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制度(ppt87)-其它制度表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定期存款 11 11 12 储蓄存款 66 68 69 其他存款 3 3 4 1. 1 货币概述 二、货币的存量与流量 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是的货币总量。 货币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周转总额。  货币流量等于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1. 1 货币概述  一般来说,存量的变动是以流量的变动为基础的。  通常把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量看作是实现的交易总额,而把货币存量看作是某个时点上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一)货币制度的定义 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为币制。 货币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种类 1)本位币:  定义: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 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 特点: a、 足值; b、 可自由铸造; c、 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货币制度 2) 辅币  定义:又称辅助货币,是主币以下供 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的小 额货币。  特点: a、 不足值; b、 不可自由铸造; c、 具有有限法偿能力。 货币制度 货币材料 规定用何种商品充当本位币币材。 货币单位 是一国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即货币价格标准。 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确定货币单位的等分。 货币制度 货币发行与流通 1)金属货币制度下: 本位币通过自由铸造制度进入流通。 辅币实行国家垄断铸造制度。 货币制度 2)信用货币制度下: 纸币和不可兑换银行券由政府或中央 银行印制,通过银行贷款程序进入流通。 货币制度 金准备  作用: 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2)作为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 备金。 (注:后两项用途现已消失。 )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本位制 二)金银复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四)不兑现的信用本位制 货币制度 一)银本位制 以白银作为本位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 盛行于 16- 19世纪。 缺点 : 1)单位价值小体积大; 2)白银价格不稳定。 货币制度 CHN: 汉代白银成为货币金属。 清宣统 2年( 1910年)正式采用银本位制;  1933年 4月,实行 “ 废两改元 ” ,规 定本位币为元, 1935年 11月实行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制。 货币制度 二)金银复本位制  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 货币制度。 盛行于 16- 18世纪的西欧。 平行本位制  金银两种货币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和相互兑换的货币制度。  国家不规定金银之间的兑换比价。  缺点 :金银比价波动造成交易混乱。 货币制度 双本位制  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货币制度。  缺点:官方比价滞后于市场比价,导致“ 劣币驱逐良币 ” -- “ GRAHAM LAW”  良币 :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市场价高于官方价的金属通货;  劣币: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即市场价低于官方价的金属货币。 货币制度 例 : 英 1792年规定金银的法定比例为 1: 15, ①市场上金:银= 1:16 ; ②市场上金:银= 1:14 ; 试问两种情况下,良币、劣币分别为。 货币制度 跛行本位制  金币可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  金币与银币以固定比价兑换。 货币制度 三)金本位制 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19世纪中叶,金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成熟。 ①银产量激增,银价猛跌。 1890- 1900年,银价下降 70%。 ②自 19世纪 40s, 金产量激增。 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的三种具体形式: 金币本位制( 20世纪 20s30s结束) 特点: ①金币自由铸造,自由融化; ②流通中的代用货币可自由兑换金币; ③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货币制度 失败原因: ①黄金开采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 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大量的黄金储量集中在少数国家手里,使价值符号的自由兑换遭到破坏,黄金自由输出受到阻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