否正 確。 ( 12) 工作環境是否髒亂。 ( 13) 是否有相關之程序書(入料、製程、最終檢驗)。 ( 14) 是否有相關之工作指示書,相關之檢驗標準或試驗標準。 是否提供檢驗者如何決定樣本數、合格數。 ( 15) 檢驗項目之合格判定標準是否明確(尤其是官感檢查部分)。 識別及追溯性 : ( 1) 是否所建立程序書已追溯產品於各階段之品質狀況。 ( 2) 不良修改或補料是否仍可作產品追溯(如修改之不良未歸原批或補料未登錄批號、訂單等。 ( 3) 發貨記錄是否登記產品批號。 ( 4) 產品上之標示因某原因遺失或被拿調(如修改)而 混入別批。 ( 5) 現場退料時是否未記批號,混入他批領料而無法追查來源。 ( 6) 是否於某階段發生混合、拌和(如小批併入大批而無法追溯)。 ( 7) 是否於某階段在大批拆成小批時未於各小批記入記錄,而與他批混合。 ( 8) 將不合格半成品分成小批量混入正常批生產(或工廠)是否未記錄。 ( 9) 協力商的原料於出貨前曾分裝或混合,是否仍持用原廠之出廠記錄(代理商或代銷商)。 產品防護 : ( 1) 是否針對各類搬運(吊車、堆高機等)之搬運方法提出防止產品裂化之程序書。 ( 2) 產品之儲存方式是否能有效防止變質劣化。 儲存場所是否適當。 ( 3) 對於易受環境影響之產品是否管制。 ( 4) 產品是否規定有效儲存時間。 ( 5) 是否查核實際存放時間超限。 超限是否重驗。 ( 6) 有沒有方法管制外包倉庫的使用,是否依規定。 ( 7) 產品包裝(含標示)是否依規定。 破損是否未處理。 是否依批號訂單有限區隔。 ( 8) 最終檢驗後至客戶收貨前是否有效管制品質(如出貨前查包裝、保存期限、運輸時要求防護措施)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 9) 是否有出貨紀錄。 出貨地址是否有寫清楚。 ( 10) 隨貨送出之文書或發貨記錄所記載批號正不正確(易發生於貨櫃包裝)。 ( 11) 是 否可從產品放置處查出儲存時間。 ( 12) 是否未提供儲存或包裝等相關標準給倉庫。 ( 13) 儲存條件是否不正確(如標示保持乾燥卻露天儲存,需特殊溫度控制卻放於一般場所)。 ( 14) 包裝規格是否完備(除尺寸、產品裝添外,是否遺漏性能測試)。 ( 15) 客戶退貨處理是否有相關辦法可循。 ( 16) 是否有檢測設備一覽表(含對應之檢測項目)。 設備之精度是否合適。 是否有可追溯至適用國家標準(若無則需有公司標準)之校正標準。 需校正之設備是否未含檢測用之模治、工具及軟體。 向分包商借的檢測設備是否有辦法管制定期校正、保養。 測試標準件是否未規定校正週期。 校正週期之訂定是否考慮使用頻率。 是否未依規定期限校正。 是否留有校正資料。 記錄是否不完整(如缺少位置、識別號碼等)。 記錄是否定期分析。 校正狀況是否標示。 外包校正是否找合格廠商。 失效檢測設備所檢測之產品是否評估處理、已出貨者是否通知客戶。 故障檢測設備是否標示、隔離。 檢測標準件是否一般件分開儲存。 新購入或修理過設備是否於使用前校正。 易受搬運影響之設備是否於搬運後校正。 校正之軟、硬體是否有管制方法可避免未經授權之調整修改。 模、治具等檢測設備是否於使用前定期點檢(依點檢標準)並留記錄。 需管制之環境條件是否管制。 量測、分析及改進 : ( 1) 針對 AQ 異常、客戶抱怨、入料不合格等是否皆有程序書規定應採矯正措施。 ( 2) 矯正措施是否有紀錄。 紀錄是否。采购管理doc34--采购制度之规划-生产制度表格(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采购申请 询价 /报价 合同 供应商 一次性供应商 信息记录 1 价格 条件 $ % 订单历史 采购订单 无参考 采 购 定 单 的 结 构 $ 条 件 帐 户 分 配 文 字 说 明 多 余 数 据 采 购 定 单 表 头 供 应 商 条 件 文 字 说 明 产 出 条 款 统 计 概 论 定 单 历 史 变 化 1/4/03 供 应 商 3/4/03 计 划 安 排 定 价 条 件 定 价
□无 □有资格,根据 □ 24 价格与交货、付款方式: 25 供应商代表认可 : 结论: □合格 □不合格 调查者: 时间: 批 准: 时间: 供 应 商 评 价 表 ( R019A) 供应商名称 供应材料 评价记录 评价内容 评价记录 评价结果 样品检验合格否。 □合格□不合格 质量体系保证能力满足否。 □满足□不满足 供方生产规模能满足否。 月产量: □满足□不满足 供方材料价格能满足否。
部门可以根据各地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采取在乡镇设立代办点或约期巡回现场办公等灵活多样的备案登记申办方式,为乡镇边远地区的经营者提供方便。 第十条 区县(自治县、市)商务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备案登记表应当按照统一规则进行编号。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4 页 共 7 页 编号由地区编码和顺序号 两部分组成。 地区编码由市商委统一规定,顺序号由区县(自治县
采购申请 询价 /报价 合同 供应商 一次性供应商 信息记录 1 价格 条件 $ % 订单历史 采购订单 无参考 采 购 定 单 的 结 构 $ 条 件 帐 户 分 配 文 字 说 明 多 余 数 据 采 购 定 单 表 头 供 应 商 条 件 文 字 说 明 产 出 条 款 统 计 概 论 定 单 历 史 变 化 1/4/03 供 应 商 3/4/03 计 划 安 排 定 价 条 件 定 价
识以及生产厂名称、地址、电话等。 产品应具有相应强度的材料和适宜搬运的规格尺寸进行外包装,外包装上应标明码放层数等注意事项,并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等级、花色以及生产厂名称。 产品应尽可能使用托盘或格垫进行集运包装(托盘需回收的请注明)。 乙方应积极申请成为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并在商品包装上印刷或粘贴商品条码。 甲方将要求乙方在产品上粘贴甲方专用条形码,条形码由甲方提供
企业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批准 /日期: 审核 /日期: 编制: 采购现金预算表 序 号 物料 类别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新 购 预 付 到 期 确认: 审核: 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